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述评

2011-03-19 02:17张大英
图书馆 2011年5期
关键词:巴特勒导论图书馆学

张大英

(华蓥市图书馆 四川广安 638650)

1 巴特勒简介

巴特勒(Lee Pierce Butler 1884.12 -1953.3),1906 年从迪金森学院(Dickinson College)获哲学学士学位。1906年秋季在弗吉利亚Locust Dale学院教科学和数学。后从联合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转到哈特佛德(Hartford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学院学习早期中世纪教堂史,1910年获神学士学位,191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6年进入纽贝里图书馆(Newberry Library)工作,1919年被提升为约翰·温印刷史基金会(John M.Wing Foundation on the History of Printing)的主管。巴特勒精通七种语言,他在基金会任职期间,为基金会选购了多个国家和语种的古书(1501年以前出版的书),借助于此,巴特勒在研究文明的性质和文化的传播时拥有了广阔的视野。

1928年巴特勒进入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GLS)工作,1931年升为教授,讲授书目历史。他的学术和工作生涯使他逐渐找到了图书馆学新的科学方法,例如新的社会科学技术的使用。他的这种思想具体体现在《图书馆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一书中。

2 《图书馆学导论》基本内容

193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是一部凝聚着巴特勒“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上的全新的图书馆学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图书馆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尽管褒贬不一,但它在图书馆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自出版以后,销量已逾2万册,这在图书馆学著作中是少有的。

在导言之后,《导论》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界定了“科学”一词在本书中的含义,第二、三、四章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三个角度,对图书馆实践领域越来越显著的现象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图书馆学的实践价值进行了探讨。

在导言中,巴特勒指出“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转移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机构。”(引文见《导论》,下同)因此,在社会科学系统中,图书馆学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图书馆员对自身的职业理论不感兴趣,直接技术过程的简单合理化似乎就已经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图书馆员注重情感价值,把他们的工作视为一种世俗的神智,负责向个人灵魂传播文化。而科学无法洞察情感的自我意识,因此图书馆员不愿把图书馆工作视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害怕科学无情的客观性会以牺牲精神性为代价。巴特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科学知识的有机体来解释图书馆的复杂活动,使未来的图书馆员拥有可供使用的精确信息。巴特勒提出:“这本小册子的目标读者并不是研究者本身,而是那些忙碌的从业者们,希望通过此书使他们认同正在进行的必要的图书馆学研究。”

第一章“科学的性质”讨论了科学的定义和科学方法。对于巴特勒来说,科学是现代的,而现代性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科学思维包括三个过程:从客观观察得到精确定量数据的积累;运用理性解释的方法;把知识作为统一的有机体,在整合中进行评价。巴特勒指出其他领域在采用自然科学的现代思维时,不能直接移植,而要使科学方法修正以适应本领域的问题的研究。接下来巴特勒介绍了数理和概率理论,指出“借助统计观察能够使社会整体预测大型群体的意愿,并为之提供相应的行动机会,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机构。”在定义了科学之后,巴特勒总结了作为科学的图书馆学应该具备的特征:“知识集合中的所有内容必须来源于客观现象,必须经过科学观察的严格审查,确定学科要素及其功能。使用各种可能的工具进行分离活动与定量测量。对于无法感知的内容设法通过可感知的间接现象来进行研究。只要可能,就可以从直接因果链的角度进行解释。对于无法实施原因控制的复杂情况,可借助数学样本的统计分析建立定量关系。”并且,“图书馆学将会跟其他科学领域开展持续的相互交流,借鉴其它科学的研究结果,并将图书馆学的发现反馈给其他学科。”

第二章为“社会学问题”,这一章主要论及“知识的社会积累”与其在社会中的利用。在这一章里,巴特勒首先对知识的主要载体——图书的社会性质进行了阐释;其次,他对“知识的社会积累”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把知识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教育的范围要扩大,不能局限在学校中,在这一点上,图书馆应该承担其重要责任;从个人角度来说,需要个人取用公共知识储备,在这一点上,社会通过阅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阅读和教育中都存在四个层次:技术问题、方法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巴特勒对这四个层次都做了阐释,并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巴特勒提出,在图书馆中,“根据服务人群的类型选择文献是衡量其社会效用的唯一标准”,为了与他对于科学方法的论述相一致,他主张“对群体特征和行为进行持续的社会学研究”,以此为有效的图书馆规划提供支持。

第三章讨论“心理学问题”。由于社会本身没有真正的智力,它是其许多个人成员的智力活动的积累,因此“要理解阅读在社会群体中的存在首先需要研究个人通过阅读来学习的过程”,而这“是一个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对阅读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心理学问题。在这一章里,巴特勒主要研究了影响阅读行为发生的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理智上更偏好阅读,但这并不能确保阅读行为的产生,只有在有强烈动机存在时人们才会去阅读,动机是兴趣和意志的结合,其决定因素包括个人习惯和社会环境。除此之外,阅读动机还有不同的类型,巴特勒将其划分为:对信息的需求、为审美欣赏而阅读、为放松而阅读、为打发时间而阅读等等。以对信息的需求为例,在有了需求之后,还需要对所需求的特定信息有所了解,并确信此信息能在适当的书中被获取。对某个主题阅读兴趣的来源可能是学校教育的剩余效应、职业活动、各种组织等等,以及受现今各种出版物中的主题影响。图书馆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有什么作为呢?与出版物的影响一样,图书馆可以通过精选书籍来加强或引起读者的兴趣。关于心理学问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阅读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效果。但是巴特勒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论述,认为“仅仅基于大致观察而去分析其复杂性的任何尝试都必然是没有效果的。”

在第四章“历史学问题”中,巴特勒对图书馆学涉及的历史问题做了阐述。巴特勒说:“只有通过对图书馆学历史起源的认识才能全面理解这一学科”。在图书馆学的历史学问题方面,“书籍形式的演变及其不同的制作方式”、图书馆的发展历史都是图书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巴特勒认为在图书馆历史中对所有重大事件起决定作用的特殊力量固然重要,但不是图书馆学存在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学的基本要素在于社会知识积累及其对世代人连续不断的传播”,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知识及其传播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历史包括文学史和科学史,图书馆员的历史观决定他们如何理解书籍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影响他们选择、组织、记录、推荐书籍的方式以及他们的任务;图书馆员还要对教育史有一定了解,因为学校课程的方法和内容可能反映在图书馆的实践中;第四个历史层面是学术的文献史,这个层面是最重要的,因为各个地区社会的学术发展状况将决定着此地图书馆的特征,任何特定社会群体的学术水平将决定着该图书馆能够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个人的学术状况会决定其可能达到的阅读范围和质量。图书馆员“必须以历史学家的公正去观察当代学术的每一次主要运动”,“其主要兴趣在于由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下的文学和知识所构成的现时应用”。图书馆员作为文学史和学术文献史的学习者,运用了“书目”这一技术手段,然而他们只关注“过程”而忽略了“功能”,这种注重实用主义的兴趣阻碍了相应理论的发展,为了使这一问题更科学化,更有效地提供服务,图书馆员要对书目有“清楚的历史意识”。

在最后“实际的思考”这一章里,巴特勒解释了图书馆学的实用性价值问题,他认为“专业哲学能够给予图书馆事业行动上的指导”。首先,图书馆为个人读者提供服务的重要环节是帮助他找到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方法,而这需要对读者的个人动机和心理能力的理解力,心理学知识在此处派上了用场,而且图书馆员必须努力了解书籍,因此要掌握文学史、科学史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当代学术体系,这些知识都是图书馆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图书馆学的发展可以为专业实践做很多贡献。因为研究者只有确定将要探索什么才可能着手研究,当进行科学观察之前,必须先进行理性的思考;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三种好处是将与其他专业活动区分开来,有效地选择在智力上真正胜任图书馆专业指导的人。巴特勒对专业型、技术型和事务型图书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做了界定。图书馆学的最后一个好处是为图书馆事业创造一种职业联合体的意识,图书馆缺乏与其他图书馆、教育机构的合作,缺乏整体意识,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成为有组织的系统。

3 《导论》的思想与贡献

在《图书馆学导论》中,巴特勒试图探索“科学”的“图书馆学”应该具有的性质和学科构成要素,阐述了现在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构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在行文中,巴特勒始终强调不要用“过程”代替“功能”,即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不仅仅是要知道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导论》突破了过去图书馆学界将图书馆学局限于实际活动的微观研究视野,将社会科学的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主张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重视学科间的交流,把图书馆学从实用的、技术的、过程的阶段提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运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来进行图书馆学研究。他明确提出图书馆是现代文明的必需品,是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单元,图书馆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巴特勒以对现代科学性质的探讨作为认识图书馆学的基础和依据,试图构建科学的图书馆学体系。巴特勒揭示了图书馆是将社会记忆转移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机构这一本质功能,抓住了图书馆工作的根本任务,以知识及其社会传递为核心展开论述,把知识、书籍、阅读等客观现象纳入科学研究范围,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这三个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应用于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巴特勒推崇以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学进行研究,这既包括定性的方法也包括定量的方法。巴特勒对图书馆的本质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借助于其他学科有效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图书馆学的研究,突破了以往注重图书馆实际工作过程的局限,赋予了图书馆学以学术研究价值以及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在对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体系的阐述中,巴特勒更多地勾勒出图书馆学的学科构成要素,指出研究这些要素所涉及的问题的必要性或提出研究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例如在提出阅读对社会的影响时,巴特勒只是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其中许多都可以成为阅读研究理论的基础问题和纲领。对此感兴趣的图书馆员或研究人员可以以此为方向,细致深入地加以研究,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在行文中巴特勒论述的笔调似乎有些散漫,这易造成对《导论》的误解,认为其理论不成系统,但巴特勒的“纲要”搭建起的图书馆学理论框架虽然简略,但并不缺乏系统性,其中包含的很多重要要素和论题,直到现在依然有其研究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庸俗化的,理论自身不是直接的行动规则或规章制度,巴特勒所构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价值所在是它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开创了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的新视野。

巴特勒将此书的目标读者设为忙碌的从业者们,希望通过此书使他们认同正在进行的必要的图书馆学研究。巴特勒的《导论》是理论性的,但他并没有忽视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结合。在论述图书馆学的社会学问题时,巴特勒指出图书馆在公众获取社会积累的知识时应发挥重要作用,其地位仅次于学校;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图书馆工作规划,需要对群体特征和行为进行持续的社会学研究。在深入分析了阅读的不同心理驱动力和兴趣来源以后,巴特勒指出图书馆员精心挑选书籍也是加强和引发读者兴趣的一种方式。在第四章中,巴特勒更是直接阐明了图书馆员应该掌握文学史、科学史、学术文献史、书目史等知识及其原因,认为图书馆员的任务是为他服务的社会收集对社会福祉最重要的文字记录,并尽力开发这些记录以使之得到最大利用。最后用了整整一章来论述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必要性和指导作用。巴特勒力图使此书的读者明白,图书馆学需要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对图书馆实际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这本小册子中,巴特勒并没有明确阐明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工作有哪些原则或原理,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知灼见至今依然正确。例如:“根据服务人群的类型选择文献是衡量其社会效用的唯一标准”,“一本书在图书馆中的价值由它真正受欢迎的程度、质量和对使用者的智力生活的影响力决定”。他认为,图书馆学要跟其他科学领域开展持续的相互交流,借鉴其它科学的研究结果,并将图书馆学的发现反馈给其他学科。他强调科学的整体性和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意识,提出图书馆应与其他图书馆、教育机构的合作,构成有组织的系统。

4 《导论》的缺陷

巴特勒虽然承认图书馆事业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把涉及主观情感的人文因素纳入到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内,他认为“科学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科学只研究现象,事物的终极本质及其之间关系的最终真实,并不适合科学观察”,认为“科学不关注特性,也不会探索主观情感价值”,“科学本身都只关注知识,所以图书馆学应仅包含图书馆事业基本现象的理性方面,并不试图描述图书馆的人文细节”。在涉及到阅读的审美需求、阅读对个人精神生活的效果等问题时,巴特勒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认为这并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图书馆学应该是精确的方法和实证的知识,这就把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中包含的主观性、精神性、情感性因素分离开了。巴特勒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改变了对于GLS科学方法的观点,发现它太过定量和科学化了,并且开始主张更人性或更关注精神上的方法。巴特勒认为:“实际上图书馆学已经被伪科学取代了。思想被事实,甚至更糟糕地,被纯粹的数据所取代。这个领域已经变成反智力的了,迷失在实用主义的简单中。”

5 小结

19世纪30年代,巴特勒首次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对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和其中涉及的方面作了深刻的考察,提出的许多思想依然得到有益的延续,许多问题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解答。产生了一批关于用户研究的典型文献,现今统计和数学也已经广泛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用以分析图书馆核心业务,由于教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实验,巴特勒关于阅读方面的很多研究方向也有了答案;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对其他学科成果的吸收进一步扩大,从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等各领域中输入观念和方法。我们期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1.Garraty,John A.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V.4.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98 -99.

2.Wikipedia.Lee Pierce Butler.(2008-08-14)〔2009-06-05〕.http://en.wikipedia.org/wiki/Lee_Pierce_Butler#endnote_butler

3.Blaise Cronin.Pierce Butler's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a tract for our times.Journal of Lib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4,36(4):183-188

4.Pierce Butler.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5.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彭俊玲.对巴特勒、谢拉图书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1991(1):59-65

7.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中).图书馆,1998(1):7-10

8.霍国庆等.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一).图书情报工作,1998(4):3-9

9.范凡.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7(2):18-22

猜你喜欢
巴特勒导论图书馆学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律法之前”与“刑具之后”:巴特勒律法述行思想的文学阐释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