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训"之大学教育精神

2011-03-20 09:43阎保平苏君业
文化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博学校训理想

阎保平 苏君业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论"校训"之大学教育精神

阎保平 苏君业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学的教育精神凝聚在大学“校训”里,目的是将其铸造于大学人的生命中,激励大家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慎读、铭记这些“校训”,传承大学教育的根本传统,将育人、博学、笃行、笃志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宗旨,使其成为每个大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校训”;大学;教育精神

大学的教育制度、教育内涵和教育方式是体现大学文化的载体,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教育精神迷人的外衣,所以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文化表象,而是教育理念贯注其中。教育精神包括教育的理想、教育的现实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教育精神在大学这个载体上盛开的绚丽花朵。近些年来,“大学文化”成了国内讨论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热门话题,好像办好大学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建设,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把大学教育这一极为重要的人类存在方式的研究变成泛泛之谈,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研究者精神的迷失,应该引起从事大学教育人们的重视。当然,作为教育现象的大学文化并非不可以研究,优秀的大学文化必然促进大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大学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整体之教育文化,它的根本建设来源于自古以来的优秀教育精神的发扬光大。为了传承发展优秀的大学教育精神,人们将其凝聚在大学的校训中,以“格言”、“座右铭”的方式铭刻在大学校园里,或者雕刻、书写在大学的校徽上,让每一个大学人将其铸造在自己的血肉里,使得二者生命与共,进退一致,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颠簸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所以,在大学文化研究中,更需要慎读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大学之“校训”,深刻会意其大学教育精神,或许会对大学文化建设有所参照。

“育人”是大学教育精神之首要,主要指对人的精神教育,不断培育社会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一代人才。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中的中华先民之古训,浓缩深远厚重的民族精神,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大学人面对列强侵夺、欺凌,国民懦弱的时代所需要的坚毅奋发,图强新生,与天地同德的教育精神。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时期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启明之星”,也是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为基督教和耶稣追求真理”[1]是西方2000年基督教文明之精神的典型显现,表达了西方的大学创建以来将追求知识、真理视同人生信仰的教育精神,既体现了对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追求,又融汇西方文化视如“神圣”的人文品格。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则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进步精神力量源泉,既是求学治学的精神,也是培育思想解放勇士的精神。还有,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等,都把人的思想、道德、品格等精神修养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

“育人”是现代大学教育精神之首要,也是自古以来大学教育的精神传统,在人类文明初始时期,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都把培养人的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头等问题。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柏拉图说:“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做得最好,可以培养品德”,[3]“一个人变好还是变坏,这关系是非常重大的,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还要重大。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受名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乃至于受诗的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4]在中国,战国时期有“稷下学宫”,汉代有“太学”,之后又有“国子学”、“国子监”、“书院”等,都以“传授为人之道”、提高学子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作为高等学府的根本价值取向。在西方,古希腊的“学园”把“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学园”的基本精神,它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头脑清楚、处世理性、“理想国”社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所以,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把大学里的学者培养成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允公允能、厚德明法、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社会人才,是东西方古代大学教育的共同精神传统。虽然古代大学与现代“大学”在时空背景上相距甚远,但其优秀精神传统仍然始终如一,传承至今。

博学是大学教育精神之核心,是大学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在科学领域里不断创新的根本,也是大学教育事业的本分。如:大学人不仅要“厚德”,而且要“载物”、“兼容并包”、“切问而近思”、“励学”、“格物致知”;不仅要“学为人师”,而且要“日新月异”、“求是、创新”、“求实创造”;不仅要“博学睿思,勤勉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精韧不怠,日进有功”,而且要 “博大精深”、“会通中外”、“知行合一”、“参天尽物”,况且“学无止境”,所有大学人都应该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在国外,剑桥大学自命“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说明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世界大学共有的教育精神。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康奈尔大学的“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爱丁堡大学的“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不仅说明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学习知识,寻求真理,而且揭示了博学就是大学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耶鲁大学的“追求真理和光明”,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国民悉尼大学的“繁星纵变、智慧永恒”等,都向人们宣告了以学为本,求真务实,学有所成,学无止境是大学教育精神之核心。

自古以来所有大学都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探索基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该是大学人自满自足的精神品格。《中庸》在谈论古人治学问题时说到:“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5]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将其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校训,突出体现了近代伟人对中华民族大学教育精神“博学”的传承与弘扬。《汉书》记载献王刘德治学态度和方法时高度评价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整顿中国共产党人的学风时将其作为党的治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的校训,同样说明博学是大学教育事业的根本精神所在。所以,现代大学里的所有制度、设施、产业都要为“博学”服务,大学里的所有人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业人员都应该具备博学的主体意识,共同学习知识、创新知识、传承文明,追随真理,把崇尚知识、科学、真理作为大学的办学精神,让“博学”成为大学人的崇高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建设并形成优秀、先进的大学文化。

“笃行”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笃行”不只是规范大学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指大学人“实践”精神。大学属于人类个体生理已经成人者的学校,学生已经具备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孔子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6]所以,中国大学教育不仅要求博学而且要求“笃行”,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养清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知行合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行为世范”、“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知行”、“敬教、乐学、育人、报国”、“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爱国、拼搏、求实、创新”、“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经世济国”、“笃学诚行”、“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敢为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公、诚、勇、毅”、“公诚勤朴”、“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把学习科学、艺术、真理与规范自身行为视为同一目标,既要“大学至真”又要“大工至善”,努力进入“知行合一”的“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人生境界。国外的大学教育也将“笃行”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内容,牛津大学的“主照亮我”,就是要求大学人在求学、治学的过程中践行真理、科学规律和美的理想,让“上帝”的光辉在大学人的一言一行中得以焕发。哈佛大学的“与真理为友”也是要求每一个大学人永远与真理同在,学习真理、发现真理就是为了实践真理。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就是因为作为一个理工大学,她始终要求每一个学者“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不要成为与社会实践、科学创造、技术发明无关的“书虫”。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坚持学以致用,以“职责、荣誉、国家”作为学子的理想,把“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作为学者的人生目的。早稻田大学的校训“学问独立,培养模范”集中体现了日本大学教育“知行合一”的精神。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实质就是“学参天地、德合自然”,让每一个学者通过学习、探索、践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成为天地之精英,人伦之雅范。

科学、真理、艺术的教育与学习,归根结底是“践行”二字。“笃行”就是勇于身体力行。现代大学人对于未知世界和人生逆境的挑战精神、从事学习、工作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崇尚科学、真理、开拓创新的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的行动,规范的言行,追求人生美的境界,都蕴涵着人类自古以来“笃行”的教育精神。

“笃志”是大学教育精神不断腾飞、璀璨天地的羽翼。《论语》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7]《史记》亦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志”为理想,“笃志”就是要随着知识扩展和学问增长,把树立远大宏伟的理想作为大学人的精神羽翼,使得每一个大学人具备“鲲鹏展翅九万里”精神力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9]相互谐和,显示了20世纪初元中华学人复兴华夏,光披四海的伟大理想——“复旦精神”。同一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宣称北大的教育方针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兼容并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10]同样蕴涵着华夏学子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宏伟理想。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前者是《诗经·鲁颂》“允文允武”[11]的变通,后者为《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2]的凝练,意为:德才兼备,不断创新,与日月同辉,清楚表明了坚持恒久地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是大学教育精神的重要内容。除上述几所大学之外,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校训中也都灌注着“笃志”的教育精神,这说明大学人不但要有理想,而且要坚定地追求、光大理想,直至追求一种永恒无垠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办好,民族才能强大,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国外著名大学的校训同样灌注着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精神,但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许多宗教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往往将大学人的理想培养与人生信仰连结为一体,把真理、科学、艺术之美的追求升华为人生信仰。如此一来,大学人一旦确立自身的理想,便坚定而又充满信心地竭尽毕生的力量,牺牲个人的享乐、情感、财产、名誉、地位,乃至一切而为之奋斗。这与我国古代大学和许多现代大学的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13]比较相近,把理想追求作为人生永恒的目标。特别在当今时代,世界发生了巨大变革与重组,国家处在重大社会转型、迅速发展时期,歧途如织,沉浮未定,担负人类社会“良知”重任的大学教育,更应该鼓荡起理想之羽翼,搏击寰宇,力定乾坤,传承文明。

大学校训隶属于多元世界的人类教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深厚,择其主要方面来看,大学教育精神大致包含育人、博学、笃行、笃志等基本要素,体现了人类教育文化中一些亘古不变的核心精神内容。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德育意识,“以学为主”的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服务意识,其实都体现了千百年来大学“校训”所积淀的全人类的伟大教育精神。所以,在构建现代大学教育精神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基本要素,传承其根本传统,将育人为先,博学为本,笃行为旨,笃志为翼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校园有大小,管理有张弛,设备有新旧,经费有多少,生活有贫富,但是大学的教育精神不能放弃、不容混淆。只要大学教育的管理者、工作者、学者都能领会这些校训中的精神含义,并且使其成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我们就能够在面对全球化的时代浪潮,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商业化、物质化和功利化泛滥的时候,勇于开拓,不断创造,使我们的大学教育事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

[1]胡启好.中外部分大学校训及其翻译[J].英语知识,2010,(2).

[2][6][7]杨伯峻.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5.5.12.

[3][4]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1.42

[5][12][13]朱熹.四书集注[M].张茂泽整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41.7.4.

[8][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49.2168.

[9]伏胜.尚书大传·虞夏传(四库全书第 68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3.

[11]于夯.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89.

【责任编辑:刘 强】

G412

A

1673-7725(2011)02-0026-04

2011-01-18

阎保平(1955-),男,陕西宜川人,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苏君业(1965-),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博学校训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