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语类解》疑难词释例

2011-03-19 04:55方东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译语方言朝鲜

曲 赫,方东杰

(通化师范学院 中文系,吉林 通化 134002)

《译语类解》疑难词释例

曲 赫,方东杰

(通化师范学院 中文系,吉林 通化 134002)

《译语类解》是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之一,属辞书一类,收词4691条,词义大都浅近,贴近口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也为某些疑难词的释义和辩证提供了佐证材料。

译语类解;疑难词;释例;近代汉语

《译语类解》为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之一,属朝鲜朝司译院四大“类解”书(汉学书——《译语类解》;蒙学书——《蒙语类解》;倭学书——《倭语类解》;清学书——《同文类解》)中的一种。由金敬俊、慎以行等编著,刊行于李氏朝鲜肃宗十六年 (公元1690年)。[1]全书按词(或短语)的属性分类,罗列明、清时期汉语中的常见词汇或短语,每字之下有朝鲜文字(训民正音)注音,每词最后一字的注音之下用○隔开,然后用朝鲜语加以解释,间有汉语解释,具有词典性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天文、时令、气候、地理、宫阙、祭祀、婚嫁等共计43类;下卷包括珍宝、蚕桑、裁缝、器具、技戏等19类,总计分为62类。全书包括目录3页,正文249页,总计251页。除去上、下卷的分卷页以及上、下卷末页无词而外,实际正文共243页,每页10列,共2430列。每列两个词(或短语)。其中标题、类目占去64列,每列只有一词者23列,全书共收词(或短语)4691条。

2005年9月,《译语类解》由韩国首尔大学校奎章阁影印出版(奎章阁资料丛书·语学篇·六)。

《译语类解》收词广泛,虽不能覆盖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当时汉语中的绝大部分,尤其是汉语交际中的常用部分,这是该书的教科书性质决定的。虽然“科举”、“祭祀”“教阅”“宫阙”“公式”等类中所收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但“天文”“时令”“气候”“佃渔”“屋宅”“疾病”“身体”“蚕桑”“田农”“菜蔬”“禾谷”“飞禽”“走兽”“昆虫”“水族”“花草”“树木”等多类所收的词汇大多数意义浅近,贴近现在的北方方言,很多已被现代汉语吸收。如:日头(3,数字为韩国首尔大学校奎章阁影印《译语类解》中的页码,下同);月亮(3);当日(7);初伏(9);暖和(11);山腰(13);烧火(110);榛子(111);伯父(114);妯娌(117);旱田(156);种田(157);种子(157);旱稻米(159);大黄米(159);豆角(161);水萝蔔(162);曲曲菜(163);苋菜(164);公鸡(190);鹁鸽(192);打滚(201);带驹子(201);絟馬(201);倒嚼(203);牙狗(即公狗,205);狗连(狗交配,205)等。这无疑为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如果与《老乞大》《朴通事》等相比较,其记录交际口语的特征就更为明显。众所周知,《老乞大》《朴通事》为记录元明时期口语的可贵材料。为达到学习汉语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这些教科书涉及到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朝鲜英祖三十七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洪启禧《老乞大新译序》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先王设四官以通其不通:东曰寄,西曰鞮,南曰象,北曰译。类皆察其风气之高下,齿舌之缓急,适乎时而便于俗而已。”[2]这与《译语类解》分为62类有某种契合之处。

《译语类解》不仅提供了研究近代汉语的丰富语料,也提供了词义发展演变的轨迹,更为某些疑难词义的解释和辨证提供了佐证。举例如下:

年时

“时令”类,9页。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解释为:当年。举例:(《误入天台山》三正末白)我年时同兄弟阮肇上天台山采药,日暮,迷其归路。[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辞典》解释为:去年。举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从别后,脸儿清秀,比是年时瘦。”元·朱庭玉《祅神急·闺思》:“憔悴年来,更比年时瘦。 ”等。[4]那么“年时”应解释为“当年”还是 “去年”?《译语类解》“时令”类中与“年时”相关的词条依次如下:今年、头年、旧年、往年、年时、前年、下年、开年、明年……表达的多是名词性的时间段,在“前年”下注释为“上仝”,即同上,将“年时”等同于“前年”。边暹等编《老乞大集览》解释“年时”:“俗呼过去前年曰年时,曰上年,曰年裏;通称已去之年曰往年,曰旧年。 ”[5]由此可知,“年时”应指去年,而“前年”是“前一年”、“上一年”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去年,与今天表示“去年的前一年”有所不同。

八子

《译语类解》“身体”类(72 页)与“八子”相关的系列词及注释如下:○阳物;鸟子○上仝;屄○阴门;八子○上仝。“八子”通常作“巴子”。

《汉语方言大辞典》:【巴子】①<名>女阴(骂人话)。(一)东北官话。东北。尤彼德《单处外传》:“妈拉个巴子,人家造反,当县革委会主任、常委;老子造反,却要低头认罪。”(二)冀鲁官话……(三)中原官话……。[6]

百度百科:沪语“巴子”一词,是一个简略语,由“乡巴佬”一词口语化而来,是乡气,老土的人的意思。[7]

上海方言中将“巴子”理解为“乡巴佬”当另有别受,但北方方言尤其是东北方言中“巴子”称女阴则普遍而由来已久。笔者认为这是隐晦的说法。屄,直白而裸露;,音qú,是女阴的异名(《篇海类编·身体类·尸部》:“女人阴异名也。”),在口语中很少提及。就字形而言,笔者认为“八子”为该词的正字,因为“八”字恰如女阴形,而“巴”是“八”的同音替代字。

补绽

“裁缝”类,155页。补指缝制修补,绽指开裂破损。“补绽”原作“补”,缝补的意思。《资治通鉴·汉桓帝元嘉元年》:“补决坏。”胡三省注:“此释补缝也。”又指衣服开裂,《广韵·裥韵》:“袒,衣缝解。又作。 ”这个意义又作“绽”,《集韵·霰韵》:“,衣坼也,或从糸。”由此,原为并列结构的缝补义,演化为动宾结构,意思是缝补衣裳破损之处。如唐·杜甫《北征》:“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元·武汉臣《老生儿》楔子:“我那兄弟媳妇儿要领着孩儿,到他那爷娘家里守服去了,一来依仗着他爷娘家,二来与人家缝破补绽。”《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家太爷、太太以为可,妹子就遵姐姐的话,作他安家的媳妇;以为不可,靠着我爹爹的耕种刨锄,我娘儿两个的缝联补绽,到那里也吃了饭了。我依然作我张家的女儿。”方言中又指用于修补衣裳的碎布。《汉语方言大辞典》就这一义项罗列如下一些词:铺产、铺扯、铺陈、铺衬、铺缠、铺残等,[8]实则都是“补绽”的一声之转,是语音转变后的不同书写形式,“补绽”为正字。这恰恰是“声转”理论在近代汉语中的生动表现。“声转”也称“音转”、“语转”“一声之转”等,指字音随意义分化或方音差异而产生变化,在书写上改用另形的现象。[9]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声转”是普遍现象,在后世学者考证前代语言现象时则是重要的理论。汉代扬雄《方言》中开始描述这一现象,郭璞注也有所涉及。但在后世很长时间内都未得到学者们的充分重视。直到清代戴震、王念孙等人才将之发扬光大。王念孙因此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重要命题。东块子(东巴剌) 西块子(西巴剌)

“三字”类,244页:东块子○一云东巴剌;245页:西块子○一云西巴剌。东块子、西块子在方言口语中不常见,但东巴剌、西巴剌在东北方言中则较为常见,意思是东边、西边。与之相类似的如南巴剌、北巴剌、前巴剌、后巴剌等等。巴剌是旁边的意思,如:我不想跟你说话,滚一巴剌去!《汉语方言大辞典》中这一意思作 “半个”、“半儿拉”、“半切”“半块”、“半拉”、“半个儿”、“半拉儿”等等。[10]笔者认为“巴剌”是“半拉”的声转现象,意义来源于“半”。《说文解字·半部》:“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本义是二分之一,事物的一半。口语中儿化为“半儿”,或加后缀“拉”为“半拉”,如“半拉喀叽”、“半半拉拉”都有不完整的意思。事物的一半在方位上表示一边,旁边,因此口语中产生出旁边的意思。东北方言中表示方位、处所有“块儿”一词,一般不说“块子”,如:你是哪块儿的?笔者认为这是语音演变造成的。“块儿”现在一般单独使用,不与“东”、“西”等方位词连用,是古今语言的一种变化。

黑裡

“四字”类,247 页。 《译语类解》原注:“一云胡裡麻裡。 ”音mèngdèng,刚睡醒的样子。 《廣韻·嶝韻》:“,,新睡起。 ”清·翟灝《通俗編·狀貌》:“今謂困倦人步立不定曰打,此其字。”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瞢,不明也。”《集韵·登韵》:“瞢,目暗。 ”由此,“黑裡”表示昏暗不明的意思,进而表示头脑不清,犯糊涂。笔者认为与“冡”关系密切,当由“冡”衍生而来。《说文部》:“冡,覆也。”段玉裁注:“凡蒙覆、童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当作冡。蒙行而冡废矣。”“冡”的本义是覆盖,通常写作“蒙”。 《方言》卷十二:“蒙,覆也。 ”因覆盖而光线受阻,因此汉字中从蒙得声的有昏暗不明之意,如朦(月色昏暗)、曚(日光昏暗)、矇(视力模糊)等等。由于语音的变化,在口语中产生“”一词,(笔者怀疑是“冡”的缓读现象,但无直接证据,只备一说)。引申表示头脑不清,犯糊涂。《汉语方言大辞典》列有“蒙恸”、“蒙童”、“蒙登”等[11],书面语中有“懵懂”等,都有头脑不清、糊涂的含义。笔者认为,都是由“冡”声转而来。

[1] 金基石.朝鲜对音文献浅论[J].民族语文.1999(5).

[3] 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5.

[3] 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7.

[4][6][8][10][11]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17、968、6151-6152、1453-1463、6433.

[5] 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7.

[7] 百度百科.巴子[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067.htm

[9] 马文熙,张归璧,等.古汉语知识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360.

H14

A

1008—7974(2011)11—0015—03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译语类解》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394号

2011—10—20

曲 赫(1973-),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方东杰(1969-),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章永林)

猜你喜欢
译语方言朝鲜
方严的方言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