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义
(睢宁县古邳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展现其无穷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近年来农村高中生源较为复杂,有正式生、择校生、自费生等混合编班,人为地增加了教学难度;学生智力、非智力、动机和兴趣等方面客观上层次差距很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地理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使不少学生放弃了地理学习。如果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势必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阐析。
课堂教学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强调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如何搞好课堂分层互动呢?
首先,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应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教同一内容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制定出相应目标:对基础差的学生落实单一知识点,侧重记忆、重复和模仿,使其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对基础好的学生,要重视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其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堂训练分层。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应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同学,如课本中简单的读图回答等鼓励他们来完成,并允许其犯一些错误,而较好的同学则提较高的要求,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于知识点的介绍,把握一定的节奏,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字幕的提示,让学生们清楚哪些是必须当堂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拓宽和延伸,使得听课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气候”复习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问题,尤其是读气温、降水量等图。就C层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感性思维,很难将这些抽象的图与实际的地理实物相结合。所以,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分层要求如下:A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理解”,C层学生则需“学会”“知道”,待训练一段时间后逐步向大纲所要求的目标靠拢。此外,在读图训练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C层的学生以 “找”为主,就是要求他们读懂地理图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找出我国400mm年降水量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区”,等等。B层的学生以“析”为主,在读图的过程中去分析、解释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为什么我国的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等问题,我一般都会提问B层的学生,因为B层的同学占较大比例,所以问题也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近。A层的学生以“探”为主,从读图中延伸、拓宽知识,探索、探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地理现象,并加以分析、总结。例如设计“根据台风的路线和卫星云图,预测未来24小时某地天气状况”、“谈谈你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等一些难度相对比较大的题目,培养学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并要求各类学生课后对各自讨论的话题进行再加工完成书面报告。当然,提问简单的问题或直接可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应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学生,并辅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偶尔也出点难题,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能体味成功的喜悦。
练习和作业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根据分层次教学的要求,练习应设计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即采用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基础题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做,只完成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重在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减少心理压力,保证学生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题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去做,侧重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灵活运用技能的提高;而综合题要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去做,以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从而满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这些不同层次的联系有不同起点和难度,对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吃饱、吃好”,达到“培优辅差”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本镇医药化工厂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作为各村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分别讨论各自的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优势,人人参与积极讨论,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实际感受、体验和了解社会,从而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不能变相增加题量负担,而是根掘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基础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检查他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上,一定要对他们加强“监控”,确保他们不掉队。要针对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不断激发并强化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磨练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优秀生和特长生,则主要培养自学能力。在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前提下,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拓展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在单元练习及阶段性检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结合达标的具体要求拟定等级性试卷。要以本单元重点内容为中心,兼顾考察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既有基础题,又有一定难度的理解及综合性测试题,来检测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教师应对各层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要注意评价量化过程的正面激励作用,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此外,要打破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评价中不断进步,才能燃烧学习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实践证明,针对差异,以地理教学为突破口,开展分层次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实保证。当然,我深信,各学科教师只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张扬个性,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颁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