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佬拳的特征及文化内涵初探

2011-03-19 10:49:03刘礼国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仫佬族凯里贵州

徐 烨,王 锦,刘礼国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1 贵州木佬人族源及木佬拳简介

木佬人是世居贵州的土著民族,是由古僚族群中逐渐发展而来,其聚族而居,保持着浓厚的宗族血缘关系。元代始有明确记载。《黔南识略》记载:“木佬人分布贵定、平越、黄平、瓮安、都匀、麻哈(今麻江)、清平、凯里、石阡等地。”木佬人的许多村寨因战争和民族融合而迁居,现在以“木佬”为名的村寨仍有木佬人居住,比如麻江龙山镇的木佬寨、宣威镇的基东乡,还有许多村寨已经没有木佬人居住了,但仍保留“木佬寨”、“木佬山”、“木佬冲”、“木佬坟”等地名,每年都过木佬年。属凯里地区的大风洞乡都蓬村有一座木佬人的古墓,碑刻“故主王桥墓,二十五世孙,光绪三十三年立”,按此推算,木佬人在贵州境内生息,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木佬人”,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研究,于1952年将贵州“木佬人”认定为“仫佬族”。将“木佬”的“木”字改为“仫”字,这是木佬人的意愿,并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学术界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仫佬族是“一个族称,两个实体”。即木佬人和广西仫佬族彼此之间不认为是一个民族,只是共用一个族称而已[1]。现在木佬人仍然认为自己是“木佬人”。为了尊重其民族习惯,笔者在此称贵州仫佬族为木佬族。

据统计,木佬人现有两万人口。然而,木佬人实际的人口比目前统计的要多。因为长期以来,木佬人的民族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许多木佬人为了保持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享受国家给予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改报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归于其他民族,如布依族、苗族等。但在民族文化心理上还是与木佬人保持一致。

贵州木佬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竞争中形成和发展了颇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贵州木佬拳是木佬人创造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拳种,因木佬人与苗、侗等其他民族杂居,不同居住地的木佬拳套路略有不同,本文以流传于麻江县文姓家族的木佬拳为例来进行研究。

2 木佬拳的文化特征

2.1 地域特征

2.1.1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黔东南州府“凯里”取苗语音,苗族称木佬人为“卡”,“凯里”地名为苗语“卡里”音转,意为“木佬田”,意思是贵州省凯里原为木佬人先民开发和居住之地。在苗族迁徙到黔东南之前,黔东南大部分田地是由木佬人耕种,只是后来由于民族之间的争斗,木佬人耕种的田地逐渐变少,木佬人渐渐迁徙到就近的深沟高岭,以种植玉米和狩猎为生。木佬人居住场所窄小,邻里间常为争夺宅基地互生矛盾,平时活动的场地更是窄小,为了适应“地无三尺平”的环境,木佬拳术中减少了腿部动作,手势变化多、腾抖、援手、推磨、挑拳、拂手、柳叶掌全是手部动作。如日本学者竹之下休藏所说:“在文明未发达的时代,运动的活动是受地理、自然条件限制的。”木佬拳的动作特征印证了这一观点。

2.1.2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清代郭希汾说:“技击之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盖北方气候寒冷,饮食粗劣,北人生居其间,耐辛茹苦,成为习惯,故盘骨强健,远胜南人。体质既殊,斯其技击之术,亦有不同。”可见气候条件对武术风格的影响。西南山区空气湿度大,易生关节毛病,苗侗民族多用舞蹈驱赶病魔,而木佬人民间少舞蹈,木佬人便用拳术祛病强身。木佬拳第一段的第一个动作“雄鸡叫堂门”,两脚向上跃起,腾空时两拳于头上合击,紧接着分击两大腿,然后再次合击。所有动作全在腾空时完成,非轻巧矫健之身是难以完成的。

2.2 历史特征

据史书记载,东晋南朝时,散居川、黔山谷间的僚人包括仫佬族的先民在内还过着相当落后的生活,仫佬族社会内部,家庭关系还很落后,还没有什么封建礼法,没有上下尊卑之分,人伦关系秩序无从建立,甚至不讲血脉亲情,愤怒时,“父子不相避,唯收有兵刃者先杀之。若杀其父,走避外,求得一狗以谢之,不复嫌恨”。在仫佬族社会族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怨报怨,“若报怨,相攻击,必杀而食之”。“亲戚毗邻,指授相买”,“即服为奴隶,不敢相取良矣”。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描述木佬人“左右佩腰刀,喜斗好杀多养义士,言不和,拔刀仇杀,遇战斗,视死如归”。 明朝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对木佬族便有了与其他民族并列的记载,其中的都匀府《风俗篇》称:“都匀诸夷,据险不庭,俗甚凶陋,其曰黑苗、曰仲家、曰木僚者,性皆凶犷,累为边患。”[3]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载:“旧志:木佬性恶,科头跣足,颇通汉语,衣褚皮,制同汉人,妇人服短衣。婚姻以牛为聘礼,与人交易,刻木为契。有仇则剁牛,召众以报复之。”[2]又载:“木佬性恶……夷性悍戾,丑恶不堪……与人报雠冒白刃而无悔。”这些记载反映了仫佬先人勇敢强悍的性格特征和野蛮落后的处事方法。时至解放前夕,木佬山寨中仍然流行着“打冤家”的部落械斗习俗。仇人之间,乃至亲家之间,一旦发生纠葛,便兵刃相向。每次仇杀都要动员成百上千人参加,有时以枪、棒、剑为武器,有时赤手空拳面对面地厮杀。在木佬族世居的麻江龙山乡和凯里大风洞乡一带的山寨里出土的元、明时期古器中,就有大量的刀、狼牙棒等兵器,这些是木佬人居住地区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木佬人部落械斗习俗的证明。

2.3 活动特征

2.3.1套路及动作名称特点木佬拳中手法、桩法、步法动作及套路多用木佬话命名,目前懂木佬话的老人大多已去世,存世的两位老人也因年事过高语言表达不清无法解释。现在保存下来的名称已经译成汉语,部分名称更是借用汉族拳术和苗拳的名称,如“岩鹰颠鸡”、“连环扫地”等,大都是拳师在外传教时学来装饰门面或外族拳师到木佬人居住区域传教而留下的,与现今汉区、苗区同名的手法动作是比较相似的,不过其使用方法与技巧,大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2.3.2技击手法特征木佬拳在技击手法上少有率先攻击的动作,而是防中有攻,以防为主。木佬拳有“二十四攻,三十六防”之说,还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之技巧。从中可以看出,防多于攻,先防后攻,防中有攻,手法多变化。

2.3.3功力特点木佬拳十分注重内功的修炼,善使粘连手法,如“缠手”等,拳术多用滚手和反关节等手法,如“姑娘扭麻”,这是女子格斗常出现的,对方若用手抓住本人头发往前拖,则可以右手紧抓对方执发之手,手指抠其指心;然后向前进一大步,随之左手以掌反托其手肘,使用滚手,以肩部力气将敌肘托起,两手用力反折其臂,使敌手腕和肘均处于反关节。把反关节的基本原理与格斗的基本技能相结合,是木佬拳的基本技击方法。

2.3.4桩法及套路结构特点木佬拳十分注重桩法,动作严密,拳型紧奏,活动面积小。木佬拳善用赶步,进退大都踩品字型,其拳法结构紧凑,桩步稳当,动作严密。

2.3.5风格特点木佬拳拳型古老,动作干炼,气势刚烈。木佬拳多策手,少花架,刚烈紧凑有余,而秀柔潇洒不足。如出步不弓不马,击拳半伸半缩;进攻拳肘结合,防守掌勾并用,注重实战而不讲究造型之美。再则,拳师开堂子和收堂子大都要敬祭师祖,在拳术表演时,也一定要做启手礼和毕手礼来表示礼节和谦恭之意。

2.3.6教门戒律严格木佬拳师在收徒弟时,有“三教三不教,三打三不打”的教门戒律。所谓“三教三不教”,即脾气不好不教,脾气好的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不教,诚朴本分老实者教;六亲不认的亡命之徒不教,讲礼节重义气者教。所谓“三打三不打”,即在生死关头时,对首犯我者必打,对无意伤害我者不打;对欺侮我族者必打,对被我击败而求饶者不打;对肇事之首恶者必打,对胁迫无辜者不打。这些戒律,同样反映了木佬族安身立命的心理要求,它与以防为主的手法特点,都是木佬族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3 木佬拳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古代社会,木佬人既要与险恶的生存环境作斗争,还要和历代反动的统治者进行殊死搏斗。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木佬人“仍不为编户”,作战时,“获其生口以充贱奴”。木佬拳在技击手法上少有先攻他人的动作,而是防中有攻,以防为主,反映了木佬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受歧视,只求安身保命,不思扩张侵犯的民族心理特点。

木佬人家规家训以忠、孝、礼、义为宗旨,族中发生各种纠葛,由族长直接出面解决。木佬拳“三教三不教,三打三不打”的教门戒律就是这种封建礼制的反映,它成为木佬族群的礼仪教化的载体和工具,对于促进木佬社会内部亲睦及对外睦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邦州设立以后,使木佬人生存之地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木佬先民而言,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一是木佬先民的农耕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二是在手工业方面学会了冶铁、打制铁器等技术。惠亚支系苗族群众讲述木佬人时说:“他们是一群打铁营生的人。”在明、清的文献中也多次提到“木佬”善冶铁,以打制铁制刀具为生,反映了设立邦州后,一部分木佬人学会了这一技术,成为靠这门技术谋生的职业群体[2]。田雯著《黔书上卷5风俗》载:“木佬性狡悍,善制刀……新添、都匀、黔西皆有之”[5]明清时期仫佬族的铁冶业是很发达的。据嘉靖年间修撰的《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木佬……不务农业,专以铲铁为生,善制长刀、镖镞。”在田雯《黔书上卷·风俗》,嘉庆《大清一统志》及擅萃《说蛮》中都有木佬人善于制作刀具、打制铁器的记载[2]。铁器刀具的出现反映了仫佬族生产力水平的大跨越,同时也为仫佬拳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 结语

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属于世界”。木佬拳不能随着民族文化的消失而消亡,要充分挖掘、整理,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木佬人散居在苗侗等民族中间,其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影响,大部分木佬人会讲汉语,部分木佬人会讲苗侗语,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木佬语,但一般也仅存于老人的记忆中,已经失去了交际功能,本民族语言基本消失。木佬人传统体育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逐渐消失,木佬拳只有麻江县一位老人会打,笔者2008年5月采访后不久,他就过世了。随着一些木佬拳师的相继离世,贵州木佬拳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若不及时将他们掌握的技法与技能及时地采用适当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技息,人去艺绝,将造成木佬拳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1] 蒋文泽.木佬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4.

[2] 陈正军.贵州仫佬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47.

[3] 吴国富.“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1995(2):82~88.

[4] 李甫春.“冬”与仫佬族源流追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4(1):46~52.

[5] 田雯.黔书上卷5苗蛮种类部落[A]//贵州古籍集粹黔书5续黔书5黔记5黔语[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

猜你喜欢
仫佬族凯里贵州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智库时代(2022年16期)2023-01-08 13:41:09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30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8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变脸 凯里·欧文
NBA特刊(2017年24期)2017-04-10 08:50:16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科技视界(2015年32期)2015-11-07 09: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