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艳
(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 河北石家庄 050031)
焦俊梅在其《图书馆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下简称“焦文”)中说:“产业化论学者(笔者注:从‘焦文’得知,焦俊梅就是‘产业化论’学者)”“将图书馆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向信息产业迈进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理顺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图书馆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现与其商榷,诚望斧正。
图书馆的效益是图书馆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就是图书馆功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反馈。其特点如下:(1)非利润性。图书馆活动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润,而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2)外向型。因图书馆服务效果体现在读者的受益程度上,而不是体现在图书馆自身,所以图书馆的效益属于外向型。(3)潜在性。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一般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其作用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知识积累的方式,借助读者人脑功能存储起来,并在读者身上不定期地、随机而又长期地表现出来。(4)相关性。影响图书馆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图书馆服务水平,馆藏文献信息数量、结构和质量,读者的文化水平、科技能力,等等,这些都共同影响图书馆效益,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不相适应或减少都会降低图书馆效益。(5)模糊性。由于图书馆效益具有上述特性,所以对图书馆效益很难进行严格的定量计算,因此图书馆效益的任何一个指标,都是一定时间内图书馆实际效益的近似值或模糊值。
按效益涉及的领域,图书馆能产生两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是指图书馆的投入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1)对国家体现为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及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信息化指数的增长及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快、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等。(2)对企事业单位表现为消除决策行为的不确定性、提高管理水平、开发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信息化水平等。(3)对个人表现为知识的增加及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作(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等。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图书馆事业或图书馆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被利用后由用户创造的经济效益,实为图书馆的间接效益。它具体表现为:用户获得信息后用于专利发明、成本节省、产量增加、开发新产品及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等。因此,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就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效用,它取决于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及其用户利用能力及素质水平。但图书馆与商业企业的产业活动过程有本质区别:商业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的特征是直接投入与直接产出,二者是统一的,即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都是直接的,显性的,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而图书馆服务性生产活动的特征是直接的投入和间接的产出,二者是相背离的,即经济投入(生产成本)是直接的、显性的,而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却是间接的、隐性的、无形的。图书馆事业的生产投入更多的是为了取得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主要是从它的服务对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间接地表现出来,是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
“焦文”认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可“使图书馆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但笔者认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图书馆服务必须全部商品化。然而,图书馆是靠传播知识造福全人类的,图书馆所传播的“知识”不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只有管理权和使用权,不能将知识作为商品进行经营,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图书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然而,纵观世界各国,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凡是公益性事业,都不以盈利为目的,都把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不是生产单位,是非盈利性机构,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基本免费,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自然就不能“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然而以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的图书馆参与市场竞争是不公平的。因为图书馆在竞争中不必承担任何风险,而其他与其竞争的机构是要承担风险的。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必须以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然而这与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图书馆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是相悖的。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就无法实现图书馆的四大功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然而图书馆是通过这四大功能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己任的。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不能“理顺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因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图书馆就必须实行全部有偿服务,公民借阅图书就要交费,这是对公民的二次收费,显然不合理,这也与“焦文”所说的“其余利润留给受益者(广大读者接受‘无偿服务’)”相矛盾。此其一。其二,“部分利润留给‘代理’经营者(图书馆从业者)”也不合理,因为图书馆从业者已从国家领取了工资,不能再分什么“利润”。其三,国家投资图书馆是为了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而并非获取直接的利润。有此三者,不但不能理顺上述三方的经济关系,反而搅乱了他们的关系。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图书馆就必须办成经济实体,实行全部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独立发展。然而无偿服务是图书馆的最主要的社会服务形式。这显然与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相违背。此其一。其二,尽管图书馆生产的信息产品可以直接取得一些经济收益,但这些经济效益是很有限的,远远不能支持图书馆的庞大支出。“焦文”所说的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尽管每年的创收相当可观,但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需求。据调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把图书馆办成经济实体和提倡把图书馆作为经济实体的,还没哪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是靠信息产品“养活”、“自负盈亏”而“独立发展”的。其三,如果图书馆欲独立发展,国家就会“断奶”。如果“断奶”,政府不支持,图书馆仅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无法生存的,最终必然导致图书馆消亡。
总之,图书馆产业化的提出者大都是从解决图书馆经费困难出发的。但多年来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已证明,解决图书馆经费困难不能靠产业化,不能“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图书馆必须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因为,图书馆是公共产品,是公益性事业。图书馆与企业不同,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它迫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由读者来实现的。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也是由读者间接实现的,图书馆的一般服务不能带来直接的的经济效益。图书馆社会服务活动本身作为整个社会联合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也创造价值,但一般又无法从具体的一般服务活动中谋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它不能靠直接的经济利益生存与发展,有限的有偿服务的收益也养活不了图书馆,必须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其发展。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图书馆的投入与产出,政府对图书馆的无偿投入,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经济发展了,公民收入增加了,政府用于支持图书馆的来自公民税收的经费也增加了,图书馆的经费困难自然就会解决。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
应当指出,我国图书馆目前出现的经费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因素是决策者对图书馆事业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拨款不足,其投入缺乏法律保障。决策者往往关注投入,而对图书馆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考虑较少。当然也有图书馆自身管理的问题。如果“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去解决经费困难,不仅违背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行不通。它不仅解决不了图书馆的经费困难,反而促使图书馆名存实亡,还怎能“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呢?图书馆界及其决策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焦俊梅.图书馆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图书馆杂志,2008(12):6 -9,28
2吴慰慈等.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的产业属性分析——“现代产业观与图书馆”散论之一.图书馆,1996(5):4-8
3赵博.图书情报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科学时报,2008-10-29(B3)
4李松妹.现代图书馆管理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69-79
5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73-174
6黄宗忠.图书馆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80,474
7蔡忠兵.图书馆产业化:一种流行但实践上不可行的理论主张.情报资料工作,2005(1):22-25
8蔡忠兵.图书馆产业化的负面效应分析.情报探索,2006(3):43-63
9吴漂生.图书馆产业化:希望与现实的背离.现代情报,2006(1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