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星
(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从化 510990)
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困境及其对策
——以广东地区独立学院为例
郭贵星
(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从化 510990)
文学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211工程”高校中。但只有十年历史左右的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要面临专业与就业的现实压力,也面临学生基础与兴趣的选择矛盾,更有来自于社会转型时期功利思潮的影响。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既有先天不足的困难,又有后天难图的困境,那么其对策的研究就更值得教育界同行更深入地进行了。
文学艺术类课程 独立学院 困境 对策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作为民办院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在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独立学院中,其开设的专业几乎都是社会热门实用专业,这是基于其现阶段生存的必然结果。而且尽管国家将独立学院定位为公益事业,但在自筹办学经费的前提下,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投资方取得合理回报的一个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文学艺术类课程(本文所指文学艺术类课程主要指中文类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和音乐舞蹈类课程)有国家政策的保障,但其在独立学院的开展可谓是举步维艰,是政策支持下的边缘化公共基础课。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其挑战是相当大的,主要是因为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困境,具体如下。
由于独立学院自筹办学经费,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认可,简单来说就是独立学院的指挥棒是以“招生—就业”为主轴的生命线。在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应用型人才,其特色就是有用、实用。那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包括专业类课程、公共课类课程 (主要指政治类课程与大学英语)、专业选修课程及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课程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核心为专业类课程,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基础类课程和核心技术类课程。这类课程从位置上来看,是处于优先地位的。其次是国家强制性政策下的公共必修课程,即大学英语和政治类课程,这是处于次重要地位的。这一类课程受限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政治课评估,基本上课时是很难打折扣的。再次是专业选修课程,即对专业有帮助或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普通高校这类课程又称之为限制选修课程。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这一类课程实际上比公共必修课程的地位还要高,但由于扮演选修课的角色,因此将这类课程放在课程体系的第三位。最底层的才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都置于其中。从课程体系分布来看,文学艺术类课程处于这样的位置似乎是合理的。这就意味着,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开设有先天不足的因素。
这种先天不足在独立学院的表现最典型的为:学院不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处于最底层的文学艺术类课程,对于投资方与学院来讲,不过就是个装饰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除非依托专业系如艺术系、新闻系这样的专业系来开设,否则文学艺术类课程就只能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在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中,除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等少数几所独立学院依托专业系来开设,其他大多数学院都是请三、五个老师成立一个教研室放在公共课部或基础部来进行。其开班容量人数一般在80—200人之间,开课时间大多数是在下午和晚上。而从工作量上来看,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承担起上万人(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生员数基本上超过1万人)的选课需求。在我走访的几所独立学院中,一般一个教师的工作量为12节。这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多大的区别,关键在于面对的学生人次总数上,专业课任课教师一般面对200个学生左右,而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却要面对最少480人,最多达1200人的学生总数。单从批改作业与评阅试卷的工作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学院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应更加重视。
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很浓,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课的人数几乎都是爆满上。但对于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其认识又是相当不清晰的。我作过一个调查,针对广东省内5所独立学院500名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发现几乎没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大多数都是对人的修养有好处,但也只是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般的话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修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动机不纯,为了拿学分,为了认识女生等这样的比例也不低,有将近100人,达到近20%。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认识不清晰,反映在学院层面就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一方面学校对课程定位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清晰,另一方面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本身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就是说,在学院不重视的前提下,教师也重视不足。我和几位同行一起调查发现,在独立学院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怨气,主要有工作量过大,其他事务性工作过多,待遇太低等。以某独立学院的音乐教师为例,她教授3门音乐课程,周学时12节,学生人次达到600人,一个学期至少1200份作业加600份试卷。仅3门课程的备课就需要花去她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但学院其它文艺活动几乎都少不了她的身影,从系级活动到院级活动,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要作为活动评委出现。再加上带学院合唱队训练及外出比赛时间,属于她提高教学与业务水平的时间几乎没有。不能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久而久之,课程的定位也就日益不清晰了。因此,归根到底,学生对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清晰,其主要原因是学院不重视,引导不够。
文学艺术类课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起着熏陶作用,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无形之手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受到实用主义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学艺术类课程的作用被无形削弱了。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教育界的人士,认识到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要性及作用,但依然很难消除目前功利思潮的影响。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看来,就业就是面包,文学艺术类课程就犹如爱情。爱情虽然美好,但不及面包能填饱肚子。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天经地义,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割裂了技术与修养关系的说法是相当荒谬的。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行不通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要为学生未来的上升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技术对于单一个体而言,迟早是要过时的。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要进行升级和转型,而升级和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类课程的知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在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的浪潮中,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良好的人生修养,没有持续的学习能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终究会被社会淘汰,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因此,从这个高度上来看,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于独立学院而言,文学艺术类学科的发展,也是其发展高度的标尺。
尽管在独立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存在着种种困境与不足,但这是可以逐步改变的。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对人文社科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开始在独立学院发挥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就已经将大学语文、管理学、成本会计等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也在尝试将应用写作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增加其学分比重。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推动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转变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短处,反馈过来也就能推动独立学院进一步思考培养人才的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并实验研究型与应用型高级人才“双轨制”人才培养制度的制订,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级人才,其整体素质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为文学艺术类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上扫清了文学艺术类课程开设的障碍。
第二,独立学院任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改革,摸索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并更富成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水平、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水平,加强业务能力,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是当前文学艺术类课程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要加强课程的研究,进一步摸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的道路,使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更受学生欢迎。
第三,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类课程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精神财富却不相匹配,甚至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重振文学艺术类课程乃至人文学科作出贡献。文学艺术类课程要表现出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赢得学生和学院的重视。
当然解决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院开设困境的对策不止以上三点,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关注文学艺术类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将艺术气息与人文修养结合在一起的发展道路,使文学艺术类课程发展得越来越好。
[1]代显华,雷兵,葛一楠.学校定位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