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考研与学风建设认识错位的思考
——基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四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1-03-20 16:54周黎燕
文教资料 2011年31期
关键词:高教错位学风

周黎燕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关于普通高校考研与学风建设认识错位的思考
——基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四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周黎燕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一批富有学养的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人才培养和高校学风建设并未取得重大成效。本文探讨了普通高校考研与学风建设认识错位问题。

考研学风建设认识错位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关于考研政策的调适,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高达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其中,近几年工科高校考研学生的比例更高居80%。[1]

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一批富有学养的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遗憾的是,考研的火热形势并未意味着人才培养和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据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四所高校展开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研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与作用。考研与高校学风建设认识错位问题亟待关注与思考。

首先,调查显示高校与学生关于考研与学风建设问题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分歧,这直接影响两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机制下,本科生的就业率、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均成为衡量和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高校对于考研工作的重视,与其说是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学校学风建设,毋宁说在于办学指标的完成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简言之,高校是为办学而关注考研,学生乃至学风建设均为之忽略。通过促使和激励本科生考研,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规避应届就业的风险行,有效提升就业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报考率”和“录取率”,可谓一举两得。2010年5月,南京财经大学出台“考研成功撤销处分”的政策,虽然校方表示此举意在“为了防止犯错学生自暴自弃,不提倡轻易将处分塞进要相伴学生一辈子的档案”[2],但还是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种种质疑。

从学生的角度,考研不仅事关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与学校学风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四个高校展开了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一半在考研教室,一半面向普通同学。调查显示,学生考研热情可嘉,态度真诚,而且有较明确而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以我所在理科综合性院校为例。08汉语言专业两个班56名同学中,有考研意向的15人左右,占到26.8%,08传播专业共64多人,有考研意向的15人左右,比例为23.4%。08生物制药专业,100人左右,考研的31人,占31%。在“如果您决定考研,那么促使您考研的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中,回答“希望继续深造,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占41%,“拿高文凭,有利于就业”的占31%,“父母期望”的占15%,“缓解就业压力”的占11%,“考研氛围的因素,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的占2%。令人欣慰的是,学生考研的“深造”意识比“就业”的功利高出10%。这意味着为大众所诟病的“90”后学生的懈怠、急功近利等集体无意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面对未来,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名利的短时掠取。

就学校的学风建设而言,学生对各自学校的学风状况评价不容乐观,只有1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学风很好,同学之间竞争激励,表现上进”。多数学生认为“学风较好,但上进意识一般”,占53%,认为学风“马马虎虎”的占20%,认为“学校的学风不好,同学们厌学情绪明显”的占11%。由此,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学风建设的占71%,“一般”的占21%,“完全没必要”的占8%。一方面是学校对考研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风建设的严重不满,这本该殊途同归的两项工作之间产生的龃龉,岂不令人深思?

其次,考研学生与旁人关于考研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的错位,诧异之余令人深思。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关于“如果您决定考研,那么促使您考研的最大的因素是什么”,考研学生回答“希望继续深造,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占41%,“拿高文凭,有利于就业”的占31%,“缓解就业压力”的占11%,“父母期望”的占15%,“考研氛围的因素,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的占2%。但从旁人看来,在“您认为身边同学促使其考研的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的提问中,认为“希望继续深造,获取更多的知识”的仅占16%,“拿高文凭,有利于就业”的占47%,“缓解就业压力”的占18%,“父母期望”的占8%,“考研氛围的因素,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的占11%。可以说,各项比例存在相当的错位。最富有戏剧性落差的,是考研同学认为其动力来自于自身素质的提高(41%),而在旁边同学,考研主要是出于就业,两项相关数据合计高达65%,两者相差达24%。

我们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考研同学对学术、专业的追求未曾得到同学、家长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认可。但事实并非如大家所想。据我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而言,为树立端正、浓郁的学风,大一阶段已将考研纳入“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议程,大二则成立了班级考研小组,集聚考研学生,共同探讨报考院校、专业方向等问题。当时有近半数同学有考研意向,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形势,最后确定的也有15人左右,占总人数的27%。其中,有5人从大二开始进入考研阶段,不但确立了报考的院校、方向和收集资料等,而且利用寒暑假在校展开有计划的复习与迎考。所以,调查显示41%考研或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自我定位为“深造”的数据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

二是源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强大冲击与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家注目于考研的功利性,包括考研者、旁边同学和大众人士。就目前的就业状态,学历仍然是很多单位、公司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尺,这促使学生不惜投注大量人力、物力考研以求得更好的职位和薪酬。同时,近些年不断出现的研究生、博士生乃至于院士等高端人才,学术、人格素质的“放水”现象令人不寒而栗,更遑论大众对考研者的“深造”动机的忽略不计。并且,在现实中,即使考研不幸落榜,这份经历有时也有助于应聘职位,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如近年来中国移动公司来本校招聘本科大学生时,公司更愿意选择考研落榜的学生,以保障优良的人力资源配置。

诚然,关于普通考研工作存在诸多理论与实践的空白地带,如考研与本科教学、考研与就业等都是有待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曾提醒大学生,考研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他建议考研之前,大学生应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读研之后的就业是否有合理保障?第二,你对读研的专业和就业岗位是否有必要的兴趣与合理激情?第三,该学位是否是你目标职业的从业资格、必要条件?他提出对上述想清楚了才能去考研。[3]从就业的角度,这固然言之有理,但我们认为关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明确的,多元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经历才有助于个体健康成长。就业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只是就业所涵盖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关于高校考研与学风建设问题的外延甚广,它不仅关涉高校、学生本身,更与国家体制、社会发展形势和整体人文素养密切相关。但无论怎样,培养人才是本科教育、社会就业和国家建设的共同目的,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研应当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予以有效推进。

[1]陶珍东,张颖,王介强.关于本科生考研问题的再思考.高教论坛,2010,3.

[2]南京财大“消过”新规考研成功撤销处分.东方卫报,2010.5.18.

[3]再创新高.考研升温背后的冷思考.职业,2010,4.

项目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研究课题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高教错位学风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高教明星“猎鹰”
有趣的错位摄影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高教论摘(高教信息2则)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