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贵州兴义 562400)
抵制·消费·散步
——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
张 荣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贵州兴义 562400)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引导人类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德塞尔托;日常生活;抵制;审美化
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在知识的舞台上,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从不遵循某一既定学科的教条,善于将论述的笔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微观层面,伸展到日常生活末端普通人的生存策略当中。在理论实践中,他拥有“毫无拘束的智慧”,他的思想跨越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神学、心理分析学以及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因而他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胆、最神秘、最敏锐的头脑之一”[1]。英国布兰克威尔出版社在其著名学术系列“布兰克威尔读本”(Blackwell Reader)中,收入了关于德塞尔托的研究专辑,并将他与维特根斯坦、巴赫金、阿多诺、卢卡契、杰姆逊等人一起列为当代“杰出思想家”。他还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出现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近年来,国内文艺学界、美学界掀起了一场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激烈争论。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是美的泛化,还是美的异化?”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上,学界形成了“超越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两种美学格局和立场。“日常生活美学”主张美学要回归感性学,服务人的世俗幸福;“超越性美学”认为美学要批判消费主义文化,保持审美超越性,服务人的精神自由。两种美学格局都植根于现代日常生活,反映了美学与现实的关联,体现了当代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新进展。有的学者认为:“德塞尔托建立了日常生活中反理性的社会学”[2],并认为可以借鉴德塞尔托的研究策略和理论。学术界已逐渐意识到,德塞尔托是一位承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相当重要的后现代思想家。他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等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美学、后现代美学,构建当代美学体系以及创造人的“诗意栖居”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满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德塞尔托将思考的笔触延伸到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德塞尔托并不是把研究的焦点放在阐释、评估和颂扬新的文化文本上,相反,他试图去发掘日常生活末端普通人的生存策略,去发掘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人类社会。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开篇,德塞尔托就指出,“谨于作品献给普通人,平凡的英雄,分散的人物,不计其数的步行者。……这些匿名的英雄亘古长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窃窃私语中,存乎于文本之前。”[3]1德塞尔托认为,日常生活占据着人的绝大部分时空,人生活于其中并持续不断地重复着包括吃饭、睡觉、居住、行走、交际等日常行为方式,但这些并不是机械、单调和乏味的,相反,“从来就存在着的每天的生活,充满着价值和神秘,孕育着多种可能和创造力”[4]。“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与这种处境互相呼应的创造性。通过‘设法应付’已经预先塑成的文化以及——至关重要的是——通过‘使用’这种文化(通过挪用和重新使用等行为),日常生活显示出了一种‘独创能力’。”[5]德塞尔托把日常生活作为其理论的起点,并趋向于从实践中看待日常生活,他说:“一个社会是由一定的实践来构成的。”[6]188在德塞尔托的理论视野里,日常实践中的生活并不单一,因为日常生活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也存在着对这种绝对权力的“抵制”。压制、被压制以及反压制都在这个场所出现,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持续的、变动的、围绕权力对比的实践运作。因此,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中的人,就要理解这个社会的生活实践。我们要涉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就必须进入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
日常生活的实践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相应于具体环境、具体规训机制而进行的“使用者的运作方式”。人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特定环境中,在各种既定规训面前,“既不离开势力范围,又能得以避让规训机制”[7],从而在既定规训空前里寻求个人的生存空间。这一实践状态被德塞尔托归纳为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resistance)战略战术。日常生活中的“抵制”虽然是人生存的普遍方式,但由于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生存状况的不一致,难免会呈现出不同的“抵制”类型。因此,德塞尔托将社会生活中千变万化的、充满智慧的“抵制”归结为“战术”(tactic),将与此相对的压制的种种规训机制称为“战略”(strategy)。战略是“受到他者权力迷惑而不可见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自身位置,……政治、经济、科学的理性就建立在这个战略模式的基础上,……战术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行为,它是由于缺乏一个特殊的自己的地方而被确定的,是对战略环境内部各种可能性的使用,譬如乔装改扮、装神弄鬼、随机应变、运用才智、虚张声势等。”[3]36-37可以说,“战略”和“战术”是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抵制”理论的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因为德塞尔托把日常生活看成一个生存的战场,在既定规训的压制下,人们总会产生抵制抗争的力量,人的生存也在这样一种压制和反抗的平衡中越发显得真实和丰满起来。在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抵制”的战略战术随处可见并相互依存。“战略”是战术的前提,“战术”的存在又都是为了反抗“战略”,为此他列举了生活中被法国雇员称之为“假发”(la perruqne)的例子:“‘假发’是指一些雇员表面上为雇主工作,实际上却自己干活。它跟小偷小摸不同,因为工作的原材料价值并没有被偷走,它也有别于矿工请假,因为雇员事实上在现场干活。‘假发’现象形形色色,简单可以有如秘书在上班时间写情书,复杂的亦可发展到木匠‘借用’车床为自家客厅打造一件家具。不论雇主是严加惩罚还是“充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对此现象,不同国家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假发’现象无疑是越来越普遍的。”[3]25从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来理解,雇主工作的环境是一个“战略”的场所,各种规章制度代表着规训和强制的权力,而雇员在战略间隙借助“假发”战术,“成功地将自己置于周围的既定规训之上”[3]26,凭借这种“抵制”战略战术,避免和缓解了被既定规训的彻底压制,一定程度上让人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夹缝中显出一股无法遏制的生气和生命力。
可见,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凝聚了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髓,它鼓动人们去重新认识与理解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末端普通人的生存策略,发掘出日常生活实践中那些无所不在的反压制和抵抗的战略战术,呈现出来的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背后蕴藏的丰富、复杂与多元。德塞尔托说,“抵制”的战略战术“是一种‘被压制者’在‘压制者’建立的秩序内部面前所表现的一种机智的把戏,是高于对手的一种作战艺术,是猎人的诀窍,是变动的、令人愉悦的、充满诗意的探索与研究”[3]40。因此,“抵制”战略战术是一个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被把握的生存状态,它是一种处世艺术,与庄子宣扬的“外化而内不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体人怎样创建自身审美生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果说“抵制”战略战术是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切入点,那么“消费是另一种生产”就可以视为其日常生活实践“抵制”的延伸,是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为积极主动的“抵制”战略战术,是其“抵制”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而且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方式。
德塞尔托在揭示生产环节的“抵制”战略战术时,他发现使用“假发”之类的概念和方式去抵制日常生活实践,多少带有一种消极的色彩。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蕴含在消费环节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充满着创造力,个体主体可以对消费品进行控制和再生产,即“消费是通过使用方式,而并非用产品来显示自己,因此几乎是察觉不到的,在所有地方都暗示了消费的无所不在”[3]12。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流通系统中的一个被动环节,他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将产品进行改造,以满足个人兴趣和审美需求。另外,消费系统无法将日常生活彻底异化,也不可能将日常生活的消费需求彻底异化。消费者是以自身的消费实践,对大规模生产所确立的消费机制和规训法则实施“抵制”战术。身处消费社会的消费者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生产,消费者可以借助“异质性”的无所不在以及充满创造力的“抵制”战略战术来彰显自身,而不用被动、消极地接受压制和接收消费品。
德塞尔托认为,“消费是另一种生产”。他说,“对电视传播的图像以及人们用多少时间来看电视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补充进行一种研究——文化消费者在这段时间里用这些图像都‘制作’(make)或者‘干’了些什么。同样要研究的还有消费者对城市空间、从超级市场买来的商品、报纸传播的故事和传奇等等商品的使用(use)。”[3]12德塞尔托在分析“电视传播的图像和看电视的时间(行为)”等消费方式时,更倾向于研究消费者“如何使用了那些图像”[3]12。在德塞尔托看来,这种使用就是一种生产,只不过是另一种生产,是隐藏的生产,是消费者对于统辖性的消费生产的抵制,是消费者创造力得以施展的空间。因为消费者的生产“并没有自己固定的产品,它也不是用自己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生产’。相反,这个证明来自消费者如何使用支配性的经济秩序提供给他的那些产品”[3]31。对于德塞尔托来说,消费者实施“抵制”战略战术的手段是丰富的,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消费者的生产实践也一样。他将这种“制造的艺术”[3]15总结为“运作”(making-do)、“现用手头材料”(bricolage)等抵制战术。德塞尔托认为,消费者凭借这些“抵制”战略战术,就可以控制消费和重新塑造自己的消费方式:一方面产品不再是必须由消费者原模原样接受下来,中规中矩地按照说明书来使用的物件,而成为了消费者手上的某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消费者有充分的权利按照自己的爱好、感觉、心情、兴趣对产品进行改装、改制、组合来达到自己的使用意图和审美需求,以达到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战术诡计和惊奇效果。德塞尔托说,“居住、晃荡、说话、阅读、采购,以及烹饪等,都是制造出这种战术诡计和惊奇效果的活动。”[3]33为此,他特意举了房客租用其房东的房屋的例子。房东拥有房屋的所有权,在签好租赁合同之后,房东赋予房客房屋的使用权,在此期间,房东除了收缴房租之外,是不能随便进入已经租出的房屋的。这时,房客就可以行使“使用但不必拥有的权力”,通过自己的“运作”,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审美需求来布置房间。家具的选择、搭配以及摆放全由房客自行做主,最大限度地打上自我的标签。德塞尔托的“消费是另一种生产”的理论隐藏于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针对“战略”的特定意图所作的反应。它既接受着宏大机制的规训,又偷偷摸摸、无声无息地突破了这种规训机制的防范,灵活随机地实施多种战术来达成新的创造,并且随时随地准备改头换面。因此,我们说德塞尔托的“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是他的日常生活实践“抵制”战略战术的延伸和升华,是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核心。
生命的历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追寻自由的过程。在德塞尔托看来,日常生活对于我们不应只是一场战争,更多的还应是一个意味着多种可能性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意义也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日常生活实践,人们除了抵制、反抗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空间场所实践,即“散步于城市”(walking in the city)的审美体验。德塞尔托认为,城市与人有着特殊的敏感关系,人在迷雾般的城市空间和场所中不停地游荡和寻觅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旨在寻找他想要的意义,寻求一种存在于生命的解脱,构建一个自由自在的审美生存。城市是由“可见的城市”和“隐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空间场所是人的生存、文明与建筑的复杂载体,“散步于城市”无疑是一个集行动与隐喻于一身的行为,在嘈杂的城市空间和场所中,“散步”会变得富有诗意,那是一个在“战略”性统筹的规律性城市环境中,走出一种“异质性”的自我空间和自我轨迹的过程,是一种多元态的文化实践,是一种弥漫在城市中的诗意与审美体验。
首先,德塞尔托描述了在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的第111层楼上俯瞰城市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静止的、凝固的、粗质的地图”。从世贸大厦的顶楼观看城市,“人们从中得到强烈的快感,这等于人们摆脱了城市的限制,让其成为自己想象中拥有的城市。身体不再被条条街道包围,也不再受不知名的规则控制。人们不再受制于种种迥异的流言以及纽约交通带来的神经过敏”[3]91-92。其次,在德塞尔托看来,城市又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纯物质性的聚合体,它是人生活和体验的具体的空间和场所,而脚步正是体验这个城市的基本形式,就像“女神可以从她的脚步中被认出”一样。德塞尔托说,“日常生活的故事始于地面,始于芸芸众生的脚步,我们生活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之中,日常生活不可能游离于城市而存在,所以在城市间穿梭、散步,将散碎的街道联系在一起,脚步就能赋予城市意义的真正力量,即行走、散步或者‘橱窗观望’等行为活动,将被转换成地图上画出的那条曲折、辗转的总体化线路,这个实际散步的曲线,将城市书写或再书写成为他们的空间——由此创造了许多碎片式的故事,同时又把其它相交的碎片式的故事连接起来,于是连接起来的故事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增加或删减的开放空间,散步于城市建立了一种知识模式,是散步者在一个开放空间里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感知城市生活空间场所的美学历程。”[3]97最后,除了对空间实践知识模式的重构之外,德塞尔托还分别采用了殴格业(J.-FAugiyard)、提喻法(synecdoche)和省略连接词法(asyndeton)等修辞学上的术语来解读散步,认为散步的实践不仅可以使城市空间变成一个可读、可写、可改变的有别于城市建筑环境的开发空间,同时“散步这个行动会选择和分裂所穿越的空间,它会跳过它所忽略的联结和整体的部分”[3]101。当散步者游走于城市的中心或边缘时,他可以任意组合眼前的景观,他可以将心灵的感觉放大、扭曲、擅改,就像某一处的细微景象会唤起散步者的记忆一样,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过去粉碎甚至通过记忆的层叠、杂化来积极参与建构语言、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相交织的城市空间,通过身体的实践介入城市,成为审美经验与记忆的投射;譬如,散步者在漫步城市街头的时候,耳边响起一些耳熟能详的叫卖声、吆喝声,儿时的梦想和趣事被这些街头的声音唤起——唤起的是童年美好的记忆。这时城市在散步者的脚下,就不再是空洞而凝固的地图和地理坐标,而变成了与过往人生经验紧密结合的个人开放空间,散步成了一个符号意义上的实践,它“可以让逝去的东西再回来”,往昔的记忆就会“像古币一样,慢慢失去了原有刻在它上面的价值,但又被赋予了当下新的价值”[3]104-106。德塞尔托说,“将记忆带到行动,是作为一个‘异质性’时刻的分层建构”[6]218,这一主观性的审美体验与和散步者相联系的城市空间和场所带来的开放空间,显示了主体、心灵、城市的微妙关系。当我们作为心灵的主体,用自身的实践,使用、感受、装扮周围的空间时,我们才不会被城市环境所局限,城市才不会沦为空间设计者玻璃框下的模型场所,而变成一个活出诗意的城市来。
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8]德塞尔托的“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也是人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规训机制和压制力量时的一种“战术”性的抵制,是散步者利用脚步创造了观察、体验城市的机会,是散步者利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将街道与个人经历连为一体,并综合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记忆等元素在原有的城市空间场所中开辟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空间,是一种感性的心灵审美体验。全球化领域个体生存空间逐渐异化导致人们旧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地图已无法在新的城市空间获得场所认同感。人与城市空间的疏离,人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缺失,让步履匆匆的城市人在城市中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随着生存的压迫感、漂泊感、无归属感、无重力感愈来愈强烈,城市四周潜伏的不安、失调、动荡与破碎,盘旋成人类心灵上的梦魔,德塞尔托的“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思考心灵、身体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方法。人与空间实践的结合,是当下在城市空间中寻求身心和谐统一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语境中人们追求真实生存的另一个途径。人们通过与城市的互动求得一种人与空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找寻到了一种真实状态的存在,这种状态类似于萨特所说的“异于其他物体的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人与城市空间场所的互动,让城市充满诗意和富有美学意义。散步创造出心灵、身体与城市的交融,让人类趋向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日常审美观。
总之,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略带消极意味的“抵制”战略战术到消费领域积极主动的“消费是另一种生产”的抵制,再到散步者在城市场所用脚步创造出个人的“空间实践”,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理论维度重在调整主体与他人、与整个社会制度和规范体系的关系,尤其是他的理论思想强调自身的生活而渗透出来的特定美学价值,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追问,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创造性的实践来证明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证实人并未完全受到束缚和禁锢,这是一种深度的审美生存。因此,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让我们“获悉了一个社会群体是如何经历其信仰的没落,而达到利用外加条件来给自己创造自由,并给自己开辟出一块活动空间的”[9],这对于引导我们自身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Ahearne J. Michel de Certeau: Interpretation and Its Other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2] 艾秀梅. “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 (6): 81-86.
[3] De Certeau M.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4] 刘怀玉.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解读[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8.
[5] 本•海默尔. 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148.
[6] De Certeau M. Heterologies: Discourses on the Other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6: 188.
[7] Ward G. The Certeau Reader [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105.
[8]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1.
[9] 米歇尔•德塞尔托. 多元文化的素养[M]. 李淑芬, 译. 天津: 天津出版社, 2002: 1.
Resistance, Comsumption and Walk—— Michel de Certeau’s Theory of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ZHANG Rong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China 562400)
Michel de Certeau’s theory of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has three dimensions: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resistance”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onsumption–another production”,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walking in the city”. His theory of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ha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human beings out of realistic living dilemma and creating human “poetic habitation”.
Michel de Certeau; Everyday Life; Resistance; Aestheticization
(编辑:付昌玲)
B834
A
1674-3555(2011)06-0080-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6.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12-29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0QN49)
张荣(1982- ),男,贵州兴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