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意识及其培育

2011-03-20 09:32曾望军刘翠芳
武陵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竞争规则意识

曾望军,刘翠芳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论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意识及其培育

曾望军,刘翠芳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生产社会化过程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管理已成为现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学习与实践平台尝试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积极参与管理,从而培养自身的管理意识,如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制度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生活效率,增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大学生;管理意识;培养途径

随着世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生产力要素和结构,改变着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这使得生产社会化过程日益复杂,各国民经济部门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但科学技术只有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未来社会生产的发展,将取决于人类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科学决策,也就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管理已成为现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必将承担起社会各个行业与领域的主要管理任务。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着各类社会组织的运行效率,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有目的地引导、鼓励大学生培养运用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心理自觉和行为习惯。这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品性与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管理意识的基本构成

有学者认为,管理意识是指管理者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原则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欲望和冲动[1]。 大学生作为主要生活在学校这个特定场域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属于纯粹的市场主体和管理主体,并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因而并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行为,但我们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特殊的平台培养大学生一些基本的管理意识,如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

1.效率意识。管理效率从广义上来讲是指管理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狭义上讲是指管理活动本身所耗费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收益的比例关系[2]。一般而言,管理效率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排列事务处理的优先序。按照管理原理,事务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依次处理。二是制定事务处理的计划。计划给“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减少了环境变化的冲击,最小化了浪费和重迭……”,“……正式的计划工作通常带来较高的绩效,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以及其它积极的财务结果……”[3]。三是设定事务完成的时间宽度。管理者要制定一个工作日程表,将待处理的事务安排在日程表中,并在日程限度内处理必须完成的事务。这样就可以做到多而不漏、杂而不乱,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都由父母和老师安排,且目标单一,只须按部就班即可,谈不上在复杂事务中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也没有了中学老师的时刻监督和严格管教,必须独立面对生活。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兴趣爱好、人生规划、目标定位等许多具体事务都得靠自己去思考决策,安排处理。要想合理妥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制定计划、讲究轻重缓急、形成时间观念以提高办事效率。

2.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是各种事物对生存权利和发展优势的争夺,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竞争是事物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可以加速事物的矛盾运动。现代管理者的责任就是组织有效的协作和健康的竞争,以实现组织运行的最佳效率。

理解竞争的社会内涵及其个体性价值,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使自己能够在校园里崭露头角,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并提高能力,就必须在同学中参与竞争,并争取胜利。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就业不再是国家分配,而是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这种就业体制把毕业生推到了人才市场的前沿接受竞争的挑战,优胜劣汰成为必然规律。第三方面,进入到工作岗位以后,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且更加激烈。所以,大学生从入校的那一天起,必须从知识积累、经验增长和品性修养等方面为参与竞争做好充分准备,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的竞争中,在竞争的各个阶段、各种矛盾的冲突中把握自己。

3.团队意识。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一项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依靠一个团队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谓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由具有互补的技能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4]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群体的绩效依赖于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而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依赖于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团队的绩效源于团队成员个人的贡献,同时永远大于团队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组织中的成员若想把工作做好,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一个团队,了解并熟悉这个团队的文化和制度,接受并认同这个团队的价值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当今的许多大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特性,不习惯于与他人分享与合作,更不善于处理复杂矛盾与冲突。他们要想在未来很快地融入自己工作团队,取得工作业绩,就必须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会与他人同存共处,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动和利用团队的整体力量来实现自己和团队的目标。

4.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而言,规则应该包括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习俗习惯以及道德伦理。德国学者柯武刚等人认为:“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着合作的成本。”[5]也就是说,制度规则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离开了制度的约束和对规则的遵守,必然造成管理混乱和高成本。规则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它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关于规则的认知,即有规可循 ;其次是具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第三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和第二天性,使外在规则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6]。人们在规则意识的指导下产生规则行为,进而形成规则行为模式和习惯。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规则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契约精神。诚实守信,坚守契约是现代“经济人”必不可少的操守。

可见,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培养其以现代法律制度和契约精神为代表的公共意识。这种公共意识不仅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民主与法治化程度。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在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5.创新意识。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7]。他所提出的创新概念不是一种纯粹、单一的创造性智力行为,而是一种追求效率的经济意识和面向市场的实践过程。创造既是一种内在本质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社会组织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处于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中。在电子商务和全球竞争的复杂环境中,组织要成功竞争,必须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创新乃当今商界的制胜之道”[8]。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主要是树立一种意识,还不是一种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从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意义的角度讲,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和重新组合这些条件与因素,以实现在更高效率水平上个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次要认识到创新要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对外部环境加以选择和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再次要明确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或夸夸其谈,而是一个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所构成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过程。最后要准备投入、承担风险。所以,大学生应该更注重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实践活动,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突破陈旧规范,从已有经验推导出新的方法。

二 培育大学生管理意识的有效途径

尽管大学生无法完全进入到社会领域和市场环境中去面对各种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管理对象,无法从事完全意义上的管理活动,但大学教育者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特定平台所提供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积极参与管理三种基本途径,培养一些管理意识,掌握一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能力。

1.营造自主环境,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效率意识与团队精神。从认识能力、心理水平和成长经历看,大学生大致处于他律向自律过渡、自律逐渐处于主导地位的心智成长期。大学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相对自主的环境,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会有条理、按计划、高效率地处理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种事务,以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三级自治”制度。 第一级是“班级生活自治”。以学生班委会和团支部为核心,以班干部、寝室长为成员,形成班级事务委员会,对自然班级、寝室日常事务进行自治。比如卫生、纪律、到课、考核,推优、评比、集体活动等。通过班级生活自治,使所有班级事务都由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监督、集体评价,而且将自治过程和结果向学校报告并公示。第二级是“社团组织自治”。大学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如各种文艺社团、体育组织、科技小组、志愿组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意愿自主提出申请,由社团管理人员审批同意后即可参与社团。社团组织的机构管理、活动开展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独立进行的。第三级是“学生会自治”。校学生会和各学院学生会是高校里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学生自治组织。其在校团委的管理下主要负责一些全校或全院性的大型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还包括常规性学生事务的管理和学风教风督查等。学生会自治组织是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学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的重要途径。

对大学生活的自主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强化他们对个人以及组织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种责任感和事业心又势必会推动大学生摒弃个人至上、任性妄为等陋习,在集体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办事效率。

2.强化制度约束,引导大学生自觉服从管理,培养规则意识。服从管理是指被管理者要服从上级组织和上级管理者的命令和安排,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办事。服从管理是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要求和管理目标的前提条件,只有被管理者自觉地接受管理、服从管理,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到工作任务之中,管理者和上级确定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大学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域,是其规则意识形成的最主要场所。所以,学校要制定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刚性制度发挥灌输、导向、强化、监督和纠正等功能,引导学生培养牢固的规则意识。

第一,学校要组织学生了解各种学校内外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只有首先知晓规则才可能遵守规则。从学习大学生守则开始,学校要广泛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校纪校规、规章制度和国家、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否则就会受到规则的约束甚至惩罚。第二,学校要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与落实。规则的掌握和遵守关键在执行与落实。只有将制定的各种制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并对遵守规则并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而对无视规则、破坏规则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惩罚,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彰显制度的效果。第三,学校还需要将规则意识的培养融入各种常规与非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已经开始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丰富的校园生活,学校要将规则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就业指导中,使学生成为学业优秀、个性完整、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规则意识的社会有用之才[9]。

当然,服从管理并不只意味着被别人指使,服从者并非在人格尊严与基本权益上低人一等。服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强调服从管理,也并不是一味的对上级和领导惟命是从、毫无主见;也不能由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大学生在服从管理、遵守规制的基础上,也要从实际出发,有工作主见,敢于创新,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服从管理以培养大学生们的规则意识,应该从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做起,从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起。这是大学生成为合格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3.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培养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参与管理是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每个组织成员都有权力也有必要参与管理。虽然大学生要遵守各种规则制度,但是一种以学生自治为主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仅为大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提供了机会,也为学会管理他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此,大学应该积极完善各种校内外参与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竞争压力,激发创新意识。

第一,搭建校内活动平台,体验竞争压力,感受创新魅力。竞争意识必须在竞争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也才能最终提供竞争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在校内大力开展各种比赛、竞赛活动。校内的各种竞赛活动可分为管理类、文体类、知识类、竞技类、创意类。管理类如学生会干部竞聘、学校辅助管理岗位竞聘等;文娱类如校园主持人选拔赛、校园歌手选拔赛、各类形象人物选拔赛等;知识类如英语、法律等专业知识比赛;竞技类如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科技发明挑战赛;创意类如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商品创意、文化创意等活动。通过这些竞争性活动让大学生从学校开始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最终提高社会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完善学生决策参与机制。决策参与的目标是落实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权。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法规和高校制度对其做出明确规定。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经验,我国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决策;参与有关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等项目决策,参与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公寓管理规定等学生工作决策[10]。

第三,完善参与社会管理机制,拓展大学生的经验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尽管当前我国大多高校都普遍设立了大学生自治管理制度,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少,自身学习任务重,且经费有限,所以不少管理工作实际是由团委或学生工作部决策执行。所以,大学应该在学校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研、社会实习、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为了增强这些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在适当延长实践时间、增加经费预算、扩大参与规模、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社会参与活动机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扩大学生自治管理范围和权限,真正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1]郭正朝.论管理意识[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64-67.

[2]刘岩.管理效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 新疆社科论坛. 1998(1):38-4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2-183.

[4]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

[5][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M]. 韩朝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

[6]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7(1):48-50.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90:73.

[8]R.M.Kanter.FromSpareChangetoRealChange:TheSocialSectorasBetaSiteforBusinese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122-123.

[9]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30-32.

[10]吴太胜.大学生参与管理:高校和谐治理的推进路径分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53-57.

(责任校对:刘英玲)

G64

A

1674-9014(2011)03-0140-04

2011-03-05

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引领’教学法与大学生现代管理意识的培育”(JGYB0808)。

曾望军(197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文理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公共治理理论。

(责任编辑:张群喜)

猜你喜欢
竞争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感谢竞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