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

2011-03-19 03:20
天府新论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

熊 辉

“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

熊 辉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 “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文协”;文学社团;抗战文艺;文艺界

中国文艺工作者在 20世纪 30-40年代的全民族抗战中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激情, 1938年 3月 27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 “文协”)是其重要标志。由于 “文协”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中与抗战现实和民族政治联系过于紧密,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它构成主体及活动内容的文学性。事实上,作为张扬抗战文学的主流团体,“文协”参与组织的与抗战时局相关的活动既属于政治历史的范畴,更属于文学观照的重要内容,对“文协”的研究还亟待从文学的角度去还原其文学面貌。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一)

“文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一书的《编选说明》中,编者认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它在抗日争民主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而在另一篇名为《“文协”概述》的文章中同样认为“‘文协’是党领导下的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2〕根据这些记述,我们不用过多的推敲和思索就能得出结论:“文协”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组织。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文协”的成立与政党无关,它是作家在抗战时期的自觉行为。“文协”并非共产党人出于某种政治或民族利益的立场而组织安排成立的,它是中国作家在抗战的过程中为了发挥群体的力量而自觉凝聚在一起的结果。倡导组织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阳翰笙先生回忆“文协”的产生时说,他参加“剧协”成立大会的那天有了成立“文协”的想法,“于是,我便想立刻在会场中找一个在中国文艺社方面负责的朋友来谈谈,我在会场中搜视了一遍,恰巧瞧见了平陵,嘴上吸着一支香烟笑嘻嘻的正在跟一个朋友‘吹牛’。当时我便走过去把我的意思告诉了他,他听了很高兴,立刻笑嘻嘻的打着‘宜兴国语’回答我:‘赞成!赞成!兄弟非常之赞成!’于是我们商谈的结果,便决定他去向力子先生请示,我到作家之间去奔走。”〔3〕根据阳翰笙的记录,“文协”的成立涉及到中国文艺社,涉及到了王平陵、邵力子和产生成立“文协”想法的阳翰笙三人。中国文艺社是 1932年张道藩与叶楚伧等成立的与“左联”的文艺方针相对立的文学团体,与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直接联系,反而在文学创作思想上背道而驰;而王平陵当时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大陆解放后去了台湾,他不可能是“潜伏”的共产党员。邵力子虽然 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 1926年却退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政府仕途顺利。邵力子 1949年作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虽因国民党府政拒绝签定和平协定而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事业,但在当时,他的思想和政治立场至少不是代表共产党的。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文协”的提出和成立时需要得到的支持并非共产党人,而是一批有志于抗战的民族人士。

也许有人会说,阳翰笙 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提出成立“文协”的时候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因此“文协”也可以说是共产党倡导成立的。我们姑且不去管阳翰笙的个人意见是否能够代表整个党组织的文艺观念,仅从他有了想法以后未向组织汇报或找组织谈论“文协”筹备事宜就可断定共产党与“文协”之间很难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即便是阳翰笙个人的想法能够代表党组织的文艺发展策略,但在实际成立过程中他本人却并没有参加任何筹备工作。根据阳翰笙先生在《“文协”诞生之前》一文中的叙述,虽然 “文协”的成立有赖于他的倡导和“到作家之间去奔走”,但后来他被郭沫若先生“找去协助他筹组三厅工作去了,因此,‘文协’的筹备工作,……也就只好告退,大大小小的工作全都由老舍、华林、胡风、乃超、平陵 ……这几位朋友负责办理去了。”〔4〕从老舍和胡风与中国共产党深厚的关系出发,从二人抗战时期的文艺主张与共产党团结抗敌的文艺方针相吻合出发,得出共产党在 “文协”成立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和作用似乎合情合理。我们姑且不论老舍在抗战时期是否真的具有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但从他本人当时在文艺界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主导”“文协”的力量非常有限,这里可以举出老舍在“文协”的入会誓词为证:“我是文艺界一名小卒,十几年日日夜夜操劳在书桌上和小凳子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劳。小卒的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5〕不管老舍是否出于自谦的口吻,但或多或少都可以证明他在“文协”成立乃至以后都不具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将作家还原到当年的创作语境和创作心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通过“文协”团结作家抗战的认识有悖老舍等人的文学初衷,他本人曾毫无掩饰地说:“我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谁真正抗战我就跟谁走,我就是一个抗战派。”〔6〕此话一方面道出了抗战时期作家的民族情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协”的立场不是附庸某一政党,而是致力于民族抗战。

根据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最具影响力和指导意义的《新华日报》报道来看,共产党与“文协”之间也不存在领导关系,“文协”是一个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文学社团。在《庄严热烈的文艺阵——记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大会》一文中有这样的话:“中央要人汪精卫先生,冯焕章先生都以文艺人的资格预定到会,很可惜的终于为别的要会未能出席。”〔7〕如果是共产党领导成立了 “文协”,那汪精卫之流肯定不会被邀请出席会议,记者的报道也不会为这类人物的缺场而感到可惜。同时,根据《新华日报》记者的报道,“文协”成立仪式上讲话者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邵力子、王平陵、陈真如、老舍和胡风等,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文协”的成立不是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明确表明了“文协”的政治立场以及活动目的:“抗战救国既是我们的旗号,我们是一致的拥护国民政府与最高领袖。我们相信文艺是政府与民众间的桥梁,所以必须沿着抗战到底的国策,把抗敌除暴的决心普遍的打入民间;同时把民间的实况转达给当局。”〔8〕如果“文协”是共产党领导的,那其成立“宣言”绝不会容忍“拥护国民政府与最高领袖”等字眼的存在,“文协”也不会被认为是“政府与民众间的桥梁”,更不会把国民党的政策成为“国策”了,这充分说明了“文协”的成立不是政党领导的结果。

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章中可以看出“文协”并非政治性团体,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组织。“文协”的宗旨是:“本会以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并保障作家权益为宗旨。”说明“文协”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实现某政党的政治权力,而是为了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从“文协”的组织来看,“本会以全体会员大会为最高机关”的宣言说明了“文协”并非受管辖于某个组织或政党,乃是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组织。〔9〕“文协”的成立本质上是抗战现实需要文艺界团结起来抵御共同的民族敌人。“全国文艺界是革命者忠实的伙伴,民族斗争的前哨,在这一次的爱国大战刚发动时,立刻他们就守住了自己的岗位,发挥了斗争的力量。……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已经看到了共同的一点,就是,如果能够坚强的团结起来,从每一个所站立的哨岗上,取得互相呼应;表里一致的结合,必可使大家的意志,精力,毫不浪费地完全打击到敌人的身上,使中国最后胜利的日子,尽可能地缩进。”因此,筹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抗战的阵营上,是急需;在文艺本身的发展上,是必需。”〔10〕因此,“文协”的成立是抗战的现实要求把文艺工作者与革命者等同起来,发挥作家的战斗精神,迎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老舍曾说:“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个组织,正和别的民众抗敌团体一样”。〔11〕进一步说明了“文协”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不归附于任何党派的民间组织,只是构成人员是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文艺工作者而已。

“文协”的文学观念契合了当时共产党提倡的团结抗敌的方针政策,但二者有相似的主张并不表明就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几乎全国所有的民间组织和官方组织其时都主张团结抗战,把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文协”当作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敌组织实在有些牵强,但以上论证并不表明共产党与“文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不表明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抗战精神对“文协”没有任何影响,更不表明“文协”是国民党领导的文艺组织。

(二)

既然“文协”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文艺组织,更不是因“尽力于抗战和与政府合作”而成为国民党领导的“‘御用’机关”〔12〕。那“文协”究竟是谁领导的具有什么特殊性质的协会呢?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文协”的构成主体、社团特征以及文学主张等方面出发来阐发“文协”具有文学社团的性质。

“文协”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最广泛的文艺团体,几乎全中国的作家都加入了这个行列。虽然“文协”成立时到会的人数不多,但在有限的作家群体中包含了多种创作路向和文艺主张,这使它得以迅速地在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分会或通讯组,团结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新华日报》对“文协”的构成主体做了这样的报道:“虽然因为文艺人的星散各地,到会的只有六七十人,但其中包含的成分,实在是有新文学运动以来所从未有过的新阵容。抗日的共同目标,把大家毫无间隔的团结起来。”〔13〕这表明 “文协”融合了各种创作流派,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国内文艺界的知识分子。“文协”组织部在成立一年后的总结中写道:“惟经一年来的艰苦奋斗,组织的规模,已粗具雏形;全国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作家,名记者……已大率由于情感的融洽,时代的感召,责任的督促,踊跃入会,将来进一步努力,自不难在抗战中加强文艺武器的力量,在建国中发扬文艺复兴的光辉。”〔14〕由此可见,“文协”在一年的时间里吸收了全国主要的文艺界中坚力量,并且在成都、昆明、桂林、香港、宜昌、襄樊等地成立了分会,在长沙等地成立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通讯处”。无论从会员的分布还是组织机构的分布来看,均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新文学社团的规模和广泛程度,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组织。

“文协”不仅与政治派别和政党意识无关,而且与文学上的派别亦无联系,它是全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团结心态的集中体现。“文协”成立的当日,在《告全世界的文艺家书》一文中有这样的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今天在汉口成立。这个集团的命名就指明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文艺集团,而是一切文艺家为反抗暴日帝国主义的大团结;集合在这抗日旗帜下的我们,虽然在文艺的流派上说起来是可以区分为多种多类的,但是我们在政治上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信念;中华民族必需求得自由独立,而要求得到自由独立,必需全民族精诚团结!”〔15〕这段话基本上可以让我们建构起对“文协”的认识,即其性质是不带任何政治派别观念的“文艺集团”,其成立的目的是中国的解放和自由,在承认创作流派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所有的作家都具有团结抗敌的相同信念。《新华日报》在名为《全国文艺界空前团结》的社论中认为“文协”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也是抗战进程中最值得欢欣鼓舞的盛举!”“文协”的成立“表示了全中国的文艺作家,已经凝固的团结在一起,将文艺的武器,英勇的放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疆场上发挥着比以往更强大的战斗力量。”〔16〕进一步说明了“文协”是新文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文艺社团。周恩来先生在“文协”成立大会上说:“今天到会后最大的感动,是看见了全国的文艺作家们,在全民族目前,空前的团结起来。这种伟大的团结,不仅仅是在最近,即在中国历史上,在全世界上,如此团结,也是少有的!这是值得向全世界骄傲的。”〔17〕可见,“文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

与以往的新文学社团或组织不同的是,“文协”周围的所有作家都面临共同的时代难题和生存危机,这使他们能够比以前任何一个组织或社团都更具有向心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其构成人员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文协”的包容性。“过去中国文艺界虽有过几次全国性的组织,但是因种种原因不能一致,总不能有良好的成果。现在情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全国上下,已集中目的于抗敌救亡……已无一不为亲密的战友,无一不为民族的力量。我们应该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战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18〕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协”的旨趣并非为了宣传某个党派的意识形态,也并非是某个党派的“传声筒”,它是在民族危亡时刻团结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鼓舞最广泛的人民大众投入到抗战中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也正是如此,“文协”不仅最广泛地团结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而且最广泛地应和了大众的文化需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大众化的普及程度最高的文艺社团和文艺组织。“文协”比新青年社、创造社或文学研究会等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协作精神。之前文学团体之间面对的矛盾主要来自文学观念上的互不认同,现在的文学团体或者说全中国的文艺创作者面对的矛盾来自外敌的入侵和自我生存危机,共同的敌人将持不同文学意见的作家团结在了 “文协”周围,形成了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罕见的作家团结的局面。

秉承新文学二十多年来直面社会动荡的传统显示出“文协”团结、抗战和民族的文学主张。“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是从中国人民大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他一开始便肩起了这个伟大斗争的使命;他还只有很短促的二十年的历史,我们不能对他作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年中,许多卓越的文艺工作者,在苦难的环境,前赴后继,奋发前进,始终没有一时一刻忘却他的时代的民族的责任。一切比较成功的作品,更没有一篇不是民族的心灵的呐喊,他毫不留情的揭发了民族的现实,非常敏感地指出了日紧一日的民族的危机,鼓励无数千万的知识青年投奔于民族斗争的疆场,纵使因此而遭受压迫,也毫不畏怯。”〔19〕《新华日报》的社论不仅肯定了新文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语言环境与民族解放斗争相关联,而且高度赞扬了新文学作家在困难面前不曾屈服的伟大人格。类似的言论也出现在 “文协”的“成立宣言”中:“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才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内忧外患,没得一日稍停,文艺界也就无时不在挣扎奋斗。……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浮动的,脆弱的;其实呢,它却似是一贯的不屈服,不绝望;正因为社会激剧的动荡,所以它才不屈不挠的挺身疾走,文艺家因生活窘迫,因处境困难,有的衰病,有的夭亡,可是前赴后继,始终不肯放弃了良心,不肯因身家的安全而退缩。”〔20〕正是有了这样的新文学传统和作家精神,中华民族在遭受日本侵略的时候,全国的作家“必需把力量集聚到一处,筑起最坚固的联合阵营,放起一把正义之火,烧净了现存的卑污与狂暴。”〔21〕因此,“文协”的成立表明抗战文学是对新文学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承传,“文协”会员的创作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大众情感的抒发。

注重文学与大众的结合使“文协”在文学体式上主张大众化和通俗性。楼适夷起草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不仅表明了“文协”的成立是为了团结文艺界人士共同抗敌,而且表明了“文协”是会员的创作要以发动大众抗战为目的。“半年来抗战的经验,给我们宝贵的教训,一个弱国抵抗强国的侵略,要彻底打击武器兵力优势的敌人,唯有广大的激励人民的敌忾,发动大众的潜力。文艺者是人类心灵的技师,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数年来为了呼吁抵抗,中国文艺界无疑地尽了最大的责任。但自抗战展开以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更千倍地努力。”〔22〕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很多作家因为共同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而结社成为文学组织,比如“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张扬浪漫精神的创造社等均是如此。在认识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于抗战胜利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基础上,“文协”同人们进而“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他们必需将文艺宣传的抗战精神和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进而选择了大众化和通俗性的文艺创作方向。从“文协”会刊《抗战文艺》发表的作品来看,“文协”的各种文艺样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共雪国仇恨,维护正义下,有我们的理论。在善意的纠正,与友谊的切磋中,有我们的批评。在民族复兴,公理战胜的信念里,有我们的创作。……我们的工作由商讨而更切实的到民间与战地去,给民众以激发,给战士以激励。”〔23〕因此,抗战文艺中曾出现了利用旧形式、利用民间文艺形式和大众话语的创作潮流,也出现了“民族形式问题”等的理论探讨,这其实都是抗战文艺为了满足大众接受能力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文协”在文体形式上的通俗性和大众化审美取向。

总之,“文协”的成立源于作家抗战的民族情结,虽然蒙上了较为浓厚的政治历史色彩,但其构成主体、社团特征和文学主张却表明了它的文学社团特质。因此,我们不应该再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对“文协”加以误读,而应该从文学的维度去把握“文协”这个新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的群体特征,彰显出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

〔1〕文天行等.编选说明 〔A〕.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 〔C〕.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1.

〔2〕文天行.“文协”概述 〔A〕.国统区抗战文艺研究论文集 〔C〕.重庆出版社,1984:29.

〔3〕阳翰笙.“文协”诞生之前 〔J〕.抗战文艺 (“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03-27.

〔4〕阳翰笙.“文协”诞生之前 〔J〕.抗战文艺 (“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03-27.

〔5〕老舍.入会誓词 〔J〕.文艺月刊 (第九期),1938-04-01..

〔6〕老舍.灵的文学与佛教 〔J〕.海潮音,1941,22(2).

〔7〕记者特写.庄严热烈的文艺阵——记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大会 〔N〕.新华日报,1938-02-25.

〔8〕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10〕草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经过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11〕老舍.一年来文协会务的检讨 〔J〕.抗战文艺 (4卷 2期),1939-04-25.

〔12〕老舍.五年来的文协 〔J〕.抗战文艺 (“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03-27.

〔13〕记者特写.庄严热烈的文艺阵——记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大会 〔N〕.新华日报,1938-02-25.

〔14〕组织部.组织概况 〔J〕.抗战文艺 (4卷 1期),1939-04-10.

〔15〕告全世界的文艺家书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16〕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 〔N〕.新华日报,1938-03-28.

〔17〕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 〔N〕.新华日报,1938-03-28.

〔18〕楼适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J〕.文艺月刊 (第 9期),938-04-01.

〔19〕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 〔N〕.新华日报,1938-03-27.

〔20〕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2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22〕楼适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2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J〕.文艺月刊 (第 9期),1938-04-01.

I2-26

A

1004—0633(2011)04—14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抗战大后方的文学翻译研究”(S WU0909521)。

2011—03—10

熊辉,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重庆 400715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上)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中)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西藏文艺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工作要点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体育知识的传播(1924—1949)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