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创新
——论中新高校德育实施方式之异同

2011-03-20 11:10:06管桂翠蔡洁吴毅君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新加坡教学方式

管桂翠 蔡洁 吴毅君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

比较与创新
——论中新高校德育实施方式之异同

管桂翠 蔡洁 吴毅君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渊源。中国和新加坡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教育,但是两个国家的德育实施方式却各有特点。对中国和新加坡德育实施方式的共性分析和差异进行分析,对于切实提高我国德育实施方式的实效性,推动我国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德育实施方式中国新加坡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创新。批判地吸收新加坡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德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目标、内容、课程的设置、实施方式、教育方法等,本文主要从中国和新加坡德育实施方式的角度进行比较。

一、中新高校德育实施方式概述

中国在德育实施方式上主要采取德目主义模式。“德目”意指“正直、亲切、勇气、善良等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名词”,也就是说把以上的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或形成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系列内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逐一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目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1]其主要特点是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

而新加坡在德育实施方式上则采取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它是指学校德育不是通过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而是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进行德育的模式。[2]其核心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而积极思考、选择和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其主要特点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如何理智地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

二、中新高校德育实施方式的共性分析

1.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新加坡学生的课外活动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文艺与体育活动、国庆、校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中国学校同样注重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习雷锋活动,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技术咨询、社会扶贫帮困、三下乡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观念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

2.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对德育促进的作用。

新加坡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意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三是全校性的活动。中国同样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潜能发展的自由空间。另外,学校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新加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正式的名称是“教育官”。新加坡建立了一种合理的教师晋升制度,并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考评办法,实行相对静态的制度化的管理。这就为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中国高校也有一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队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4.重视通过社会、传媒等影响学校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两国高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第一,两国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力图建立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第二,都非常注意利用社会教育环境的教育功能,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作用。新加坡不惜大量投资进行人文社会环境、场所的建设。同样中国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中新高校德育实施方式的差异分析

1.德育的教学方式:显性化与隐性化的差异。

显性化的教学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隐性化的教学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在中国,学校德育方式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新加坡课程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相比较,中国道德教育的“内化”还是不够,目前主要还是在规定的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完成的。因此,与新加坡“看不见”的道德教育相比,中国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

2.德育活动的开展:重形式与重内容的差异。

中国学校在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时,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等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并且对实践教育往往重视不够,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长远的规划,因此,各种活动落不到实处,实效性差。

新加坡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注重学生的自由讨论,通常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如植物人是否被实施安乐死,冒死救人是否该索取报酬等,引发学生的道德认识冲突,刺激学生改变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层次,增强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德育活动中,新加坡不仅重视内容及活动的实效性,而且注重学生的参与。

3.德育教育的着力点:重道德知识与重道德能力的差异。

中国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重道德的认知,而新加坡道德教育则更为注重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是使学生接受既定、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对方面尚有欠缺。

新加坡道德教育过程中强调德育与生活需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强调道德教育要回答现实问题,把社会的复杂性作为德育的背景,重点培养道德选择能力。这种侧重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选择,把道德变为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加的规则,才能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4.德育中的心理教育:业余化与专业化的差异。

尽管中国一些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但因为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等,心理咨询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甚至在某些学校流于形式。近年来出现的如徐力弑母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等就是佐证。

新加坡几乎所有学校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

四、新加坡高校德育实施方式对我国高校德育实施工作的启示

1.在德育教学方式上,促进显性化与隐性化相结合。

在前述中国和新加坡德育实施方式的差异中,可知中国学校运用的是显性化的教学方式,强调直接灌输式使得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生体验品味的行为少。这种显性化的教学方式单一、直接,收效甚微。而新加坡着重隐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是间接的、重视渗透的,强调德育应着重于通过学生的活动,即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而积极思考、选择和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

但是隐性化德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善于把显性化和隐性化的德育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这说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的德育活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活动内容的效果,在实践活动所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气氛和环境中主动自觉地实践和选择,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生社会实践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中国高校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有益的做法,例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等,这些都是在活动中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将德育知识渗透内化,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做法。

3.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

在德育教育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因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正确的选择,把道德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使德育真正提升人的道德水平。

中国一向教育重视理论的灌输,可是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上却有所欠缺。而新加坡道德教育过程中强调德育与生活需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强调道德教育要回答现实问题,把社会的复杂性作为德育的背景,重点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中国高校德育实施方式中更要重视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毕竟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还是要去面临现实问题的,在面临道德两难境地的时候,道德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就非常关键了。

4.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因人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总裁石峻吴博士曾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和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3]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是个古老而又不断向前发展的话题,我们既要发扬自身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放眼世界,不断吸取先进科学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实施方式,使我国高校德育健康迅速地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1]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0.

[2]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73.

[3]颂文.日本、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小学管理,1996.

[4]王大龙.新加坡教育的特色[J].教育研究,1996.

[5]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新加坡教学方式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小学时代(2016年36期)2016-02-25 06:28:56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