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改善民生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2011-03-19 15:55郭华茹
关键词:生产力民生中国共产党

郭华茹,蒋 霞

(常州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中国共产党90年改善民生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郭华茹,蒋 霞

(常州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中国共产党90年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呈现出“坚持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民生多样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坚持民生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当今共产党人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在新的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基本特点;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改善民生的基本特点,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坚持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坚持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也不乏一些开明君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但随着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代之而来的则是横征暴敛,民生改善昙花一现。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仅认识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而且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途径。然而,企图在保存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实现"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民生主义,注定是行不通的,其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想也注定是空想。在当今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尽管各政党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但他们在竞选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会许诺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但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其“改善民生”的承诺,只不过是与对手进行竞争的砝码,充其量是其获取选票的手段之一,执政后不可能真正实现其民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政党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吸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华,借鉴资产阶级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并实现了民生理论与民生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早在“一大”通过的党章中就旗帜鲜明地向世人昭示: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虽然党的一大制定的党的奋斗目标中没有出现“改善人民生活”的字句,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等等,就是从根本上消灭造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生灵涂炭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无疑是为救民众于水火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章“蕴涵着为中国大多数人谋利益和改善民生的历史责任。同时,使中国共产党站在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历史起点上”[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谋独立和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和尊严的历史。诚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也曾经走过弯路,付出过昂贵的代价,但在历经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反复比较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此同时,对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改善民生的实践越来越自觉。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从江泽民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情系民生的拳拳之心。改善民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实践中。从民主革命时期的“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3]125,到建国初期的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社会救助;从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民生状况实现了由贫困、温饱、小康和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迈进。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 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 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了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4]。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践行党的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轨迹和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坚持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二、坚持民生多样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深谙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正确认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发展性,并为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多样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而努力着,奋斗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3]98。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民生存这一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走俄国人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彻底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民不聊生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的上层建筑,则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命运得出的科学结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27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得民主”的斗争中,将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争取民主和改善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集中精力进行革命战争的同时,在民主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在军队中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重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3]124,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本质特征。

新中国建立以后,面对历经战乱,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中国,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建立起了为工业化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6]。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我国在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的今天,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民生诉求换代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衣着漂亮,饮食健康,食品安全,住所宽敞,出行便捷,教育公平,环境优美,社会治安,平等权益,公平正义。可以看出,今天的民生问题,不再是民主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面临的解决温饱的生存问题和经济问题,而是包括国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提高,文化教育公平,政治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民生问题。

顺应人民改善民生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时下,解决就业、分配、住房、就医、就学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体面劳动”,“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日益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共识和最为关切,最为紧迫解决的问题。凡此种种,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与时俱进。

三、坚持民生的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坚持民生的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

首先,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能够用于改善民生的物质财富的多寡,决定着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状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272。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强调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根本任务,而且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最主要的东西”[7]。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始终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坚持“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8]370,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第一要义。经过长期不懈地奋斗,在喜迎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4],从而,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状况作为衡量党的工作成败的标准。早在党的“七大”,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980显然,毛泽东把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检验党的政策和工作得失的根本价值尺度,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运用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总结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8]370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中,纠正了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的问题,而把“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改善民生的三个目标—— “温饱”、“小康”、“比较富裕”有机结合起来,表明党对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姓资姓社”的疑问和争论,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7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所获得的实际利益为标准,特别是以主体的需要为准绳”[9]。它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更加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10],“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11],并且把改善民生作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是明白无误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运于改善民生。“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4]。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什么为本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2011年“中央财政三分之二支出将用于民生”的预算,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民生为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崇高理念。

四、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基本特点的启示

首先,在解决社会建设的重点——民生问题上,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吸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有益成份,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进行民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以创新的民生理论,指导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以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带来民生改善的实际效果。

其次,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发展性的民生需求出发,制定改善民生的相关政策。“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渐进的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3]。改善民生不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断,改善民生的政策也不能一成不变。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必须制定顺应人民改善民生新期待的政策,以切实提高民生质量,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再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第一要义”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和原则。时下,国人对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是不言而喻的,但必须摈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真正实现把发展的中心和目的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把衡量发展的尺度和标准由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归根到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直面民生关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

[1] 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2] 郭华茹,张菊香.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与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9(6):33-40.

[3]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 温家 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1-03-05)[2011-03-08].http:∥www.sina.com.cn.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6] 李培林.民生为先[N].光明日报,2009-09-22(6).

[7]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覃正爱.从认识论标准到价值论标准的跨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探索[J].江汉论坛,2010(5):31-35.

[10]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4

[11]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27.

[13] 郭华茹.论人的需要与改善民生[J].学术论坛,2008(2):155-158.

(责任编辑 易 民)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uring 90years

GUO Hua-ru,JIANG Xia
(SchoolofHumanities&LawandArt,ChangzhouUniversity,Changzhou213164,Jiangsu,China)

During the 90year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put priority objective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great practice has presented lots of features as “uphold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 diversity and expansibility,insisting in the un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ductivity standard and standard of people's interests”and so on.These features play an enlightenment role in the further fulfilling of the Party's objective,guaranteeing and improving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n a new starting poi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basic characteristics;enlightenment

D25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2.002

2010-03-10

郭华茹(1954- ),女,湖北省襄樊市人,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蒋 霞(1963- ),女,江苏省常州市人,常州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育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专项任务项目 (10JDJNJD023)

猜你喜欢
生产力民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