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名导演胡玫执导的大型史诗电影《孔子》,讲述了孔子自壮年任鲁国中都宰至老年回鲁潜心修书讲学的半世生涯。这部电影票房过亿,放映后很快引起了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探讨,其字幕也被翻译成英文并进入国际市场。
作为一部国产片,《孔子》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其饱含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这充分体现在其字幕文本中。遍观《孔子》整部电影的中文字幕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文化语词,这些语词凝练概括,深刻地反映了春秋后期的历史特点,很好地烘托了电影中的人物与剧情。这些语词,我们不妨称为“文化凝缩语”。本文即以《孔子》为个案,探讨文化凝缩语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广义上的文化有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等。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张岱年、方克立: 2007)
文化凝缩语,所凝缩的无非是上述三个层次的文化。这里所说的“语”,指的是“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温端政,2005)。根据语的叙述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歇后语、谚语、成语和惯用语四个类型。故此,“文化凝缩语”可以定义为“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具有多种功能且蕴含着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符号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所以,文化凝缩语具有如下特征:1).结构的相对固定性;2).功能的多重性;3).语义的高度凝练性;4).民族文化符号性;5).叙述性。
根据文化凝缩语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按图索骥,识别出《孔子》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为便于研究,笔者为《孔子》中文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语料库,按照文化的三个层次11个小类进行分类,并且进行了严格的语类标注。《孔子》字幕中各种语类的分布情况如下表(表1):
表1:《孔子》字幕中的语类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孔子》字幕文本中出现了谚语、成语、惯用语三类文化凝缩语,歇后语未出现。在各小类的分布中,谚语计有6项,成语计有10项,惯用语计有3项。比如,谚语有:朽木不可雕也(建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治法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物地理/政治法律)、道不同不相为谋(价值观念)、天地间人为贵(价值观念)以礼杀人则非礼(道德情操)、兵以正合以奇胜(思维方式)等;成语有:孤儿寡母老弱病残(人物)、安居乐业(风俗礼制)、天下大同(价值观念)、仁者爱人(道德情操)等;惯用语有:君不君臣不臣(人物/政治法律)、眼见心不见(人物/道德情操)、喝西北风(地理)等。
字幕翻译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学翻译,但是从功能上来讲,它又属于实用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得目的语观众跨越语言文化双重障碍,理解影片的意义,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寻求合适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到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功能主义理论显然是最为适用的指导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其代表人物为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在费米尔看来,功能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性”原则。他认为翻译行为由目的决定,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以下是他对“目的”一词的阐释: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其目的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目的性原则可以作如下解读:(译者)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来翻译,这种方式让文本(译文)可以在它所使用的情景里面发挥其功效,同时既可以满足使用者对文本的要求,又能够准确地按照翻译目的希冀的效果去翻译。
(Vermeer, 2000)
今天仍然活跃在翻译界的理论家诺德认为,“译者应该能够为他们在面对给定的翻译情景所采用的方法找出解释”。(Nord, 2001)译者在翻译时应首先考虑翻译目的,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在功能理论里,直译和意译, 归化和异化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需要时则及时采用。(郭靖,2008)
总体而言, 《孔子》的字幕译者没有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策略, 而是根据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充分考虑英汉思维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 对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灵活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缩减法、增补法等多种翻译策略。以下笔者结合实例对几种策略的使用进行分析(下划线为笔者所加,用以标示凝缩语)。
直译法可以将字幕中传递的信息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外国电影观众,尽可能地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同时可以保留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直译法的采用并不多见,通常在英汉文化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使用。
[例1]不论是孤儿寡母老弱病残,都能够得到照顾和供养……
其中的“孤儿寡母”和“老弱病残”都是指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可以直接翻译成“orphans and widows,the old, the sick, the weak and the disabled”。
[例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这句字幕的译文“Rulers should treat ministers with courtesy,as ministers should serve rulers with loyalty”中以“rulers”, “ministers”对应“君”“臣”,以“courtesy”,“loyalty”对应“礼”和“忠”,几个关键字的言内意义得到很好的传达。
为了保持原语的风格,有时单靠直译是无法做到的。这时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意译法。意译法,即英文中的free translation,这里“free”并不意味着翻译可以随意为之,而是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常要面对目的语与原语文化的巨大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语用与语域的不同,因此需要变换说法,弃原文形式,留原文意义。这一译法在《孔子》字幕翻译中有大量的应用。笔者从《孔子》电影字幕中精心摘选了下面的例子,说明意译法的使用:
[例3]你任中都宰不过一年光景,使中都的面貌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汉语成语,译文“streets are safe, homes are secure”中虽未有“拾遗”和“闭户”其词但有其义,很好地传达了原成语的语义信息。如果直译成“Every one does not pick up the possessions that are lost by others;every family does not close the doors at night”不仅冗长拖沓,而且容易造成英美观众的误解。这种误解源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因为在英美人士看来,如果有人在路上拾到东西当然应该找到失主并交还财物,如果谁家晚上不关门,那就是主人过于粗心。
[例4]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一句古谚语。将其置于原文的语境中,其意思就是“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辖地,天下所有守土之士都是周天子的臣民”。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明了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和君君臣臣的社会等级制度,包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译文为:“All the territory and peoples belonged to the emperor.All the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were just his servants”。该译文并没有局限于原文形式,而是整合了原文的涵义,用了两个形式对称的句子。这样就在保留了原文信息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兼顾了形式美。
[例5]夫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又是一句古谚语,其涵义是:“只有在一年的冬季才能知道松树和柏树耐寒的可贵特性,不会轻易凋零”。这里使用松柏来比喻孔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共进退的高洁品质。译文“Only in winter,does the pine tree show its true strength(只有到了冬天,松柏才会展示其真正的力量)”可以说抓住了松柏品质高贵,不畏严寒的特征,是成功的意译。
缩减策略是指译者“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基础上, 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或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节略, 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李运兴,2001)的一种策略。《孔子》字幕中有些富含文化信息、具有思想深度的语句虽然不长,完整的直译出来就显得冗长拖沓,这和字幕翻译的原则形成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译者就需要用到缩减译法。虽然这种译法有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损耗,但只要在观众认知能力接受的范围内,就是可行的。请看几个例子:
[例6]道不同不相为谋。
[例7]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
在 例6译 文“Our roads are different”只是翻译出了“道不同”,而没有翻译出“不相为谋”。但是这样做却并没有损害原文的意思,既然不是一路人,当然不会在一起谋划事情。“道不同”是大前提,是原因;“不相为谋”是结论,是结果。例6和例7类似,前面一句译为“A gentleman's word is golden”后面一句谚语干脆省去不译。因为“君子无戏言”和“言必行,行必果”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如果再翻译只能是重复。
[例8]一贫一贱交情乃见。
这句话是卫国国君的夫人南子所说的。当时的孔子被迫出走来到卫国,被卫国君聘请来讲学,此时卫国君提出夫人南子要求见夫子,孔子没有拒绝。译文“Poor he may be, but we could build up friendship”中“poor”是指孔子的“贫”;“贱”应是南子自谓,然而此处并没有译出。笔者认为,这种删减的道理在于,“贱”是俚语,具有较为浓厚的口语体色彩,如果勉强翻译过来,也不容易被观众接受,所以不译为佳。
因为文化凝缩语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所以在字幕翻译时也会适时采用。增补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者小句,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涵义的翻译策略。当然,这些需要增补的信息往往对电影剧情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相关性很强的信息,翻译时不能够绕开。《孔子》字幕中的一些文化语往往包含了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重要信息,需要在翻译进行补充阐释。下面是两个例子,:
[例9]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是天下大同啊!
[例10]大司徒,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这两句的翻译都涉及到对儒家核心思想的阐释。成语“天下大同”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天下”是指全世界和全人类,“大同”是指一种和谐统一的秩序,整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求同趋一的思维方式。这里,译者将它处理成“Universal peace and harmony will reign”(和平与和谐才会一统整个世界),深得原文主旨。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仁”的涵义很广,包含了尊老爱幼、博济众生、善待他人等方面,“仁者爱人”强调了一种利他的价值取向。译文“Benevolence is love towards our fellow men”是对这句话的一种阐释,表明儒家的仁爱就是对普通人的关爱。虽然寥寥数语道不尽儒家思想的博大内涵,但是该译文的阐释能够围绕“仁者爱人”的主旨进行合理的解释,亦属难能可贵。
本文以《孔子》英译字幕为个案,应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成果并结合电影字幕的特点,研究了文化凝缩语的翻译策略。译者灵活而又恰当地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缩减法和增补法,对原字幕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进行了大胆而又谨慎的处理,从而实现了准确传神的表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译者的笔下化奇崛佶屈为明白晓畅,为外国观众带去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餐,起到了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的作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为我们处理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范例。
[1]郭靖.电影字幕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London:Routledge,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