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永,刘永利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论和谐生命观
刘衍永,刘永利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和谐生命观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选择。和谐生命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等基础上的人本观,觉人利他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全新的健康观,合理的财富观。和谐生命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坚持和谐生命观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和谐生命观也是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础。
和谐生命观;人本观;天人合一;自然观
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本质、价值、意义、状态等系列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一种。一个社会推崇什么样的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特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和平、和谐基础上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毫无疑问,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需要的是和谐生命观,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生命观。
当代中国已进入到一个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时代。民生无外乎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关注民生既包括关注人们生计、物质资料满足的经济上的内涵,也包括关注人们精神生活中真善美价值方面的意义,实现个体自身心灵上的和谐、满足和完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和平共处,互助友好的理想社会。
如果说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可以说生命观对人的行为活动指导便更为直接、具体,因为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活动更具体地表现为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而生命本质就意味着人的感觉、享受和自由自在,当然这种感觉、享受和自由是在矛盾、张力、束缚中展开和实现的,这也是生命之“生”和生命之“命”的含义。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生”而克服“命”的过程,而和谐生命观的指导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低层次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向高层次意义上的社会生命转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达到一种更为广阔的生命理想和人生境界,完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现代文明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现时代的生命观。和谐生命观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命观,它的构建经历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原始社会人的生命观是和谐的,但那是一种慑于恶劣自然环境状态下的自发和盲目的和谐。作为人类思想文明始祖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勾划出以善、美德、正义为基础的整个宇宙整体的和谐,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认为“全人类的目的显然在于优良生活和快乐”[1]。但他们并没有揭示出和谐的本质,也缺乏人类实践所要求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更多地从社会领域阐述和谐。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批判至今仍振聋发聩,但他们不懂得人的实践性和主体性,无力针对现实的不和谐因素开出有效解决的药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面对资本主义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造成的冲突加剧、生态失衡、精神荒芜的恶劣现实痛心疾首,认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局面比“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还要残忍、血腥,这也促使他们形成了为全人类谋福祉,寻求全人类解放的坚定决心。最终,他们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力求共创属于全人类的和谐家园[2]。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和谐生命观就是建立在追求这一理想社会基础上的生命观。
众所周知,“和谐”、“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以“和谐”为取向的和谐生命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和为贵”、“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在对待物质利益时,他很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他还设想出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仁”、“爱”、“礼”、“忠”、“恕”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礼尚往来、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一幅怡然自得的理想国图景。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们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以人为本”。孟子还强调了“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之四端”说,把它作为抨击封建专制、反对暴政的理论武器,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建立一个以和谐为主旨的理想社会。孟子还主张君王与臣民人格平等,应尊贤任能,“君王与民同乐,故能乐也”、“岂能独乐”。道家学说有非常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无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合乎天地大道”的实质就是追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贵生”成为道家学说主要的思想特征。关注人的生存,追求洒脱、逍遥、圆融的生命境界,拓展人的生命空间和精神视野,在心灵的自由和升华中实现德福一致。在这里,生命的价值高于名利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使自己和他人活得更好。佛家文化的生命观更是把和谐理念发挥到极致,从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出发,通过做好人、助众生,克己淡欲、觉人利他,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最后成佛成圣以达到德、福、命三者的高度统一,最后实现世界大同。正是儒、道、佛以和谐为主旨的生命伦理思想的影响,才有了近代史上康有为、梁启超的“天下共享”的“大同社会”的主张和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可以说,和谐生命观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之源。
和谐生命观是唯物史观在对生命看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不同实质的生命观的建构成为支撑不同主流和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存在于意义世界种种问题的意义建构都能在生命观的层次上寻找到更深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在虚无缥渺的神化世界追寻人类生存的意义价值,认为应重视现世人生的追求和享有;另一方面,也反对旧唯物主义从抽象的人的视角探究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构建路径,认为尽管从现象上看人是以个体生命的形式而存在,但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关系的综合体,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把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全面的和谐作为了自己毕生的理想追求。正因为这样,我们说,和谐生命观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也正因如此,我们说和谐生命观既消解了宗教唯心主义在生命和生命意义问题上的神秘性和虚幻性,又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性、抽象性、形而上学性,成为一种全新而科学的生命观。
人类呼唤和谐,和谐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谐生命观是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树立和谐生命观就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及其特征。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和谐生命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谐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迫切需要,也必然通过人们在改造整个世界的实践中通过人自身的主观努力而实现。所以说,在准确把握和谐生命观的内容和特征的同时还要探索实现和谐生命的具体路径。
(一)和谐生命观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和谐生命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平等基础上的人本观。和谐生命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首先又是以人的生活为本。这里的生活首先就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精神依托等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72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生命观就必然以关注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幸福、快乐、体面、有尊严。发展要为了人、围绕人,而不是人围绕发展,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牺牲人的根本利益,真正的发展是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发展。
以人为本来实现生命和谐必须坚持人人平等。只有人人平等,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人平等更多的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人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富裕还是贫穷,他们在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只有人人平等才能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关注,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实现人人平等,政府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切实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因为贫富差距过大最终只会使富人和穷人均产生安全感的缺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人人平等还意味着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及其生活方式的充分尊重。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保护生命,不违背法律、道德,不伤害他人基础上的多元、包容、开放都是和谐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觉人利他的价值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无疑是生命观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和谐为导向的和谐生命观要求正确处理好自觉、自利和觉人利他的辩证关系,主张选择一种“善”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国家和政府无疑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民主法制建设,制定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公民能平等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又应该怎么做呢?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弃恶向善的愿望,只是因为对利益的不恰当追求或许是他人的伤害,也许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她)铤而走险,最终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立足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和谐生命观内含了自利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一种觉人觉己、先利他后利己、克己淡欲的生命存在方式,认为只有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然损己,过程是利他得益却在自身。如果不顾道德法律为了个人眼前利益不择手段只会招来大的恶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毫无疑问,这种生活理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观念上的保证。
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社会发展到今天理应摒弃过去所固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确立自然本身就是人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逻辑理念。自然不断地人化,人也不断地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发生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现实层面上的和谐共处,精神层面上的统一体,超越层面上的天人合一。
和谐生命观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性。人要自觉地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只有与自然的合一,人的生命才能获得博大、生机与恒在。人与自然合一,就要在充满物欲的世界中求得净化,要认识到人的发展始终是在与物质世界、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中的发展,是人和自然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本主义。”
4.全新的健康观。健康是人类个体的第一财富,是一切生命价值的源泉。健康观就是对什么是健康、如何维持健康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4]。只有健康,才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和谐生命观必然蕴含了关于健康的全新的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原始而机械的“无病、无残、无伤”即躯体良好的一维健康观进化到了现在包括肢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等多要素的多维健康观。多维健康观突破了原来一维健康观的狭隘性、消极性、低层次性,对健康的解释从“生物人”扩展到“社会人”范围,这也是多元、复杂、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对时代人健康的必然要求。
从和谐的角度看,一个健全、健康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自我和谐的人,体现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能真正做到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知与行、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的相济相成、协调一致。只有自我和谐的人才能身心健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人心灵的“残疾”比肢体的残疾更加可怕。
5.合理的财富观。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少人辛苦奔波,劳累一生,财富成为他们终生追逐的目标。对财富的贪欲,多少纷争因之而起,又有多少人为此丢了性命。
以和谐为导向的和谐生命观对财富必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异常丰富、各取所需、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金钱和财富的拥有量也是评价一个社会或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生命个体生存价值和个人能力的必要的参照系。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财富不是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不能执著于财富;财富不是达致幸福与快乐的唯一手段;正当获取财富,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应合理支配和分配财富;财富源于社会,而且最终服务于社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同样重要。
(二)和谐生命观的主要特征
和谐生命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人本性。和谐生命观本身就是人本性在对生命看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思考和解决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和生活为本。其二,多样性。和谐是包含差异的和谐。黑格尔曾说过:“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是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的一种差别。”[5]世界是多元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承认这种差异在实践中就体现为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包容、关爱和敬畏。其三,整体性。和谐生命观没有把自然、社会和人孤立起来看待,而是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三位一体中寻找关于生命的准确定位,在和谐的实践维度开辟实现和谐的新的路径,这种和谐无疑包括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和自我和谐。其四,前瞻性。和谐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它建立在对旧的和谐理论深刻批判和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的基础上,体现为对和谐、自由的真诚向往和追求,代表了人类、社会、自然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摆在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理想愿景。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和因素。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辉煌,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和谐生命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和谐生命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是个体生命的存在。社会和谐必然具体表征为以个体生命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和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生命观是和谐理性(理念)转化为和谐现实的中介,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和谐生命观这一中介,和谐理性(理念)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成为引领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潮。
第二,坚持和谐生命观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新的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就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生命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要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科学发展,没有科学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以人为本首先就要把人的利益需求作为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若发展不能带来民众利益的实现,人民群众不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种发展就偏离了科学方向和正确轨道。同时,科学发展又不是纯粹的关注人们物质利益满足的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个体生命的需求是多元的,如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物质丰裕不必然带来人人都生活美好和幸福。只有在个体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在发展中实现、提升人的价值,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而没有和谐就不可能有国民的幸福,也不可能有人的尊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只关注当下的发展,还要注意未来的发展,发展不能影响子孙后代。而各种非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根源在于人的自身及其心灵的不和谐,在于人的欲望的不合理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根源不在于几个伐木者和无证经营的企业,而是当前许多人崇尚的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同时,也破坏和污染了人的心灵,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
第三,坚持和谐生命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有利于反腐倡廉,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生命观是一种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生命观。毋庸讳言,当前的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在一部分人身上已成为客观现实,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少数党员干部贪污受贿,知死不惧,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观扭曲理解的结果。笔者以为,频频出现的政府官员自杀事件更多的恐怕不是工作上的压力所致,而是人际关系上为名利的争夺而造成的不和谐所致。
在我国,要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调整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6]温家宝同志也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会得而复失。”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牵涉到一部分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既得利益和切身利益,这无疑对他们的党性和道德是一次考验。
第四,和谐生命观是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础。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生命水平的高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生命过程的长短,更多地依凭于对自己生命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表现为对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内心体验。物质财富不是抵达幸福彼岸的唯一手段,如果处理不当,还会为其所累。在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阶段,人们的物质需要已逐步获得相应的满足,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低碳生活、简单生活、休闲生活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喜眺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图景。生命是人不可替代的最大的财富,追求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博爱众生,这就是和谐生命观的最高理念。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2.
[2]高东帅.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南华大学,2010:6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宋海燕.论科学健康观的时代变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7.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02.
[6]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3.
OnHarmoniousLifeAttitude
LIUYan-yong,LIUYong-l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Harmonious life attitude is the necessity of logic and choice of history. Its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humanism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ltruism valu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rand-new health view and rational outlook on wealth. Harmonious life attitude is the micro-basi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is beneficial to implementing of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promoting people's moral standard and driving forward the four socialist civilizations.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living a healthy and happy life.
harmonious life attitude; humanism;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view of nature
B822
A
1674-9014(2011)03-0051-05
2011-03-0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科学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2008C726)。
刘衍永(1964-),男,湖南洞口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命哲学和个体哲学。
(责任编辑:张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