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文化的当代新视野与发展策略

2011-03-20 09:38刘绍卫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西江广西文化

刘绍卫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2)

西江文化的当代新视野与发展策略

刘绍卫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2)

西江文化要重铸辉煌,必须融入到时代当中,融入到广西提出的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广西”的新的时代号角当中,“走出西江”,开阔视野,为构建八桂新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广西应当抓住时机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软实力激活硬发展的动力,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西江文化;整体视野;珠江文化;八桂文化

历史上,西江流域诞生了灿烂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西江文化既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八桂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江文化要重铸辉煌,必须融入到时代当中,确立当代视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区域性经济以及西江流域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构建西江文化当代新视野

任何一种历史上出现的伟大文化,都深植于人生命深处的天道性理。要将这些文化理性落实到人间社会,形成文化的实践品格,才会迸发出一种生命力,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西江文化孕育于南方文化,成熟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等交流当中。在汉代,中原的产品通过灵渠、红水河、西江和南流江等众多河流,从中原汇集到广西沿海,再经过以合浦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这样的江海联运,带动了广西众多内河港口和商埠的繁荣。西江地区近代以来一直作为 “无东不成市”的连接广东与广西的便捷通道,也是连接桂北、桂西、桂中的水路枢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西就提出了 “学习广东,借粤兴桂”,到90年代 “建设西南大通道”,广西逐渐形成了 “东联西靠”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分别于1992年、1997年提出 “三三二”、“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新的发展思路,设计了 “一二三四五”、 “一五五五八”工程,这里的一就是整治西江航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办,搭起了广西与东盟乃至世界经济联系的新平台,广西的 “南下发展”战略逐渐纳入到国家发展层面,使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北海等北部湾地区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10月,广西提出打造西江 “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计划投入215亿元以上改善内河基础设施,使其总吞吐能力达到10627万吨以上,将其打造成广西内河连通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伴随着广西的地缘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汇集逐渐得到解决,广西经济黄金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面对着这样的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完成了从科教兴桂、文化立桂,到新时期的文化广西的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广西的思想文化界也完成了从反思到创新的文化思想的蜕变,最终形成 “从山到海”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呼声。这标着广西文化发展战略的新姿态,预示着广西文化发展新的时代的到来。

但是,西江文化在形势面前,仍未能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其很早就孕育的商业文化精神也未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所以,西江文化要重铸辉煌,必须融入到时代当中,融入到广西提出的建设 “和谐富裕文明新广西”的新的时代号角当中,“走出西江”,开阔视野,为构建八桂新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一)确立一种文化谱系意识

西江文化,总体来讲仍然是农业文化和岭南文化 (或珠江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八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桂北文化、桂西文化、桂南文化等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八桂文化。邓国伟对珠江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看法很有启发性:“认为珠江是中国的 ‘窗口’,‘得风气之先’,所以有 ‘先进性’;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多为改革者和革命家,所以有 ‘先驱性’。这些说法,在一般地描述珠江流域状况时,都是合情合理的。问题是用来说明地域文化的 ‘特质’时,就变得牵强和疏漏。因为问题不如论者所表述那样只有单一性,它还有需要细致析的复杂性。 ‘窗口’是在房子中才成为窗口的,单独一个窗口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窗口得风气之先是对外界而言的;但 ‘风气’却不是只有外部的风气,还有内部的风气,对于内部的风气来说,窗子是房子最边缘的部分,却通常是 ‘得风气之后’的。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向是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无论戊戌维新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珠江流域都是 ‘得风气之后’的,所以我们研究珠江文化的特质时,不但要看到它得风气之 ‘先’,也要知道它得风气之 ‘后’,不但要看到它的 ‘先进性’,也要看到它的滞后性,不但要看到它的开创性,也要看到它的闭塞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至于人才辈出,也不能直接地用来说明珠江文化的特质。出人才的地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地域,这是毋庸赘述的,因为这些人才首先是中国的人才。地域环境或者提供了一定的成才的土壤,但他们只有 ‘走出五岭’才能成为 ‘先进的中国人’。”[1]我们不希望把西江文化内涵无限地扩展,以致于把西江文化与八桂文化或者珠江文化等同,这对于整体八桂文化发展是不利的。西江文化与八桂文化关系可以借鉴 “桂学”的做法。如潘琦在 《为什么要打造“桂学”?》中认为:“‘桂学’与现在广西已形成的学派的关系。我的理解,‘桂学’与广西其他学派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要对外形成统一的舰队。其他学派统一归到 ‘桂学’的旗帜下,不能搞内耗。”[2]我们要弄清楚西江文化的内涵,同时要“走出西江”,融入到时代文化的大背景当中。正如李建平所说:“在广西的发展战略上,有东联西靠,南下发展的思路。但东联广东、港澳的成效一直不大。如今实施开发西江黄金水道,是把广西融入泛珠三角战略,开辟泛珠三角市场,打开区域发展的行政区划藩篱,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大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文化实质上被广东文化逐步疏远,岭南文化渐渐成为广东文化的专有名词,广西文化隔绝自守,独立生长。其实广西文化即八桂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两广文化即岭南文化现今仍有极为深广的联系。粤语、粤剧、粤俗等民生联系,根本无法分隔。割裂两者的联系,对广西文化发展不利,时间长了,也会看出对广东发展的不利的。所以近些年广东提出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目的就是恢复和进一步扩大这种以江河哺育而生的文化联系。”[3]因此,西江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立足于西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更要站在新世纪的文化视野,跟上并力图站在新时代新文明趋势的前列。西江文化要积极融入到以 “泛珠”框架的新珠江文化当中,融入到建设 “富裕和谐文明新广西”新八桂文化当中,并起到 “泛珠”与 “泛北部湾”文化的沟通与连接作用,确立一种地域文化新姿态。

(二)走出西江,构建西江文化新境界

第一,树立大开放格局。西江水系江河纵横,无论是东南西北方向都可以通过水系互相沟通,有勾连八桂文化与贵、滇等文化的自然水道,还容易通过江河和广东、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沟通,具有沟通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的先天条件,也可以接受海外多元的文化,八桂文化原生特性中的保守性,被多元文化的开放性所替代,造就了这一带广西人勇于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广西有“中国第三大侨乡”之称,其侨民多出于此地区。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同属岭南文化。同时,这一地域同操粤语方言、同一饮食嗜好,人们往来频繁,有诸多亲缘关系,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甚至连神缘也相同,共供奉观音和关公,西江流域两岸信奉龙母神位。易货交流早在2000多年前始形成历史习惯。我们要利用这种文化优势,积极扩大开放步伐和积极融入多元区域经济格局当中。第二,要塑造西江文化品牌。西江的文化资源与全国的其他文化资源相比,它没有长城的厚重,没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也没有云南丽江的奇异;与区内的其他地区相比,它缺少以桂林历史名城为底蕴的桂北山水文化,也没有桂西的壮瑶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比起桂南的海上丝绸文化还要弱势,但西江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可以推出一些文化品牌。如海上丝绸之路交接点品牌、舜文化品牌、龙母文化品牌、古广信文化品牌、粤语发源地文化品牌等,为西江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方面的有力支撑。第三,走出西江,促进广西新的时代精神的形成。首先应该跳出西江看西江,从岭南文化的角度看西江。西江流域作为文化走廊,吸收了中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正是有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交融,才造就了西江文化的绚丽多姿。今天,西江文化同样需要 “引进来”,兼收并蓄,同时更需要 “走出去”,“走出去”不仅可能找到区外文化需求,旺盛的文化原创力,而且可以树立大市场观念,形成大市场的意识,在新的形式与范围中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长。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必须构建西江文化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二、西江文化发展策略

加强西江文化的研究,尤其加强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对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泛珠三角、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西江文化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软实力激活硬发展的动力,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文化机构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4]西江文化发展需要突出区域特色,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开创出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第一,成立西江沿岸各市县发展文化的协调机构,把合作从目前的联合推广,扩展到策略研究、中长期规划、投资引资以及利益协调等层面上。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我们要在把握文化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确定开发目标、主题、序列和规模,构筑核心产业群,完善文化产业链,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价值。同时,大力发展具有西江文化特点的教育、出版、旅游、餐饮、纪念品等文化相关产业。第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对文化事业给予政策倾斜,将文化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机构建设,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用人渠道,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大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和条件。要有新的人才观念,识才用才,强化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全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凝聚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4]走出西江,构建文化新视野,以文化认同造就亲和感、凝聚力和聚合效益,产生文化黏合作用,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第一,历史因时间而悠远,文化因积淀而厚重。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的组成部分,“发掘这一流域丰厚的文化资源,必将有利于增进现代壮侗语族与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20多个具有族缘、人缘、语缘、地缘”同源异流 “民族的关系”[5],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第二,推动文化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文化实质上被广东文化逐步疏远,岭南文化渐渐成为广东文化的专有名词,广西文化隔绝自守,独立生长。其实广西文化即八桂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两广文化即岭南文化现今仍有极为深广的联系。粤语、粤剧、粤俗等民生联系,根本无法分隔。割裂两者的联系,对两广文化发展不利。”[6]我们要做到开放、大度、创新,接纳先进的思想观念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文化认同,降低区域间进行交易时的法制风险、经济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强这些区域间的凝聚力。第三,利用传统文化精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搞好地方史志、党史的编撰出版、利用文物古迹对人们进行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爱国爱乡教育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阵地的管理,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三)精心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全面提升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文化是一种软环境。西江流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加强对西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西江文化知名度,推进八桂文化整体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搞好文化研究,摸清家底。着力挖掘整理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对龙母文化、骑楼文化、六堡茶文化、梧州白鹤观、桂平西山、黄姚古镇、临贺故城、贺州瑶族服饰、白石山、金田起义遗址、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真武阁、贵妃园、玉林八音以及民间优秀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保护、修复、包装和推介,把西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融为一体,打造推介西江文化,全面提升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打造产业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打 “地方牌”,开发名牌产品。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资源,开发适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发展与文化名城相适应、与全市经济振兴目标相一致的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的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第三,注重打造品牌城市,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群。必须把西江流域城市规划放在广西经济一盘棋中去考量,以实现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良性互动为目标,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进一步探索凝炼出具有更好的文化内涵的品牌城市目标。第四,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最终形成产业链群和优势品牌,把文化建设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中,引导文化与经济的对接,形成彼此支撑的共同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四)大力推进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交融

在经济趋向融合的今天,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经济是根,文化是魂。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多元的文化已成为西江文化重要的新优势。发展中必须要有文化的参与,甚至于文化要先行,要把地域文化特别是西江文化艺术与经济活动、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把软实力转化为硬优势。第一,加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素有 “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是指南宁至广州航道,它和长江干线并列为我国高等级航道体系的 “两横”,是我国西南水运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广西最繁忙的航道,广西内河运量的90%需经过此段,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10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和梧州市联手举办西江经济发展论坛,两广沿江六市签署《西江经济发展论坛梧州共识》。11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率团赴粤,与广东签署 《共同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协议》,力争把加快西江 “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召开审查会,原则上通过了 《贵港港总体规划》。2010年7月29日,自治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邕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建设,为振兴西江的沿江经济创造了契机,也为构建广西经济 “江海联动”模式提供了可能。为此,必须大力推动广西经济 “江海联动”模式的构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沿江产业的项目,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二,加大西江航道建设投入,形成以 “一线三通道”(即西江航运干线,南线右江通道、中线红水河通道和北线柳江、黔江通道)为主骨架,干支畅通、江海直达,设施较为完善的内河航道网。还要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形成以南宁、贵港、梧州等主要港口为核心,百色、来宾、柳州、崇左等地区性港口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的内河港口体系。第三,用文化手段开发旅游业,用特色地域文化装点一批现有或新建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要促使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全面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文化底蕴丰富。如梧州市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致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增强对东部旅游产业转移的竞争力。重点培育和打造一庙 (龙母太庙)、一塔 (西江明珠塔)、一城 (骑楼城)、一港(鸳江丽港)、一山(白云山)、一寺(四恩寺)等景区景点,形成以白云山为主体,骑楼城、鸳江丽港、中山纪念堂、李济深故居等一批融宗教历史文化、龙母文化和现代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龙头景区。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品牌。第四,赋予特色支柱产业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着眼于最适宜表现地方文化的个性行色的领域,尤其是反映生活类的文化领域。西江文化具有浓郁的南方文化特质,水文化特色鲜明,如有优美动听的龙母传说,浓郁南方民风的 “乞巧节”,岭南街道特色的梧州骑楼,充分体现了西江文化的个性和水文化气质。第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各类县域经济活动造势,发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功能。

(五)加强交流和协作,共同促进广西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上广西不够重视商业,地方志多有记载:灵川 “惟事耕渔,不乐工商”,永福“民务力穑,不为商贾”,宾州 “居民力田,不事商贾”。因此,广西要加强宣传,主动转变观念,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合作。第一,主动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诚信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尤其是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第二,要加强文化、教育和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广西,高技术人才未必会跟着转移过来,这既要筑巢引凤,也需要搞好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三,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市场营销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内外传播机构的沟通合作,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报道,宣传西江文化的魅力。第四,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市、县间的文化交流和协作,尤其加强西江流域各市、县、区的交流和协作,利用西江沿岸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联手打造 “西江文化长廊”,开设西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山水文化旅游专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宣传西江文化,为弘扬西江文化、促进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给广西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产业发展平台。对西江流域地区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地缘和人文优势,以及多年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更好地发展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运作的国际合作。可扩大梧州国际宝石节、西山浴佛节、玉林国际旅游美食节等的影响力,加强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产业等方面的国家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1]邓国伟.关于珠江文化特质问题的一些思考[J].岭南文史,2000(3).

[2]潘琦.为什么要打造“桂学”?[N].桂林日报,2009-04-17.

[3]李建平.西江文化与西江经济带建设刍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2).

[4]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34.

[5]苏华清.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N].南宁日报,2010-04-27.

[6]江河的作用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西江文化讨论会[N].广西日报,2010-03-03.

G127

A

1673-8535(2011)02-0013-06

2011-01-16

广西教育厅2008年度科研项目(200805LX383)阶段性成果

刘绍卫(1972-),男,广西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民族文化。

高 坚)

猜你喜欢
西江广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谁远谁近?
广西尼的呀
大美西江
梦圆西江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