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王文超
学习判断是教育心理学领域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当前已经学习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提高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绩效以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都能起到实际作用,为元认知的研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在学生对新的项目进行记忆学习,并在学习之后进行记忆测验的过程中,反复练习可以提升其测验成绩。同时,练习的效果也会对学习判断的准确性产生很大影响。心理学家Koriat 发现,在实验研究学习判断准确性的时候,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循环的几轮过程中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判断会在第一轮中表现出较高的精确程度,甚至会出现轻微的过度自信。然而,从第二轮之后,他们的学习判断就会出现过分低估测验成绩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如,在对同一组古诗文进行默写的两次测验中,学生第二次的实际默写成绩与第一次相比,平均增加了23%,而学习判断值只增加了6%。这说明,练习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水平。
近年来,该效应被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他们也针对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及现有理论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针对不同性别被试产生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去考察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产生条件。张振新等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做出学习判断时,男生更倾向于冒险,而女生相对就保守得多”。在曾旭丽的研究结果中,在采用二分量表进行学习判断的时候,“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男生在第一轮学习中判断值略高于测验成绩,但到第二轮高自信得到了校正,并没有出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现象所谓的第二轮学习的显著的低自信。而女生在第一轮学习中判断值微微低于测验成绩,但在第二轮学习中出现了显著的低自信现象”。
自信的性别差异研究告诉我们,女生一般比男生更不自信,做出决定更加慎重。在针对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与个体性别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也是采用不同性别之间的自信水平差异来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因此可以假设,不同学生自信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在学生身上产生的程度。自信水平比性别更能够体现出与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相关关系。
(2)前次学习判断准确性的认知对与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产生程度的影响。
Finn 和Metcalfe 通过实验认为,被试的前次测验的成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被试后面的学习判断分数,而前次测验未回忆出的项目会导致被试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当个体在第二轮次进行项目学习的时候,会注意到第一轮中未回忆起的项目。如果这时回忆起了该词,那么,真实成绩会有所提高,进而使其学习判断准确性有所下降,产生了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国内外的各种针对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研究基本已经能够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并且也提出了相关条件以确定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存在的普遍性。目前,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对这种效应的产生机制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以进行解释,对这种效应的应用领域以及被试自身特点的研究仍略显不足,因此,笔者将从教学辅导及学生学习的应用角度对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产生的作用进行论述。
在一些关于教育方式的跨文化研究中,学者将教育策略分为两种类型进行比较:“一种是直接指导的方式。此方式强调教师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另一种是建构式学习。这种方式不鼓励记忆和背诵,而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原则和规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对教学活动效果的检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考试为主,教学内容和方法也相应地围绕着“如何高效地提高考试成绩”这个主题。相比于对思想和方法的构建,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在传统教育方法下,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表现会相对更加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此种效应的注意,并寻找出适当的处理方法。
重复练习在直接指导的教育策略下确实能够起到提升练习正确率的作用,然而从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多次记忆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绩效的判断会随着重复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下降。重复练习后的记忆测验成绩与学习判断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后者的提高等级小于前者。这种效应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联系:学生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对将要到来的默写或其他形式的记忆测验进行学习判断的时候,会倾向于过分自信,高估自己的测验成绩。而在第一次测验结束后,其自信水平会有一个显著下降。在第二次学习相类似的内容时,虽然记忆成绩与自身学习判断成绩都会相应有所提高,但学习判断分数会向低于真实的记忆测验成绩方向发展。这种长期的自信水平的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下降,不利于后续学习及重复练习的效果,会影响到其真实的测验成绩。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会受到前次测验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判断和真实的测验成绩。学生会感受到外界压力,并且会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使得其情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学生在某次测验之后对其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了高估,随之而带来的是他的情绪对自身学习水平认识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到他今后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会影响到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信水平。这种情绪的微妙变化,并不易在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它很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进行第二次学习判断的调节时产生更加明显的等级改动,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在后续学习测验过程中的表现。
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重复练习是不可避免的教学手段,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应当起到提起教师对学生自信水平及情绪情感变化的关注作用。毕竟,依靠重复练习来提升学习成绩的手段主要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学校环境及教师的教学策略会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很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记忆情况有正确的认知,提醒他们正确看待学习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准确性差异,同时可以进行各种方法的积极干预,在学生进行学习判断的时候加以适当引导或干扰,以尽量避免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产生,降低练习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产生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测验项目难度较大时,学生进行学习判断的准确度会有所提高,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会相应降低。然而,教师不能因此而单纯依靠学习测验的难易程度来避免该效应,还应从其根本原因及学生特点入手。
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的存在与学生性别、学生的个体自信程度存在很大的关系。较之于偏向做出冒险选择的男生、自信水平高的学生,对待自身评估较为保守的女生和低自信水平者更容易在第二次评价中出现显著低于真实成绩的现象,即产生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更加明显。这会通过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而间接影响到他们真实的学习效果,并且会对他们对自身的看法起到长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在性格、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和有针对性的鼓励、批评,防止由于对第一次学习效果的过分高估而带来自信水平的受挫,进而丧失了对学习和相应学科的兴趣。
教师无法通过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变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来预防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在学生进行第一次学习判断结束,并得知真实的学习效果后,让学生对其自身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认识,即从认知水平上调整他们的学习判断水平,以期结果更客观、更加接近于真实结果。让学习判断的结果趋于准确的实际意义,应该是能够树立起学生对自身真实水平的正确认识,从而不断探索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成绩。
教师在应用练习伴随低估效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这种效应对学生自身在学习方法的自我调节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重复学习的时候,会不断对自身记忆情况作出学习判断,这种判断与真实成绩的差异会带来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的变化,从而促使其产生计划、组织进一步学习的行为。显然,学习仅考虑元认知这一执行性控制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动机、情感等动力系统。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及行为上能够主动参与到自身的学习活动当中时,他就正在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学习判断作为元记忆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准确性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当第一轮次的学习判断出现高估时,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也改变自我效能感,促使其调整学习或者记忆的方法,组织学习材料,以期取得更高的成绩,这种动机是自我调节学习所依赖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随后的重复学习判断过程中,随着准确度的变化,学生也会不断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自我预期与真实成绩之间的差别,最终不断向准确的学习判断水平发展。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练习伴随低估效应能够起到激发调整学习方式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不考虑自我效能感时,练习伴随低估效应本身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有益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清楚认识到,元记忆监测与真实成绩在首次判断时会出现高估的现象,并且不对其进行内归因,那么,就可以将该效应视为激发学习调节的途径。
无论教学内容难度如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尽量避免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在防止学生由于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变化对自我效能感带来影响,降低自信水平的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其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注重客观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以减少对其自信水平、自我效能感的负面影响。而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又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加以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