孙 泊陈 瑶
(1.南通大学党委宣传部;2.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4点希望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所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园艺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师德师风,既是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是教师集体,乃至教育行业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反映一所学校,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因此,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获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高尚的师德是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新的形势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法制、教育民主和教育创新意识。师德最能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从而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唯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前,教育系统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是敬业乐业的,是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高校管理不够规范,对教师管理不够严格,有些教师自我要求不高,在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现象,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建章立制,及时解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办不好,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师德集中体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风貌,决定着整个教育行业的兴衰,关乎教育的未来,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建设工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宣扬先进,树立典型,榜样示范,是非常现实的、真实的、直观的教育和引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号召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当前,加强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强化师德建设工程,显得特别重要。俄国别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人一生的幸福,都操在教师手中。[2]平凡而崇高的师德,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最直接的辐射、感染、渗透、内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仿效的样榜。要以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武装并引导全体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实践,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和自主发展,促使广大教师身体力行,以身示范,教书育人,以德化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而师德首先提倡爱的教育,用大爱的理念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创造性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以培育和升华校园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师德典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全体师生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祖国,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奉献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以师德建设工程为主体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师德为根脉,塑风范于本真,注重典型引领,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富于大学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现象。
在大学文化生态圈中,师德建设始终处于核心区域,教师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神之魂。追溯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历程,师德建设根脉绵延、主题永恒,表征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些浸润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深刻记忆,汇聚成大学“爱与责任”的文化品格,他们的精神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子,集中体现了大学人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文化的精神之魂。传统师德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应当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应当做为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内核。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师德传统,充分挖掘、整合和培育师德资源,不失时机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向身边典型学习的活动,不断提炼和升华大学校园精神的内涵。以此凝聚人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在现代意义的大学里得到延伸和丰富拓展,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成为大学人的精神品格象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加强师德建设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新时期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的师德师风不仅影响着学校的校风,高尚的师德风范更会对社会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从这个高度出发,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党政共同负责、全员积极参与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在今天高校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道德缺失、师生关系淡漠等情况的背景下,必须定期专题研究师德建设工作,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要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契合高校崇尚民主、科学的特点,将教代会作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使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置于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学校干部队伍必须以人为本、主动服务;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用优良的作风引领带动师德师风。高校坚持制度先行,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师德考核机制,通过制度约束人、影响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完善人。建立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将师德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师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年终考核、岗位津贴评定等过程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政策导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师德建设工程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来加以落实,专题研究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并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托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作的扎实推进、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忠诚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追求真理、恪守规范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批师德典型,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工程,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力求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努力造就一批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兼具、“人师”和“学师”并重的优秀教师。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需要典型示范,全员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有效的载体,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去感动师生,使我们所倡导的教师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他们践行价值观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定期评选表彰师德典型可以在全校形成选、评、学的热潮,是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
一是选树身边典型,强化师生互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选 “十大名师”、“十大师德标兵”和“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活动本着“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从制度上加以固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形成师德建设工程的长效机制。活动中,必须重点把握好几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一是严格标准和程序,使先进典型经得起评议。参评的典型必须经过组织推荐、网上投票、专家评审、集中公示等环节,并在典型类型上作出一定的分类,如:爱生乐教、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保证评选结果的权威性和可学性。二是师生选师生评,使评选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三是鼓励学生参与,使评选表彰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先进事迹在网上公布,鼓励全校师生积极投票,在活动过程中,师生感情进一步加深,在互动中同学们得到更多的感动。四是举办颁奖典礼,让先进事迹感动校园。师生同台,气氛热烈,使获奖老师产生了强烈的荣誉感,使师生得到更多的感动,由感动上升为实际行动。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形成立体宣教格局。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迫切需要进行舆论宣传,迫切需要 “造势”、“鼓气”,通过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见贤思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并最终实现教师心灵世界对美好精神的憧憬、追求和内化。一是围绕“一个主题”,统一思想认识。即围绕“如何办好一所人民满意的大学”的主题,组织师生员工开展大讨论,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使命。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经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因此,培养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兼具,学师和人师并重的教师楷模是高校履行使命的前提。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习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组织对全国教师楷模殷雪梅、孟二冬等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讲话,从思想上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强化学校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师德建设工程提供坚实的思想共识基础。二是多管并举,形成典型宣传热潮。评选表彰活动是有时间区间的,但宣传教育必须前移后置,贯穿始终。学校及早宣传发动,在校报、网络、广播台大力宣传,营造活动的良好氛围。活动结束后,把先进事迹通过橱窗展示,组织师德典型报告团巡回作报告。加强总结提炼,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
现代大学既要重视“大楼、大树”的“拔地而起”,也要重视“大师、大家”的“脱颖而出”,还要重视“大气、大爱”的“遍地开花”。[3]现代大学必须以师德为根脉,不断彰显其教育价值,熔铸校园风范,使师德建设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深化,教师核心价值观从典型示范到全员普及,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师德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文化的品格,彰显着教育的独特魅力。在良好师德润物无声的熏陶下,教职员工才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在大学出现众多榜样群体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学校长期重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必然结果。只有高度重视,才有实际效果。师德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引领与示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须从这样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实施过程中,党、政、工、团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努力巩固和拓展师德建设的成果;以主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工作机制,从组织保障、财力保障、考核保障等方面增强相关工作的发展后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形成不断生成师德典型的肥沃土壤。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止善”,[4]特别是在当下价值取向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大行其道之时代语境下,大学人应该保持一贯的人文自觉和职业操守,恪守学术道德,潜心教学科研,勇攀真理高峰。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工程要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培育教师的职业精神为重点,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效:首先是敬业。敬业精神处于师德的核心地位,它是教师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情感和知识技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其次是身正。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组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身正为范是扩大教师影响力、弘扬师德的基本要求。最后是博学。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个专业方面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使学生产生信赖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人格力量鞭策、激励学生。
在网络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具有同质性的榜样似乎难以成为大家共同效仿的对象,榜样也似乎越来越难以涌现。其实不然,榜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关键是有没有去发现和挖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向身边典型学习,注重榜样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注重避免榜样宣传的过度拔高和失真,更注重榜样的言传身教,使发现和宣传榜样成为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不懈,常抓常新。
身边的榜样最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易为大学生接受和仿效。在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立足校情,充分发挥身边师德典型的教育作用,让师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中受到启迪,使之心中有榜样,眼前有标杆,前进有方向。必须坚持真实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可比性和可学性相融合、时代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从而使榜样的精神渗入师生心间,进一步把师生尤其是80后、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到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实际行动,最终形成高校文化教育优势资源的积聚效应。
[1] 彭怀祖,姜朝晖,成云雷.榜样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金一斌.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 [4] 杨礼宾,杨建新.文化素质教育学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