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旭文
(广西巴马县人民医院,巴马县 547500)
小面积外伤性颌面部圆形皮肤缺损,对外貌有较显著的影响。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作梭形切除、线形缝合。2007年起我们将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对22例小面积外伤性颌面部圆形或类圆形的,需要梭形切除、转移皮瓣或植皮术才能修复的皮肤缺损采用荷包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远期效果尤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18~55岁。车祸19例,摔伤2例,刀伤1例。创面直径10~30 mm,均位于颌面部,为无法直接缝合,需要梭形切除、转移皮瓣或植皮术才能修复的创面。随访最少达3个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区常规清洗、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混合1∶20万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修正创缘,并将创面尽量修剪成圆形或类圆形。如创面过大,估计难以一次直接拉拢闭合的,可在创面皮下四周进行适当的潜行分离,减轻创面拉拢闭合时的张力。创面需要彻底止血,创面过大,估计难以一次直接拉拢闭合的,先用4号尼龙线行皮下荷包缝合,缩小皮肤创面的宽度。减轻皮肤创面张力后,用1-0尼龙线在圆形或类圆形的皮肤创面皮内进行荷包式的连续缝合。具体方法是针尖在近进针处出针,缓慢收紧缝线的同时,需要助手将周边的皮肤向创面中心推挤,减少收紧皮肤创缘时缝线的切割作用,直至创缘闭合后迅速打结,尽量使创面缩小为一点。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护。术后3 d换药,4周后拆线。
本组全部病例的创面均达到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3~12月。术后1个月内创面皮肤周围呈放射状的皱褶,创面大的尤为明显。1个月后,切口区皮肤愈合良好,皮肤皱褶大部分消失,局部有类椭圆形瘢痕。3个月后创面周围皮肤的皱褶逐渐舒平,中心仍残留小块瘢痕。残留的瘢痕未见明显凹陷或瘢痕增生,外形美观。
对于头面部皮肤的圆形缺损(直径一般在3 cm以下),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常规行梭形皮肤切除然后线形缝合。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有观点认为这样会使术后瘢痕长度增至病损直径的2.5~3倍,还可能会致使周围组织发生变形[1]。一般情况下,常规面部皮肤圆形或类圆形缺损的处理是:如创面不大,适当潜行分离后,行美容修复;如创面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或缝合后引起五官畸形者,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局部皮瓣无法修复或患者不愿意增加伤口长度者,行游离皮瓣植皮[2]。Tremoladar于1997年观察应用荷包缝合修复全身皮肤圆形缺损的患者196例,结果显示修复效果理想,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使得这一方法受到极大的关注[3]。
1967年Gibson首先描述了正常皮肤特有的黏弹性,表现为爬行和应力弛豫的生物学特性,认为皮肤在受到持续牵拉、压迫等外力作用下,将会出现蠕动、扩张、伸展等改变,体现皮肤可塑性。并指出新鲜的皮肤创面在不作处理、自然愈合的情况下,瘢痕面积会收缩为原缺损的50% ~80%[4]。一般认为皮肤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是因为周围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收缩导致创面收缩。荷包缝合通过收紧拉拢缺损皮肤周围的皮肤,最大程度地收缩创口,最大限度地平均各个方向的皮肤牵张拉力,使周围组织的移位也达到最小,促进四周的皮肤分化生长。尽管早期出现放射状排列之皱褶畸形,但由于荷包缝合张力的持续作用,伤口周围皮肤得以逐渐扩张、伸展,皮肤皱褶随后会自行舒平。由于顺皮纹方向拉力是最大,最终形成的瘢痕呈现了线性化的趋势,长径是顺着皮纹方向的。
荷包缝合法修复小面积外伤性颌面部圆形皮肤缺损,简单迅速,不用添置其他特殊材料或器械就能够进行创面的修复,而且修复的质量好,瘢痕小,效果确切,远期愈合效果尤为满意。与传统先行皮肤梭形切除再进行缝合形成的线性瘢痕比较,点状的瘢痕更容易让人接受,从而极大地减少创面瘢痕对美容的影响,为小面积外伤性颌面部圆形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更多的选择。有时还可以避免进行转移皮瓣、植皮。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早期创面皮肤周围呈放射状的皱褶(创面大的尤为明显)是该方法的最大缺点。术前必须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并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创面外形欠佳,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让患者参与术式的选择,避免医疗纠纷,如不能接受切勿施行。术后荷包缝合线至少维持4~6周,以保持荷包缝合张力的持续存在,减少瘢痕形成。
[1] Hirshowitz B,Lindenbaum E,Har-Shai Y.A skin-stretching device for harnessing of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kin[J].Plast Reconstr Surg,1993,92(2):260-270.
[2] 韦元强,杨建德,莫海龙,等.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06,1(5):363-364.
[3] Cado T.The“round block”purse-string Suture:a simple method to close skin defects with minimal scarring[J].Plast Reconstr Surg,1997,100(1):126-131.
[4] 武忠弼.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