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苏
(解放军艺术学院 舞蹈系,北京 100081)
“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王芷苏
(解放军艺术学院 舞蹈系,北京 100081)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本质就是以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护学生的自主、创造等能动性。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引导式教学 舞蹈教学 创设情境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它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教师设计有利于技术正迁移的引导式教学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和体验,获得直接认知,然后在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分享讨论中,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下,激发舞蹈学习兴趣,提升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引导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以人作为活动的主体,这也是引导式教学主体性人本观特质的体现。它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护学生的自主、创造等能动性,并促进学生主体性不断地由受动性、依存性和模仿性向自主、创造等能动性方向转化。它具有主动解决和分析客体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它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引导式教学的目的。引导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满人格,并使学生通过引导式的舞蹈教学,增加对舞蹈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理解运用和继承发展。
(二)引导式教学的过程。引导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于,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相互统一。
(三)引导式的课程观。引导式课程观体现了舞蹈学科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舞蹈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强调,教学内容要从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理念,在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存的同时,让理性思维起主导作用,起到“举一反三”的基础作用。
(四)引导式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这一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语言进行引导,还可以运用其他非语言方法使教学方法更加综合和感性,从而使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达到和谐。
引导式教学是以体现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现代教育观,是对传统引导式教学的完善和发展。舞蹈与引导式教学特点的联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引导式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现代舞蹈教学的结果,不是单单教会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诸如能够上台领舞这么简单,而是培养对于舞蹈熟练运用、自主选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性。其二,引导式教学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舞蹈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很多特殊性,吃苦受累在所难免。当学生在吃苦受累之后,体验到自己创作的甘甜,无疑是对他们的汗水的最大的肯定。以上几个方面正符合了现代舞蹈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今后培养舞蹈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等因素,挖掘其创作的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每节将要教授的课程内容提前准备,要对教学中所要阐述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语言组织准备,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无误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表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感受舞蹈艺术魅力,因为首先接触的是舞蹈形态、色彩、情感、音乐等诉诸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内容,因此舞蹈形式——身体线条、肌肉能力及技巧显得十分重要,道理就在这里。舞蹈技能是概括凝结地表现人们的动作和技术能力的艺术创造,是舞蹈艺术揭示美的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取消了舞蹈艺术的存在。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的意识。学生的观察、发现过程一般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因此舞蹈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某些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学生有了对问题观察、发现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舞蹈知识与技巧的探究和发现。
(三)善于引导,讲求实效。例如,对训练动作及组合的分配,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条件除因人而异之外,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软开度较差、灵活性不强、反应和接受能力较差等,这些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解决。例如,一些教师经常安排学生在地面的训练,在扶把训练中加进一些腿部的搬、耗、压、勾、绷、关、开的训练。在中间的组合中,有时突破常规,在规范动作的基础上训练不规则的动作;在规律的动作节奏中加进不规则的动律和节奏;有时还要借鉴一些现代舞的手段,以补充躯干柔韧性和上身僵硬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创造性的表现。
(四)教师专业技能保持。舞蹈教师在实施示范教学时,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练基本功,保持较好的体形和体力,并保持作为舞蹈教师身体应有的协调性。这是为更好地在课堂中为学生作示范和进一步发展动作做长期的巩固。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理论修养,从而为更好地教授舞蹈和培养未来适合社会所需的多元化舞蹈人才打基础。
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在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由“形”到“神”的演示和提升,完成使一个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动作提升到形成舞蹈自我、舞蹈内在的修养层面,这种提升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其舞蹈表现力。
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情境的创设,与学生对舞蹈新知识、技能的初步尝试应用、评价、再实践等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他们提高舞蹈技能的固有习惯,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1]喻欢.舞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想象.大舞台,2010,(6).
[2]李欣红.浅谈职业中专舞蹈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运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汤凌.中专学生的舞蹈教学体验.安徽文学,2007,(5).
[4]王立新.中专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艺术教育,2006,(9).
[5]潘春.职业学校舞蹈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职业技术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