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2011-03-20 04:17
关键词:小报朝廷报纸

魏 琨

(华中科技大学 附属中学,湖北 武汉430074)

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魏 琨

(华中科技大学 附属中学,湖北 武汉43007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小报在内容选择、编辑方式、发行系统等方面独具特点,它的产生有着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宋代;小报;特点;产生原因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也拥有不短的历史,从著名的唐《开元杂报》,到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再到明清时期的官报,中国报学史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学术界对于古代报纸,尤其是官报的研究和争论较多。事实上,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即非官方的民间经营的小报。

有关小报的记载很多,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职官二·四五)[1]。又有如“仁宗天圣九年闰十月十五日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月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刑法二·一七)[1]。其中所说的“非时供报朝廷事宜”和进奏官们在官方的报状之外,“别录”成“单状”,传发于外的物事,指的很可能就是后来的小报。英宗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民间经营的印刷报纸的记载。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闰十一月,监察御史张戬奏言:“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迄下开封府严行根据,造意雕卖之人行遣”(刑法二·三四)[1]。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00年)六月诏令:“近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仰开封府检举,严切差人缉捉,并进奏官密切觉察。”(刑法二·五四)[1]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它已不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并且是印刷出售的,传播范围较广。同时,它虽然伪称“朝报”,但极有可能是南宋被概称为“小报”的雏形。对小报的情况讲得最为典型的是周麟之《论禁小报》一文:“方陛下颁诏旨,布命令,雷厉风行之时,不无小人诪张之说,眩惑众听,无所不至。如前日所谓旧臣之召用者,浮言胥动,莫知从来。臣尝究其然矣,此皆私得之小报。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之有疑似者,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今日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但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知,则曰:小报已到!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然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诏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2]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小报的记载,比如,小报还把“新闻”这个名词第一次与报纸联系起来,宋代赵升所著的《朝野类要》中记载:“……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旨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3]“新闻”一词,起源很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例如唐代有尉迟枢撰《南楚新闻》[4],但书中所录的都是当时的短隽故事。把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叫作“新闻”,应从南宋开始[5]。

一、宋代小报的特点

小报起源于北宋,南宋初年正式有了“小报”这一称呼,并随即盛行。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妄作朝报”之类的形式出现,徽宗以后,开始逐渐地实行专业化,到了南宋,已形成了一整套专业化的办报流程,社会上有一些人“专以探报此事为生”,以小报的名义“传播街市”,并因此“坐获不赀之利”(刑法二·一二五)[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信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它虽然“名曰小报”,“谓之小报”,但实际上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南宋时的读者对它的称呼,用以区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报,它之所以被称为“小报”,可能是因为“以小纸书之”[5]。

根据上面记载,我们可以把小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归纳如下。

首先,从内容选择与编排方面来看,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官员的任免、升迁、差除,皇帝的诏令和台谏,以及官员奏议等时事性的政治信息,但与官报相比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其一,小报的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当时人说它“以先得者为功”,“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刑法二·一二五)[1],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刑法二·五八)[1],这就远远不是一般官报须经主管官员和部门反复审查,“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6]的情况所能相比。正是因为小报的新闻性较强,所以较之朝报更受人欢迎,“已有小报矣”,“小报到矣”,“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刑法二·一二五)[1]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其二,小报所发表的大多是封建政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其中“或是朝报未报之事”(刑法二·一二五)[1],即官报还没有发表的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刑法二·一二五)[1],即朝廷方面还没有认可执行的事。它虽主要出于进泰院,却与朝廷发布的“官文书”相对立,例如北方金人入侵宋朝时,部分官兵和北方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因朝廷内妥协投降派占上风,故而朝报对此噤若寒蝉时,小报却详加报道,这类内容自然新闻性较强,但由于与当局的意向背道而驰,所以朝廷认为它是“无根之语”,“骇惑听闻”(刑法二·一二三)[1],有的官僚也认为它有害于“国体尊而民听一”[2],向朝廷进言禁止并被采纳,《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中就有多条历朝对小报的禁令。

小报的消息来源,“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刑法二·一二五)[1],可知其范围很广,并不像官方报纸一样局限于宫禁之中,道听途说也在其采访之列。

小报的内容有真有假。由于小报的消息“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传报时又从不认真核实,因此难以完全准确,其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说明确有其事,只不过事先传报出来罢了,但也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刑法二·一二五)[1],“凿空撰造,以无为有”(刑法二·一二五)[1],甚至“伪造诏命”(职官二·四九)[1]之类的情况,如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九月,就产生过一篇痛责蔡京的伪诏,有一份小报登载皇帝训斥蔡京的诏书曰:“前宰相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不检,所以起天下之议,四海凶顽,百姓失业,远窜忠良之臣,外擢暗昧之流,不察所为,朕之过也。今州县有蔡京踪迹,尽皆削除,有朋党之辈,悉皆贬剥,仰内外文戊臣僚无隐,奉御笔,内外盛传”(刑法二·五三)[1]。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三月,又产生过一篇召用张浚的伪诏(职官二·四九)[1]。所以小报的内容“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真伪亦不复辨”(刑法二·一二五)[1];最后,所谓的“撰造命令,妄传事端”与“又或意见之捏造”(刑法二·一二五)[1],实际上是一类事。撰造命令,就是意见之捏造,也就是发表的言论,相当于今天报纸的评论,只不过由于当时的人不敢直接发表意见,因此大多出之于假托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取信,影响自然也较大[7]。可见,小报的内容有关于宫廷的、省院的,有道听途说和真假参半的,也有符合或违背朝廷意愿的,其内容多,信息覆盖面广,可读性高,所以人们读小报的积极性大大超过朝报。

其次,从编辑方面来看,小报的发行和经营人是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军州郡临时派驻首都承受文字的官员)、在省司等政府机关工作的下级官员,以及书肆之家和被当局诬称为“不逞之徒”、“奸妄小人”之类的“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人,这说明有些小报经营者已经职业化。《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刑法二·一二五)[1]所谓“以出局之后”,其中的“局”,应该指的就是这种经营小报的机构。因为小报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才会有“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的说法,周麟之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2],很可能指的是进奏官和那些以经营小报为生的人相互勾结,使得他们掌握了应用驿运的传播条件,能够利用进奏院的传报组织系统,才可以较快地把小报由中央广泛地传到地方[5]。

小报的经营者为了能及时获得朝廷的政治动态,采取了违背封建纲纪的手段,组织了一支比较专业的采访队伍,由“邸吏辈为之”。起初,小报只是编发朝廷官报的邸吏们的第二职业,他们利用工作之便,用其得到的宫廷内外的各种消息编发小报,后来,有些与进奏官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一些在京无图之辈及书肆之家也编印小报,“印卖都市”。为了扩大消息来源,他们还想方设法地在朝廷内部布置了“衷私小报”的“内探”、“省探”、“衙探”等“诸路札探人”。“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的国务机关;“衙”是指一般官府。内探、省探、衙探就指的是在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8]。这些人大多为下级官员或“閤门院子”之类的胥吏,“师尼之辈”、“国亲之臣”和“诸路札探人”(职官二·四九)[1]也利用南渡后朝廷“屋宇浅隘、人迹错杂”(刑法二·一四八)[1]与门禁不严的情况,经常出入宫禁,为小报提供新闻,并逐渐专业化,这些报探可以说是我国今天专跑机关的通讯员或新闻记者的鼻祖了[9]。

再次,从发行与传播方面来看,小报的传播面很广。它的读者,有省寺监司之类京朝官,也有散处诸路州郡的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读者,所以小报能够“—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并且“传之四方”、“传播于外”(刑法二·一二五)[1],可见其发行面和传播范围之广。

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所谓“日书一纸”(刑法二·一二五)[1],就具体地说明了这一情况。它不用经过朝廷官报那样的严格审查,可以自由编排和印发,可读性越大传播得越快,这就必然会增强它的时效性与时新性,因此相对于朝报来说,把小报叫做新闻纸要更贴切一些。

小报的读者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所以说经营小报的人“坐获不赀之利”,可见是一种很赚钱的事业。但它又不同于北宋末年的“朝报”,不是公开出售的,而是采用了“传授”的办法,这也是由它的非法地位所决定的。

在小报的发行过程中,手写和印刷两种形式并存。在史料中,既有“即时誊播”(刑法二·一二五)[1]、“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2]等手写方面的记载,又有“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刑法二·一二五)[1]和当局查捉“造意雕卖之人”的记载。北宋以来,由于时局的动荡和不稳定,社会民众和部分官员对时事新闻的兴趣越来越大,所以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小报的发行量也与日俱增,随着小报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印刷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乃是一种必然的发展结果。但当时印刷业尚未发展到在社会上广为普及的程度,仍受一定的经济条件限制,且宋代有关出版和印刷的法规、禁令较多,小报又处于非法地位,所以只可能有一部分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秘密地复制,这就造成了手写和印刷两类小报并存一时的局面[7]。

二、宋代小报产生的原因

根据上述有关小报的这些情况和特点,可以看出小报既脱离了朝廷传报范围,又利用了朝廷传报组织系统;它既非官办,又不完全是民间经营的;它既收取一定的费用,又不是公开出售的。与唐宋明清一脉相承的单一的官方报纸相比,拥有现代报纸雏形的小报在宋代首次出现,足以使其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更何况,小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官文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古代报纸在宋代又有一大发展,而且这种新的报纸形态在屡遭查禁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在和官方的邸报、朝报争夺读者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以致人们读报时“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宋代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对宋小报的产生原因作一些探析。

其一,小报的出现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宋代因官场竞争激烈,遂起政党之争,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不仅注意朝廷的动静,而且需要一个宣传工具来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服务,尤其是在野党更是需要一个能发表自己政见的舆论阵地。因此,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与派系斗争较为激烈的时期,小报经常为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反对当权派的时事政治材料和对当权派不利的消息,成为在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的重要宣传工具。在外侮频繁,中原倾荡,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小报往往被统治阶级中的主战派和各阶层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抵御外侮、收复失地、惩治奸佞的主张和有关抗金活动的消息[8]。例如前面提到的徽宗大观四年刊登的痛责蔡京的伪诏和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刊登的召用张浚的伪诏,就充分表明了小报成为主战派人士与得到朝廷支持的主和派一方进行斗争的重要宣传武器。邸报不能满足在野党进行宣传的需要,正好为小报的应运而生创造了条件。

其二,政府权威的丧失和力量的薄弱为小报提供了生存空间。

北宋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地主阶级肆意霸占土地,加上政府的赋税和名目繁多的差役,弄得民不聊生;北宋中叶农民起义遍及国内各地,再加上金兵不断入侵,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统治阶级内部抗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些内忧外患大大削弱了北宋王朝的专制统治力量。有宋一代,屡受外侮,尤其在南迁渡江之后,更是元气大伤。从当时的政治局势来看,南宋统治者日趋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渐趋加深,王朝控制政局的力量更趋削弱,使他们无力解决小报的问题,因而在中央集权统一之下的进奏院传报系统就被突破,由进奏官另行搞了一套与进奏院传报系统同时存在的小报传报系统。正是由于宋王朝在北宋末南宋初年权威的丧失和力量的薄弱,为小报提供了足够的在封建统治权力夹缝中生存的空间,才促使小报在这一时期产生。

其三,政府对官方新闻的管制过于严格间接催生了小报。

宋代的邸报在编辑程序中,有一道定本誊报制度,就是一种事先检阅制度,即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这一制度起始于真宗威平二年(公元999年),“进奏院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写,上枢密院定本供报”(职官二·五一)[1]。此后虽于神宗和高宗朝两次取消,但时间不长,便即恢复。这种事先检阅制度迁延时日,使得最新消息不能立刻发出,丧失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也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宣传意图,而广大官吏关心的时事性内幕消息却无法刊登。邸报上所登的,大多是过时的或不重要的消息,这些“旧闻”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而产生了小报[7]。小报所采访的消息,因为不经检阅,可以提前发表,所以“隐而号之曰新闻”。因此,小报的产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因为政府管制新闻太严,官报所报道的都是“常程小事”,并且在发表时,早成为明日黄花,无“新”可言。所以,小报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政府严格管制新闻的结果。

其四,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形势为小报提供了广泛的读者群落。

“肆毁时政”的小报于宋朝出现,并非偶然。宋朝是一个内外矛盾交错复杂的朝代,外有对辽、夏、金的长期战争,内有多次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亦是矛盾重重。基于宋朝政治统一力量的逐渐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各级官吏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其自身利益,而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也想迅速了解朝廷动态和得到更多的内幕新闻,受到严格控制的朝报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从广大人民群众方面来看,北宋时虽然和辽常起冲突,但大多限于边区,对全国人民没有多大影响,但靖康之祸后,金人铁骑深入中原,京师沦陷,全国动荡,人民对国事的关切,也远胜于前。当时宋朝统治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尚未完全脱离游牧习俗的金人,金兵入侵掠夺,给汉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政局的动荡,亡国的恐惧,加上不愿被社会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自己的“蛮夷”民族所征服的心态,使许多原来不关心局势的人也想及时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宋王朝控制下的朝报不准报道边事,甚至连士兵在家信中谈战争进展的情况也不准,在这种情况下,小报自然应运而生,民营报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由于社会动乱,小报在社会的上层与下层中都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落,这就为小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服务对象和读者来源。

其五,政府消息容易泄漏为小报提供了信息来源渠道。

小报的产生和发展与政府消息容易泄漏紧密相关,关防不严,固然是由于官吏不谨慎或与外勾结,但在渡江以后,南宋政府屋小人多,想严也不可能,这就促成了小报的正式产生和极大发展。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一月六日,“宰执进呈,监察御史田如鳖,论机事不密则害成,朝廷近来未行之事,中外已自宣传。及号令之出,往往悉如众人所料,尝推求其故,皆缘人吏不能谨所致。上曰:‘此缘吕颐浩不知大体,虽卖物人亦纵之入政事堂,每每漏泄。’赵鼎曰:‘前此中书省枢密院置皇城内,如在天上,何由探知,自渡江屋宇浅隘,人迹错杂,自然不密。’上命申严法禁。”(刑法二·一四八)[1]当时的关防松弛,屋宇浅隘,不用说是有官吏撑腰的“内探”等人,就连卖东西的小贩,都可以进入国家最高机密的政事堂,打探消息自然易如反掌[7]。正是因为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才促使小报在南宋初年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朝廷为查禁小报屡颁禁令,甚至对进奏官实行保甲制,“欲乞在内临安府重立赏榜,缉捉根勘,重行施为,其令进奏官,以五人为甲,迁保委保觉察,不得仍前小报于外,如违重实典型,从之。”(刑法二·一二五)[1]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进奏官和邸吏明知泄露机密有违宫廷的禁例,便想出了“新闻”一词,来逃避官厅的查禁,从此“新闻”这个名词第一次与报纸联系起来。

其六,小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小报的编发者一般没什么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盈利。他们或利用职业之便,或运用一技之长,来编发内容丰富且能引起各方面兴趣的小报,也正是为了赚钱谋利,因而在发行上采用买卖的方式,说明了它的出现是一种社会需要[9]。小报的编发者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小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朝代出现,是各种矛盾日趋激化与不同阶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9]。

其七,小报的出现和盛行还离不开宋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

小报的读者对象范围很广,不是手写所能应付得了的,宋代先进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印刷业正好为小报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作为政治宣传和斗争工具的小报,要迅速扩大影响,就不能不采用印刷的形式。从技术角度来看,早在唐代,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已有相当的发展,到了宋代更为昌盛,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印刷的成本也不高,首都汴梁已成为全国雕印中心,当时相国寺东门大街一带,是雕印和发行图书的集中地,一俟需要,雕印书籍转而雕印报纸那是十分容易的事。宋代的印刷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除了雕版印刷外,还发明了活字印刷;除印书外,印刷术还普遍使用于印制试卷、科名录、纸币、纸牌和广告,因而运用印刷于小报的条件完全具备,与进奏官相勾结的初始形态小报的发行者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他们最开始是采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复制一定数量的小报以应缓急,逐渐演变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发行者。这样,小报就有了职业化的经营者。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宋代小报是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事业,虽然屡次受到统治者的查禁和镇压,历代朝廷都把这种处于非法地位的民营报纸视作洪水猛兽,我们从古籍中看到的有关小报的记载,几乎全是指控和禁令,但它却一直生存至清末,这就足以引起我们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小报的产生和发展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的需要,而这些历史背景和社会需要的烙印则在小报的产生、发展、兴盛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来,构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并在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的出版与发行,同宋代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打破统治集团垄断报纸和重要信息的重大意义。小报作为民报身份出现,之所以受到社会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还突破了朝廷对报纸内容的限制,能将一些统治者不愿公布的消息报道出来,并无视官府的编报审查制度,自采、自编、自行印发。其次,编发者之所以敢冒获罪的风险,主要动机在于“坐获不赀之利”,这就同发行上的买卖方式一起组成了一种商品生产,使小报第一次作为政治宣传品而走入市场,成为了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而且办小报成为一种独立经营、有利可图的事业,这对于中国的报纸发展史来讲,都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情。既然是一种商品生产,就必然要讲究受众需要、时效性原则和相互竞争,因此其可读性自然就会大大提高。再次,小报敢于刊登朝廷不愿公布的事情,甚至编造不利于朝廷的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此外,小报还赋予了“新闻”这一术语有时事报道的含义。

总而言之,小报作为一种首次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一种始终处于非法地位却又蓬勃发展的新形态报纸,不仅在宋代很重要,而且在中国报业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1]徐 松.宋会要辑稿:影印本[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36.

[2]周麟之.海陵集:卷3[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福州:鹭江出版社,2004:18-19.

[3]赵 升.朝野类要:卷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8-89.

[4]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卷59[DB/OL].国学网,[2011-01-20]http:∥www.gxbd.com/book.php?mb=201019006500000l2.

[5]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69-71.

[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31-34.

[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7-18.

[9]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2-26.

Explo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Sources of the Tabloid in Song Dynasty

WEI Kun
(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HUST,Wuhan 430074,Hubei,China)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that could print newspapers,but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Guan Bao and Di Bao,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the court.In Song Dynasty,since it wa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ders,for the first time,another form of newspaper appeared,that was Xiao Bao,which can be called early Chinese private newspapers.This kind of newspaper was unique in many aspects as its content selection,editing,distribution system,and its formation had many deep seated reasons,such as 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echnology.

the Song Dynasty;the tabloid;characteristics;sources

G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1.05.015

2011-04-19

魏 琨(1978-),男,湖北省荆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 文 格)

猜你喜欢
小报朝廷报纸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报纸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