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
—— 以张闻天为例

2011-03-19 02:52柏欢欢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张闻天复杂性知识分子

柏欢欢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论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
—— 以张闻天为例

柏欢欢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九十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无论是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对现代的社会走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张闻天为例,从思想层面上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理清他们的思想渊源和特点,并对其思想进行整体评析。

张闻天;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

一、“五四时代”与“知识分子”

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从未终止,而对“五四运动”、“五四时代”起讫日期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周策纵认为,“五四时代”是以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五四事件”为中心,前后各延续两年,约从1917年初到1921年底。而这段时期又以1919年“五四事件”本身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一些新起的知识分子集中精力,以他们的思想来感召学生和青年。在第二个阶段里,学生们便成为主力,发动对中国某些传统和守旧主义的全面攻击”[1]。周策纵还指出,不能在严格意义上把“五四时代”定格在这几年,因为1917年前和1921年后的某些事件和“五四运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所指涉的“五四时代”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五四时代,约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后改成《新青年》)开始,到1925年的五卅惨案,也就是张闻天加入中国共产党结束。

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士大夫阶级为中心的传统的四民社会逐步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空间以及新的出路,他们所学不再仅仅是为了在朝为官,而是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五四时代,这些知识分子正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即刚经历科举制度的废除,又要面对西方思想的来袭,所以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是很复杂的。青年张闻天是五四文艺青年,而后走向革命道路,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典型代表,而他思想的最终转变也正印证了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二、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从主观以及客观上说,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其个人经历和时代环境的共同产物。

就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来看,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骚扰从未停止。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国内依然动荡不安。因此,五四时代的中国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的知识分子,其思想自然而然会受其影响。

就思想本身而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五四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怀疑与攻击。几千年来,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供给人们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当这些精神支撑骤然变成怀疑和攻击的对象时,知识分子们便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总体而言,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处于内忧外患的政治社会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在儒家文化解体的情况下又要开始寻找新的人生取向。用张灏的话说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双重危机”,即“政治社会危机”和“文化取向危机”,“政治社会危机使得中国人亟需从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沉沦中解救出来”,而“文化取向危机也使人亟需从思想与情感的迷茫、混乱与失落中化解出来”[2,p307]。

出生于1900年的张闻天,从1917年接触《新青年》“自我”觉醒开始,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个人志趣和思想不断变化,最终从一个五四文艺青年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五四双重危机的反应。与其他五四知识分子一样,张闻天同样面临着政治社会危机和文化取向危机,而他思想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寻找解决双重危机的办法。所以,张闻天早期的很多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救国之道的探索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比如,在1919年写的《“五七”后的经过及将来》一文中,针对如何“达到吾们的目的”,张闻天提出了“釜底抽薪法”,即“把增加火势的材料:武力政治、强横的中央集权、卖国贼、安福系、腐败的政党,一切废除,然后建设这健全的民主共和国”[3,p2],足见青年张闻天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

综上所述,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对五四双重危机的反应,由于双重危机的存在,像张闻天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才会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他们的思想没有统一稳定的内容,但其本质都是对政治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关注。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思想难于把握,但其思想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因其多变而具有复杂性,因其无所适从而具有紧迫性,因其时代环境而具有多变性,具体说来,张闻天那一代人的思想是集多变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于一体的统一体。

(一)多变性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急切想要找到一种救国方案,改变中国当时的动荡不安状态,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随着儒家基本价值取向和宇宙观的解体,一向支撑他们生活的信念和精神不复存在。因此,从外在的方面而言,五四时代知识分子要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政治秩序,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态;从内在的方面而言,这些知识分子要寻求新的人生意义,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既然是“探索”和“寻求”,就避免不了“探索”中的失败和“寻求”中的迷茫,失败后他们又会寻找新的救国之路和精神取向,如若再失败,他们又会对所要追求的东西重新定位……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走上他们所认为的正确之路为止。所以,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而后直线上升的趋势。当然,在“循环往复”中,每一次对前面探索的否定,都使他们对“真理”更接近一步。这种“循环往复”本身又是一种直线上升趋势。

张闻天原本是五四文艺青年,为了改造社会,志趣也是一变再变。1919年12月,在《致张东荪》一文中,他写道:“吾现在看的都是哲学方面的书。因为要读社会主义,不能不看哲学心理学等。”[3]可见当时的张闻天志趣在哲学。1921年初,张闻天受托尔斯泰的“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无抵抗主义的影响,开始信奉无抵抗主义,最终经过好友的批评指正,最终弃之。1921年8月在任中华书局编辑时,“张闻天个人研究志趣从哲学趋向文学,并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两文学团体成员均有交往”[4]。张闻天思想的多变性只是整个五四时代众多知识分子思想多变的典型代表,由于他们面临同样的双重危机,他们的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让处于不稳定状态。当然,变化的只是思想的“形式”,而思想的“实质”——对救国之路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不会变的。

(二)复杂性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变性决定其思想的复杂性。著名学者张灏曾经指出:“五四思想的氛围是受到各方的气压的冲击。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伴着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怀疑精神与宗教精神、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都在那里回旋激荡,造成当时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思想气氛。”[2,p276-277]可见,五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种思想交错辉映,而生活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自然而然逃不过复杂思想的羁绊。五四时期本就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上内忧外患,文化上传统与现代交接。五四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儒家价值观的解体,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传入,这些思想繁多而复杂,在对这些思想的接受、批判过程中,五四知识分子寻求着救国之道以及精神的寄托。

青年张闻天的思想也是极其复杂的,五四时期他爱好过哲学、心理学、文学等,信奉过空想社会主义、无抵抗主义等,虽然最终转向了科学社会主义,不过转变的过程还是曲折反复的。张闻天五四时代思想的复杂性,是整个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复杂性的典型代表。

(三)紧迫性

五四时代,国家内忧外患,精神无以寄托。对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言,外部的世界动荡不安,而内心的世界极度空虚,因此,人们急切想要改变这种从内到外都无以安身立命的状态。也正因为这种心理上的迫切性,他们才会对西方传入的思想不加比较地接受,直到发现此种思想或者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才会转向新的思想或主义。对于像张闻天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由于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本身给予自己的那种神圣责任感,他们对于改变现状的要求和期望会更加地强烈。张灏曾经在分析五四知识分子的极端反传统的原因时对这种迫切心理进行过分析,他指出:“五四知识分子有着一种很急切的期待心理,使他们对当时错综复杂的问题,渴求一个简单明了、‘一网打尽’的答案。”[2,p235]现实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无法忍受现状,极度迫切找到一个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改变社会。

在青年张闻天身上,这种急迫性也是很明显的。张闻天开始是在吴淞水产学校,两年后没有毕业转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又两年后脱离河海学校,投入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在留法预备班学了两个月后又离开,专心学习哲学,再之后又改学文学……这样一种志趣的反复转变,正反映了当时他浮躁、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不能安心从事一种工作或者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更加有效的方法或者途径能够更好更快地改变社会,就会立刻放弃现在所从事的,转而投入另一种活动。而这样的一种迫切心理,难逃“有病乱投医”之嫌。在五四知识分子眼里,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是一个急需改变现状的社会,在这样的一种意识里,他们不会对各种复杂的外来思想加以认真比较,之后选择一种更适合“医治”社会的思想,而只会不加比较地接受,不合适再弃之。正是这种迫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总之,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变性、复杂性和迫切性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因其迫切而更加多变,因其多变而更加复杂,因其复杂生逢乱世而又更加迫切改变现状。这些思想影响的不仅仅是五四一代人,对于五四以后的历史甚至于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四、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思想评析

(一)改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相结合

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形式上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各种主义、思潮一并涌来,知识分子有一种“挑花眼”的感觉,选了这个,又挑那个。可无论他们怎么选,其目的都是为改造危机中的现实社会和寻求一种精神支撑,是一种改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结合,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那种忧国忧民的神圣责任感。在那个时代,以张闻天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衣食无忧、内心安宁,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甚至关注世界。五四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责任感的体现。另外,这种普遍的忧国忧民意识也是五四知识分子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主要区别之一。现代知识分子,无论是教书于课堂的教师,还是游离于报社、杂志社的自由职业者,或许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许关注社会功德、公共秩序,但对整个社会和外部世界的改造已脱离他们的视野之外。

(二)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实践基础

五四知识分子思想固然多变而杂乱,但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给他们一种切实可行的改造社会的方案,另一方面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精神寄托。这样,无论是外部世界的改造,还是内心世界空虚的填补,马克思主义为他们找到了解决之道。而之前对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探索,都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每一次对外来主义的接受和抛弃,都使他们向真理前进了一步。没有之前的那些探索,他们永远不知道哪些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而哪些主义又更适合于中国。因此,虽然那些被抛弃的主义和思潮未能最终影响中国,但它们曾出现于中国的大地上,曾被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所迷恋,曾做了通往真理道路的“牺牲品”,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

综上所述,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改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相结合的模式,而对各种思潮和主义的尝试,体现着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为找到最适合中国的改造社会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1]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7.

[2] 张灏.张灏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闻天早期文集(1919.7-1925.6)[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4] 张培森.张闻天年谱(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23.

(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The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Thought 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Taking ZHANG Wen-tian as an Example

BAI Huan-h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The May 4th movement ninety years ago ha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r the modern society’s 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ideological level to study their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features by taking ZHANG Wen-tian as an example.

ZHANG Wen-tian; the May 4th period; the intellectuals; ideology

K261

A

1009-9115(2011)06-0081-03

2011-07-21

柏欢欢(1985-),女,河南漯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张闻天复杂性知识分子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