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君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101601)
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实践教学的启示
梁英君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101601)
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受到欢迎,而这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逐步进入大学校园,成为英美文学课的辅助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文学改编英美文学实践教学启示
作为英美文学课的教师,我们始终都在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授课方式逐步摆脱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诞生,我们终于有机会向学生展示枯燥刻板的课本之外的广阔视野,那就是电影,一种逐渐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于一体的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崭新艺术[1]。在如今这个信息咨讯发达的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呈现出包容一切经典文学文本之势的后现代摄影文化,将英美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一一搬上银幕,从古老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到莎士比亚的戏剧《王子复仇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福勒斯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纳博科夫的争议作品《洛丽塔》,上演着一幕幕夺人眼球的人间悲喜剧。电影的文学改编以一种“经典作品重读”的方式,给予小说一种可视、可听、可感知的形式,现在已经成为电影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也使得我们今天有幸能获得如此众多的“视觉化”文本,为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堂增添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教学素材。
然而,为了科学地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把电影运用于教学实践之时有必要了解一些本质的区别和前提。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一部成功的电影可能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掀起重读原著的热潮,甚至使其成为文化热点。教师作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的执行者,不能仅靠组织观看电影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想要真正地、深层次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还要依赖于对原著的阅读。因此,教师不能用电影去替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以阅读原著为主,以影视欣赏为辅。在组织学生看电影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因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心理。而且,作为改编后的艺术,电影仍然会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时间、空间、背景等不一定完全一致。那么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去观看改编后的电影,既能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还能感受视听冲击力,从而激发情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进学习兴趣。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欣赏影视作品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欣赏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选好影片。应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很好的诠释。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情节梗概、艺术特色等与作家及作品相关知识简要介绍给学生,导入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和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与意识等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假思索的被动状态。
在播放电影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角色错位,即把自己变成单纯的电影播放员,把学生当成单纯的观众。电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工具。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虽然教师不应频繁打断学生观看,要使学生连贯地欣赏影片,完整地获得语言信息,感受语言、文学艺术的精髓,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重要的细节是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电影播放中对影片内容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停止,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实现。教师要事先有细致周密的计划来实施影片播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轻松地欣赏电影艺术之美的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言语技能。
在观看影片时,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学生角色错位的现象,也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经典片段进行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讲解时,可以对电影和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的电影进行对比,还可以把电影中对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作品中彰显的人物性格进行对比以加深对文学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也可以针对电影改编的成败优劣进行评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就播放内容展开争鸣探讨,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启发他们从主题、人物性格、创作风格、表演艺术等各个视角鉴赏、评析作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对影片的欣赏,学生会注意到影片对原著的处理诠释与教师传授的观点的类似;学生甚至可以注意到影片对原著产生的那种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的阐释。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越是优秀的经典作品其实越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越发享有想象的自由空间,作品也就因此更具有文学性。而一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能是改编最多的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罗密欧与朱丽叶》。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意味着一次再创造,而且意味着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的“重述”。而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是“为什么导演会使用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作品是如何产生震撼人的力量的”、“这种文学改编是否恰当”,从而引发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多重互文关系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会让他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中获得启迪。
我们通过观赏电影提升了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兴趣,同时还会出现一种出乎意料的文学视点的“倒流”,即学生在观看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文学改编电影之后,重新审视文学作品本身,开始认真地研读、挖掘更深层次的作品内涵,促进对英文原著的阅读和理解。
一部电影通常持续90到120分钟甚至更长,一堂课内放映完毕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牺牲两到三节课去放映一部电影又不值得。较好的做法是教师节选精彩的片段或影片与原著相对应的情节高潮。教师也可以在正常课时之外每周抽出三到四节的课外时间去组织看电影和讨论。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所限,也许教师无法做到额外组织学生观影和讨论,然而在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能够建立网络课堂教学,将英美文学原著电影资源挂在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并布置相关的讨论题要求学生课下准备并在课堂上作报告。我们也可以有计划地开设一些如《影视赏析》之类的赏析课程,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而且,我们还要教授学生网络查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并推荐优秀的文学类网站,引导学生登录学术性数据库迅速查询有价值的信息;并在课程开设之初为学生开立书目和电影目录,要求学生进行学期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则结合具体章节,事先提出问题,请学生在课前查询相关资料,以备课上讨论或撰写学期论文。
在实践教学后,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组织其他教学活动。在欣赏完原著和电影后,教师要求对电影和原著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或者比较,可以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切记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也可以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练、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后,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通常会更加精彩感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在学生熟悉文学作品和电影之后还可以隐去电影中的声音和屏幕文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的理解和记忆为影片配以对话,甚至配音,以此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某段故事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对西方主流文化思想的把握。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运用文学改编电影能够有效地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学生的阅读视野会因此更加开阔,思路会更为清晰,师生互动交流能够交流超越印刷文本之外的更多信息。尽管对于其恰当的使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运用电影教授英美文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运用得当必将会让电影成为我们未来最强大且最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
[1]中华商务网.http://knology.Chinaccm.com/phrase 2006061609181600447.htm l.
[2]戴锦华.“写在前面”.罗伯特.斯塔姆,亚力桑德拉·霍恩格编.文学与电影[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