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教育的研究与反思

2011-03-20 16:54王守梅
文教资料 2011年31期
关键词:大跃进时期发展

王守梅

(山西大同大学 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让前进中的中国人信心十足,通向共产主义的坦途似乎已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面前。1958年年初,“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在响彻全国的同时也响彻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成了许多人的共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要以15年左右的时间普及高等教育,全国出现了大办教育的热潮。据统计,到1960年上半年,全国高等学校由1953年院系调整后的182所增加到1289所,中专学校由651所增加至6225所,普通中学数量也大增。

“大跃进”效应是由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而面临与现代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和发展模式所引起的,这种效应既有负面的又有正面的。我国教育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其基本形式是赶超型,由此便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冒进式发展,急于求成,从而导致了提出凭借现实条件不能够实现的目标。中国是一个教育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短时期内较快发展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顾国情,片面追求高速度,强调多与快,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按时达到预定目标,影响政府形象和声誉,而且会浪费教育资源。在“大跃进”时期,我国教育高速度发展的案例已有史料充分地描述过。如今我们应正确看待“大跃进”先行者所具有的“示范效应”和渴望迅速发展的心态,既不全盘肯定,又不全盘否定先行者的做法,持一种客观、求实的态度平和地看待“大跃进”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取“大跃进”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冒进而带来的教育发展失衡和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适度、平衡地发展。

一、“大跃进”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弊端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是我国开始计划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教育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激进性尝试。在“大跃进”时期,由于教育权力过度下放,教育制度受到破坏,教育事业出现了空前的膨胀与混乱。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受两方面制约,一是教育资源的缺少和落后,二是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过激要求,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力量大,都足以扼杀对实现现代化所做的努力,阻碍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这两方面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力量,不利于现代化。对教育的过激要求并不只是在“大跃进”时期的教育问题中存在,它在现在、将来都有可能出现,其表现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育界的后来者应注意克服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去稳健地从事教育现代化建设,自卑、崇外、冒进都是需要注意的几个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育的盲目发展趋势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社会潜力,提倡群众合作办学,主张对群众办学不可要求过高,在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等方面不能强求统一。确定群众办学是教育“大跃进”、“大改革”的方针和道路之一,提出在群众办学问题上必须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和片面正规化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举办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民办中小学。但教师队伍素质参差,课程不齐全,因此教学效果不好,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并且给师生生活、学习和教学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形式主义的产物。

2.空前的扫盲教育

“大跃进”时期扫盲班、组、红专学校的大量涌现意味着扫盲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地方为发动群众扫盲,举行各种会,如誓师大会、扫盲积极分子大会、报捷会,等等。各地脱盲标准不统一,但都普遍采取包教包学的办法要求群众扫盲。由于对扫盲运动的规模和速度缺乏调查研究,急躁冒进,不少地方还搞摊派、突击,产生了浮夸和强迫命令的现象,加上处理不好生产与识字的关系,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初等或中等教育的普及重视不够,没有把扫盲与普及初等或中等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对扫除文盲的长期性估计不足,最终导致了大批已宣布脱盲的群众又复盲的现象。

3.成人教育的膨胀

“大跃进”时期的方针政策,激发了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热情,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在数量规模方面的大步跃进和学校、专业种类的多样化。但也淡化了人们认真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按质量规格要求办学的规范意识,极大地破坏了“大跃进”时期之前刚刚建立起来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模式。它意味着成人高等教育很快会出现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总体学生水平日益降低的趋势。

二、“大跃进”时期教育中的可取之处和应该肯定的成绩

我们不希望再来一个“大跃进”式的教育潮,但也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大跃进”时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时的一些做法,现在看来,是有借鉴意义的。在“大跃进”时期群众办学热潮中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确有一些好的或较好的,比如为了把中学办好,办重点中学的措施被提出,后经实践证明办重点中学对发展我国中等教育事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个时期的广大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有些学习方法沿用至今。而扫盲运动确实有很大的成绩,使一批群众基本上甩掉了“文盲”的帽子。“大跃进”时期教育充分发挥了各个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区组织等在教学中的作用。中央和地方相继成立了不同教育类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在运动中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个时期也建立健全了成人教育系统,巩固并建立起从低到高的成人教育体系。尽管那个时期的教育浮夸成分太大,效果也值得怀疑,但意向还是对的。扫盲中要重视提高人的技能,把扫盲与人的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是朝着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还要提高劳动人民的技能这个方向努力,从而加强了成人业余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实践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成人业余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灵活多样化。抛开“大跃进”之风的影响,那时的教育取得的一些成绩,与党和政府的政治意愿、人民群众有学习文化的内在要求并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国民教育的成功是同国家的政治意志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那个时期群众渴望知识的迫切要求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共识,也是当时教学中的强大动力。

我们必须承认“大跃进”时期教育的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求,当时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国家建设都急需大量人才;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也急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充实教育战线,更加增强学校特别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渴望和要求,凡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安排,所以不管适龄青少年还是成人,求学积极性非常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教育“大跃进”。由此可知,“大跃进”时期的教育不能完全说成是人为地脱离了实际的狂热或头脑发热的主观产物,而是有其客观实际的需求和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对“大跃进”时期教育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是错误的。

三、大跃进时期教育的教训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的经验,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总结其教训,有利于今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对于解决大跃进时期教育政策矛盾的教训

“大跃进”时期的招生政策,在解决教育“合格生源不足”与“大跃进”目标之间的矛盾时,主要采取了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地、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类教育组织,以政治为主要标准降低生源文化基础要求和各校自主招生两大策略,导致教育很快出现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总体学生水平日益降低的趋势。片面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不顾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办学招生方面有名无实,只讲政治愿望,乱办学、乱招生,严重扰乱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2.大跃进时期教育的历史教训

“大跃进”时期,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十分落后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可是当时没有考虑矛盾的变化,仍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和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特殊条件下成功开展教育工作的特定时期的经验,显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这样阻碍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组织和实施教学,也不符合国家和平建设发展的要求,并且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关于教育与经济活动关系的教训

现代教育不是纯经济的活动。教育尽管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应用有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教育不等同于直接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迟效性,意味着既要考虑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考虑经济水平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现实条件,不顾经济需要与实际可能,随意增加学校数量,扩大教育规模,必然影响财政的合理支出,影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关于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教训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教育的正常进行不仅需要教学设施等物质基础,而且需要有具备一定知识和智力条件、能够掌握、传承并不断创新人类先进精神文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物质条件有限、合格生源和师资都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仅仅从政治经济需要出发,不顾教育的自然规律,随意扩大教育数量规模,必然使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四、总结与归纳

虽然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民举办教育的精神是可贵的,有些经验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讲教育规律的办学,导致教育数量方面的过度膨胀,并且破坏了我国教育合理发展的进程,不仅使教育出现鱼目混珠的局面,而且使国家当时的经济建设受到影响。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既不是纯政治的活动,又不是纯经济的活动,而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它相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教育稳步快速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好地同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提高个人的尊严,接近有益的知识源泉,掌握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术。如今,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大众化、产业化、市场化,这就更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引进市场机制来高速发展教育事业时,必须吸取大跃进时期教育的教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做好教育科学规划和教育法制建设工作。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6]吉林全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N].人民日报,1958.6.30.

[7]徐真华.理论·模式·方法[M].海南出版社,1997.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

[9]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0]褚宏启.教育的迟发展效应.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猜你喜欢
大跃进时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清代时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