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百色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百色 533000)
从广西平果嘹歌看壮族原始宗教信仰
李 萍
(百色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百色 533000)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平果嘹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索拜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恩格斯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仍处于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壮族的宗教信仰,以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即原始宗教为主,它反映了壮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特点,反映了壮族居住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方式。
普列汉诺夫认为:“原始人相信有许多精灵存在,但是他们所崇拜的只是其中几个。”[2]和众多民族一样,壮族曾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征的重大崇拜阶段,如今这些宗教信仰还普遍地存在于壮族人民社会生活之中。嘹歌是指用 “嘹嘹”衬词来唱的山歌 (也叫欢嘹)。嘹歌流传的地区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而且在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平果嘹歌是流行于平果县境内以其特有文化现象而自成体系的嘹歌,并于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广西平果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3]直接针对自然界本身的自然崇拜,是人类宗教活动最初阶段的崇拜。原始社会初期,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经常会因为自然界的灾难而面临生存危机,自然崇拜正是由于人们难以认识变幻莫测的自然而产生的。壮族的自然崇拜也是根源于自然的压迫。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缺乏、认识能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壮族先民的心理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未能认识到自己并将自己 (人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他们认为万物与人一样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甚至一草一木都具有七情六欲,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情感、意志。他们上山采集,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既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其带来的灾害。因此他们既热爱大自然又惧怕大自然。
水旱之灾极大地威胁着壮族先民的生存和发展,而水旱之主宰便是水神。因此,壮族先民以龙作为水神的化身而祭拜。壮族崇拜的自然物主要是龙崇拜。壮族把龙叫 “图额”,就是一种像蛇一样,有鳞、有角、有冠、有翅的动物。在壮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龙的形象就是赐恩惠于人的水神的化身,所以与壮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之处都交由龙来镇守,以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求得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壮族的龙崇拜中,最明显的是新宅多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说白了就是注重选龙脉。平果嘹歌 《房屋歌》就有大篇幅的记载:“左龙右虎对得直。龙虎两边来保佑,主家世代乐安居。”“左龙右虎对得直。左边金龙送福气,右边白虎保安居。”[4]352屋主在新房选址为找到龙脉煞费苦心。如请阴阳师傅算卦:“福禄宝地好风水,阴阳师傅把龙追。追得金龙绕大柱,妹家屋子满金辉。”“龙头起在那龙海,龙尾摆到都结街。中间隔山十二座,选中龙脉起楼台。”[4]405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新屋要建在龙身的中间部位。
龙脉选好了,在下每一块基石时要唱与龙字有关的歌,如下第六块就唱 “六条金龙垫高楼,六条金龙镇宝地”,目的是希望 “子孙万代乐悠悠”[4]350。由6条金龙来镇守房基,六六大顺,表现了他们的求吉心理。下第七块就唱 “七块料石下墙基,七条金龙吐宝珠。主家七女都伶俐,主人七子读得书”[4]350,表达了他们希望儿女知书达礼的强烈愿望。而 “基石安到第十二,正正对准龙鳞山。主家面对龙鳞岭,金钱财宝用不完。”[4]351点出了新屋地址不仅要选中龙脉,而且还正对龙鳞山、龙鳞岭,选址是何等的好。“基石安到第十三,这块正正对龙身。”[4]351“基石安到第十八,后山龙屋坚飞叉。前有龙头后龙尾,风水宝地好安家。”[4]352“基石安到二十五,又见凤嘴衔龙珠。龙头凤冠两相对,中间宝盆是屋基。”[4]353等等,表明屋主对新屋选对龙脉的自豪,希望新屋落成后让人住得更舒适、更健康,从某种角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屋建好了,连装修也希望龙降佑祥,于是在柱子上雕龙画凤:“琉璃瓦片镶屋角。柱子雕龙又画凤”[4]371。在横梁上刻龙珠:“妹家堂屋像官府,梁上吊柱刻龙珠”[4]371。不仅如此,连碗柜也要装饰一新:“碗柜好比古董柜,雕龙画凤又烫金。”[4]394好一幅龙凤呈祥的图景。
壮族的龙崇拜,从现存的民俗现象来看,其目的是祈求龙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因此,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的和谐。可见,在壮族古老的、对自然崇拜的观念中,在他们的意识中,人与自然是融合为一体的,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物论的思想观点。这些都说明了壮族先民崇拜自然界中的存在物,与自然界中的存在物相处得相当和谐。
图腾,系印地安语totem,意为 “他的亲族”。图腾崇拜,又作图腾主义,英文为To-temism,认为本氏族与某一种动植物有血缘关系,或认为某一种动物或植物能保护氏族,因而这种动植物作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膜拜,对之特别敬畏,不准破坏、不准杀害、不准亵渎,而且还要有祭祀仪式。图腾观念是从万物有灵演化而来的。因为人们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有神灵的佑护,并在诸物之中总有一种与本氏族生产生活关系特别密切,直到认为该物与自己氏族有亲缘关系,可以佑护氏族繁荣。从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意识的发展和深化。
壮族也跟世界上各民族一样,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壮人曾崇敬过的图腾天象方面有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雷电、雾霭、暴雨等,其他还有怪山、怪石、怪岩、山泉、伏流、河流、深潭等。壮族先民以植物为图腾的不多,现在所知道的有花、树、竹三类,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花图腾。
壮族的花图腾来源于姆洛甲神话:
在太古洪荒时代,宇宙中只有一只在旋转着的蛋,后来爆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边变成天空,一片下地变成水,留在中间的一片就变成现在人们居住的大地,那时各片什么东西也没有。突然,大中界的大地上,长出一朵花来,这朵花说不上什么颜色,花一开,中间却走出一个女人来。这个女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她披头散发,全身一丝不挂,满身长毛,很聪明,后世人叫她姆洛甲(有写作“姆六甲”)、“(女米)洛甲”。[5]还有的神话说得更具体:(女米)洛甲管花山,栽培许多花。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孩子,花有红的有白的,她送红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女孩;送白花给谁家,谁家就生男孩。有时,花山上的花上面有虫子或是缺水,人间的孩子便生病,孩子的家长就得请师公做法事禀报花婆,除虫淋水,花朵茁壮成长,孩子便健康成长[6]。这与 《南越笔记》记载的 “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 ‘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 ‘花如桃李’之意”如出一辙[7]。姆洛甲作为壮人的始祖母,她从花中而来,故也被称为“花婆”、“花奶婆”、“花王”、“花王圣母”等。她掌管一切花,主宰着人的生育、健康及命运。在壮乡民间,还存在着诸多花婆崇拜仪式:不育的妇女希望生育,就得请师公或巫婆做法事“架桥”、“求花”;妇女怀孕后为了使母子平安,又得向姆洛甲祈求,作 “安花”仪式;孩子出生后,又得感谢姆洛甲,在床头或堂屋设置花婆神位,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都要烧香供奉。
平果嘹歌中也有反映这些内容的歌谣。如新房建好后,要在祖宗的牌位旁边摆上花婆神位。“神台上有花婆神,花婆就是观世音。观音送花送子女,不让人间打单身。”[8]322“花婆娘娘观世音,送子送女送聪明。”[8]322点明了花婆的身份与汉族的观音菩萨一样,都是送子娘娘。“花婆保佑妹的家,又有祖神与菩萨。给妹生个聪明女,又会织布又绣花。”“花婆保佑妹一生,又有菩萨与祖神。给妹生个男娃仔,读书比谁都聪明。”[4]390希望花婆不仅要给他们送儿送女,还要让小孩才艺双全。为了让花婆给人间送来儿女,壮民用好酒、好肉、好茶和鲜花敬奉花婆:“买鸡买肉敬花婆,花婆保佑我长大。”[9]“好酒敬给花婆神,好茶敬给凤凰灵。婆神凤灵莫嫌弃,领下虔诚一片心。”[4]390“妹家墙角神龛下,三十六朵山茶花。山花来把花婆敬,花婆送子送到家。”[4]“我家墙角神龛下,四十九朵山茶花。诚心来把花婆敬,祈求送子千到家。”[4]384“手捧酒樽敬婆神,又捧茶杯敬凤灵。神灵下来领香火,领下虔诚一片心。”[4]390不仅如此,还经常烧香祭拜,“花婆神台祭香火,敬请花婆送儿郎”,“花婆神台点香火,敬请花婆送花枝”[4]142。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壮民希望通过虔诚供奉花婆,以求得儿女双全的美好愿望。
费尔巴哈说过:“人本来并不想把自然与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想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现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是对象本身的性态。……因此,人们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觉地——亦即必然地……将自然的东西弄成了一个心情的东西,弄成了一个主观的,亦即人的东西……把自然现象当成一个宗教的、祈祷的对象,亦即当成一个可以由人的心情、人的祈求和侍奉而决定的对象了。”[10]花婆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被幻化为某种物质化的实体,作为一种超人的崇拜对象而存在,这对壮族先民来说,具有一种神秘性和权威性。
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祖先崇拜是人类对自己血亲先辈的敬仰。斯宾塞认为:“凡是超越普通的一切,野蛮人就认之为超自然的,或神的、超群的著名人物也是如此。这著名人物也许是创立部族的远祖,也许是一位勇敢有力而成名的领袖……无论他是上述的哪一种人物,如果他们生前为人所敬畏,死后所受到的敬畏便愈增加;对于这位鬼魂的求赦礼,渐渐地比对于那些不为人敬畏的鬼魂来得要大,结果便形成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祖先崇拜就是一切宗教的起源。”[11]如果说图腾崇拜敬奉的是远祖,那么祖先崇拜则是敬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是取代图腾崇拜而产生的。
壮族祖先崇拜,积淀着壮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对壮族文化心理及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人们存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壮族历来崇拜祖宗,认为祖宗神灵至高无上,认为祖先的亡灵时时刻刻在守卫家园,敬奉祖先,则后世子孙财源滚滚,官运亨通;如果对祖先不敬,则会招来惩罚。因此,人们对祖先怀有一种崇敬畏忌的心态,用各种仪式来体现对祖先的尊崇。在壮族村落中,几乎各家堂屋均设有祖先神龛。在神龛上方两旁的墙壁,被祭祀的历代祖宗的姓名,用家姓统称写在家神牌上。如今,大多数祖先神龛已经简化为一张大红纸,上书族源地、祖宗名或 “天地君亲师”的字样,一般粘贴在堂屋正中较高的墙面上。有的壮族人家还用有吉庆或祈愿性质的对联装饰,如 “神自有灵观子弟,祖原如在佑儿孙”。
祭祀祖灵是壮族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最有民族特色的部分。此种观念衍生了各种各样的献祭仪式。在各种祭祖活动中,以春节、清明节 (或三月三)、七月十四最为隆重。春节和七月十四属家祭,清明节为野祭。
在三月三,壮乡主要以五色糯米饭祭祀祖先。为让祖先在这一天吃上色、香、味俱全的五色糯米饭,壮族妇女从二月二十七一直忙到三月三。平果嘹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二月二七摘枫叶”,二月十八“枫叶舂碎晒太阳”,三月初一“枫叶舂碎放水缸”, “三月初二煮枫汤”,然后“枫叶煮水得乌浆,白花煮水得黄汤;紫苏煮水就变紫,红蓝煮来红汪汪”[4]15。三月三早上,当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蒸熟,壮乡全家男女老幼倾巢而出,带上丰富的祭品,到先祖坟头清扫墓地、祭祀,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让子孙铭记祖史祖规,并 “乞求祖宗送个女,来把伯父当娘亲”,“乞求祖宗送个女,从小就会绣鸳鸯”,“乞求祖宗送个仔,能扶犁耙顶父亲”[4]17。
在中国,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日期是农历七月十五。“盂兰”是梵语,是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 《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愈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着 “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那为何壮族把这个节提前一天过呢?传说宋朝末年,广西壮族人正准备过中元节,不料元军大举进军岭南,为避战乱,广西的百姓就提前一天过节,并沿袭至今[12]。七月十四日是壮乡祭祖祭品的主角是 “冥衣”。七月十四日前夕,人们就到街上买来五颜六色的纸,给祖宗裁剪各色衣服。平果嘹歌中,也有这方面内容的描述。“七月里来逢十四,家家买纸剪神衣。穷家剪小像燕子,富家剪大满簸箕。”虽然贫富家庭对祖宗送的纸衣大小有差别,但对祖宗供奉的虔诚心态是一样的。“七月莫要盼情妹,妹为十四剪纸衣。”[5]40则表明这节日在当地的重要性,连往日痴迷于歌圩对歌的姑娘也宁愿舍弃与情人对歌的机会而全心在家为祖宗剪纸衣。“七月十四鬼节临,金纸银纸剪衣巾,枕头蚊帐样样有,烧纸烧给双亲。”可见,送给祖宗的冥品应有尽有。
春节期间,是壮族民间祭祀活动最集中的时间。除夕之夜祭祖历来就是此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夕之日,人们净扫门庭,贴对联、贴年画迎接祖宗神灵回家。除夕当晚,家家户户要比平时提前点灯,在放有祖宗牌位的神龛更是灯火通明,在家的中堂八仙桌的供桌上,放满各种各样的供品。洗香炉这一环节更是体现了壮民对敬奉祖宗的虔诚。在平果嘹歌中也有记载,“富家香炉像衣柜,穷家香炉像茶杯”,“富家香炉大如桶,穷家香炉小如盅”[4]34。虽然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香炉大小不样,但对祖先崇敬的心情是一样的。“过大年,清早起来换香炉,点支高香敬神祖,今年哥家有大福”则寄托了人们希望通过祭祖招吉纳祥的强烈愿望。
从壮族的各种崇拜中可看出,远古壮族先民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的。壮族先民由广泛地崇拜自然物到崇拜图腾物再发展到自己亲族集团中有真正血缘关系的人,反映出他们同大自然和社会进行反复交往过程中人在认识上的规律性变化。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2]让·但玛斯.宗教的故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2002:4.
[3]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
[4]农敏坚,谭志表.平果嘹歌·长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5]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300.
[6]农冠品,过伟.壮族民间故事新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2.
[7]范阳,丘振声.壮族古俗初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249.
[8]农敏坚,谭志表.平果嘹歌·新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9]农敏坚,谭志表.平果嘹歌·恋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10]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213.
[11]H.Spencer.Principles of Sociology(Vol.II)[M].London,1882:440.
[12]罗世敏.民间记忆·南宁民俗笔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23.
On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 of Zhuang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Liaoge in Pingguo Guangxi
Li 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
The religious beliefof Zhuang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Zhuang Nationality's ideological sphere.There contains a lot ofprimitive religious information in the folk songs ofZhuangNationalityin Guangxi.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the folk songs ofZhuangNationalityin Guangxi,the Liaoge in Pingguocountyis inevitablybranded with ideological sense ofZhuangNationality.The worship ofnature,worship oftotemand worship ofancestors among the ancient people ofZhuang Nationality are vividly recorded in the Liaoge.
Liaoge in Pingguocounty;warship ofnature;warship oftotem;warship ofancestors
I299
A
1673-8735(2011)02-0052-05
2011-02-28
李萍(1976-),女,壮族,广西靖西县人,百色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广西民歌和民俗。
钟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