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超
(1.宁夏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部,宁夏 银川750004;2.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及启示
潘祥超1,2
(1.宁夏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部,宁夏 银川750004;2.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从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就注重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把深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而且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以实际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讨;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1]。作为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李大钊从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就注重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把深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工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逐步形成燎原之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也拉开序幕。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理论财富,研究李大钊这一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生作用,必须首先使它“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2]3,使它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广大民众实践相结合。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书帙浩繁,学理深晦”[2]15,而且人们对它有种种误解,所以为了让马克思主义能被广大中国民众所理解掌握,必须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消除这些误解,并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因,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这就是指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从而逐步被广大民众所理解掌握。
产生于19世纪中期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能否适用于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首先必须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李大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2]35,因此,我们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2]3。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关键是不能偏于纸上空谈,而要涉及实际问题,并向实际的方面去做。李大钊论述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首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众所理解掌握,并化作物质力量的前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李大钊认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误解,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掌握,就必须首先消除这些误解。李大钊认为,自从俄国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乎风靡世界,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也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2]15,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又是“极其贫弱”,因此,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刊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向读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并坚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2]16。李大钊的出发点是:只有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并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民众正确理解和掌握,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因其学理深晦,要想使其被广大人民理解掌握,必须首先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李大钊曾经指出:“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2]15,作为初步层次的“了解”已属不易,那么要谈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更难了,所以李大钊又说:“一个人,倘若他不到五十岁,要说他能研究马克思的学说,这一定是骗子”。因为马克思的著作仅《资本论》三卷,合计2 135页,只仅仅地读过一遍就不容易,再加上“马克思的学说是很渊深宏博的”[3]48-49,因此它 越 发 难 以 理解了。人们学 习 和研究它,就需要花上半生的功夫。正因为如此,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为一般民众掌握,就必须得把深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变得易于被人民接受。
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已风靡世界,中国革命也应顺应时势。李大钊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2]5。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用它指导我们的实际运动,并“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2]6。为了使一般人民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李大钊认为“应首先翻译各国最简明扼要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名著,进而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的方法”[2]255-256。在 北大马克思学说 研 究 会上的演讲中,他殷切盼望大家“去研究他的学说,将来把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指导社会”[3]48。李大钊已经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为了使广大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首先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指出,中国在日本等列强的侵略之下,要想翻身将十分困难,“所以我们非全民觉醒不可”[4]56。人民如果麻木不仁,没有阶级和民族觉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没有群众基础,因此“我们的责任是要拿出很正确的口号到民众中去宣传”[4]10。
李大钊认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应该设法使它成为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而这个“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2]1。李大钊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使大多数人掌握一个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树立一个共同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并以此指引,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问题才有得到解决的希望。“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就是要唤起民众的觉醒,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唤起民众的觉醒,就是要告诉他们,只有工农民众自己团结起来,才是他们得到幸福的唯一出路,必须使“‘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是神仙亦不是皇帝,谁也解放不了我们,只靠自己救自己’这一类的歌声,应该常常吹入他们的耳鼓”[4]130-131,通过共产主义的宣传,唤起民众的觉醒,使他们明白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明白自己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责任,让他们懂得只有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理论武器,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觉醒的民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李大钊在《知识阶级的胜利》中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2]174在中国,为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就必须使它与工农相结合。李大钊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5]所以他号召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一些开发农村的行动。李大钊号召知识阶级:“水深火热的沟洫中,倒卧着几千百万倒悬待解的农民,他们正在那里渴待着你们去导引他们走出这个陷溺,转入光明的道路。”[4]132-133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工农运动相结合,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的工农革命群众所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途径。
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途径,而且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身体力行,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工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之无愧的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1.率先在中国树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火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以及《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撰写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演说,讴歌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撰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火种。
2.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李大钊的具体指导下,1920年3月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该会于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启事,公开宣布这个组织的成立,并广泛吸收会员。1920年12月6日,由李大钊等九人发起,公开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并指出其目的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地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6],据当日《北京大学日刊》所载,当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已有马克思学说的英文书籍40余种,中文文献20余种,基本上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主要代表著作,如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宣传活动,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
3.积极创办和支持进步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12月,李大钊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李大钊还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月刊编辑,《少年中国》杂志编辑主任,担任北大学生刊物《国民》杂志社导师,《新潮》杂志社顾问,并指导《晨报》副刊改革。1920年李大钊领导北京党的早期组织创办《劳动音》周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李大钊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周刊、《国民新报》等报刊。更值一提的是,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从1919年5月到11月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先后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李大钊创办刊物杂志,并支持出版发行进步刊物,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4.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1919年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在这三次论战中,李大钊都是积极参与者。针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李大钊撰写《再论问题与主义》,对胡适观点予以驳斥。1921年1月至3月,李大钊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等文章,批驳了梁启超、张东荪等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在反对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李大钊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的关系等问题。通过这些论战,李大钊驳斥了种种错误论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22年2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演讲时指出:“使中国将来能够产出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的,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希望。”[3]42李大钊殷切期望,并为此而努力。毛泽东在向斯诺回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7]1949年毛泽东进入北平后回忆30年前在北京的经历时曾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8]李大钊对青年毛泽东的关怀,是他帮助众多的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缩影,周恩来、邓小平、陈毅、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陈乔年等一大批青年,都是在李大钊影响下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正如李大钊在《欢迎独秀同志出狱》中所说:“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4]259
李大钊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并希望中国人的“五一”节运动不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而应该是“劳工阶级的运动”,“街市上群众运动”[2]195。在李大钊的号召和影响下,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去。李大钊通过指导青年办劳动补习学校,指导铁路密查员,组建铁路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和工会等方式,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负责北方党组织期间,李大钊派遣大批共产党员深入农村,去建立党小组或支部,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农村干部,在北方农村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李大钊号召和组织知识分子到民间去,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向街市,走向农村,与劳工阶级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北京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相结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党的早期组织骨干开始组织知识分子走向工厂,走进工人中间,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他们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了解工人的疾苦,激起工人的阶级觉悟。北京党的早期组织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遥相呼应,李大钊与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坚定、最可靠的组织保障。
高校是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在高校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是对青年学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学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对学生进行教授,是在北大从李大钊开始的。1920年起,李大钊便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正式讲授《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讲座”[9]。除了在北大讲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院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引入高校课堂,开创了高校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先河,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继20世纪30年代理论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后,“十七大”以来,中国再度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高潮。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对我们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条件,这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一原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李大钊说:“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不可一味听信人家为他们造的谣言,就拿凶暴残忍的话抹煞他们的一切。”[2]4-5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基本方向问题。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并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在同建党前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斗争中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的旗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在当前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宣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西方的和平演变做坚决的斗争,同种种教条主义做彻底的决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普遍规律。
抽象理论本身的通俗化是它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得以实现大众化的前提。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这句话十分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要通俗化,就是要为广大民众所掌握。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宣传中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李大钊还要求青年知识分子走进工厂,走向农村,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通俗化才能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大大推进大众化。
当前马克思主义对广大民众来说,仍然比较抽象和深奥,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一定要以大众话语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通俗化解读;要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群众生活和实际,激发群众思想共鸣,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要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创新理论传播载体,解读新的现象,减少学究气,增强理论感染力。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能否理解掌握和理解掌握的程度,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标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理论工作者是先进理论的掌握者,其使命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理论工作者应该走出书斋,走向工厂农村,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这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党校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相当数量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工作者。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与劳工阶级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走理论与群众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要求,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或理论工作者;先进的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李大钊说:“青年者,国家之魂。”[12]李大钊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他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引入高校课堂。当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尤其是高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战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正在侵蚀广大青年的头脑,西方国家正在抢夺我们的青年。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赢得这场没有硝烟但异常激烈的战争。
在目前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的形势下,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要求我们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环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联系“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以及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分析国情世情,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他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暂时优势和不可调和的自身矛盾,从而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近年来,各级党的宣传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切实加强了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进一步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49.
[2]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04.
[6] 李大钊,费觉天,邬 祥,等.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通告[N].北京大学日刊,1920-12-06(1).
[7] 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79:7.
[8]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25.
[9]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0.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2]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0.
(责任编辑 文 格)
Li Dazhao's Exploration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Its Enlightment
PAN Xiang-chao1,2
(1.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ingxia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750004,Ningxia,China;2.SchoolofPoliticsandEconomic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
As a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from the time he become a Marxist,Li Dazhao focused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means,Li Dazhao publicized Marxism among the masses of working class and young students,and opened the course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Li Dazhao,not only expounded the meaning of Marxist Popularity and the path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ly,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practically in his short but glorious life.
Li Dazhao;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exploration;enlightenment
A81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04
2010-12-06
潘祥超(1970-),男,湖北省襄樊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宁夏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