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述评

2011-03-18 18:19李飞李建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研究

李飞,李建伟

(1.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中国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述评

李飞1,李建伟2

(1.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情感挫伤以及学业失败等原因导致大学生自伤或伤人的现象引起了诸多学者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和探讨。该文从生命教育内涵、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与内容及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措施等几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生命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突破点。

生命教育;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大学生

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进步,直接导致竞争的日趋激烈,这无疑更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由于心理成熟度及应对策略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往往采取一些不当的行为,导致了令人叹惜的后果。此外,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以及西方物质享乐主义的影响,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物质欲望不断膨胀,忽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伤人事件也频频发生,迷失生活方向、蔑视自身和他人生命价值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这些都表明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强化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本文对国内已有研究材料进行综合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评价研究得失,并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以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一、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探讨

现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何解决当时美国青少年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此后生命教育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大陆的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施都要略晚一些。近年来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逐步增多并取得较大成果,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涵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刘利在其研究中指出“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教育。”①强调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追求的培养和熏陶,已达到使受教育者珍爱生命、重视人生意义的目的。

陈斯拉则从高校生命教育的特殊性入手,把生命教育理解成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②。陈黎东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③通过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通过生命观的建立使学生体悟生命的唯一性、有限性,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之。此外,也有学者强调生命教育应“以对生命尊严、生命潜能生命价值的诉求为核心。”④孟媛媛在其研究中认为生命教育有两种理解,也就是“作为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热爱、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观念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应该是广义的生命教育。而狭义的生命教育则具体指人生观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真谛,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⑤

整体来说,学者们都主张从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等入手,实施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而言,主要体现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责任,不断提升并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影响因素及原因的探讨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其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的实施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国内一些学者利用相关调查问卷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邵晓红利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对山东轻工业学院的二百余命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自信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⑥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部分大学生生命自主意识偏低、不满意当前的生活状态、幸福感体验不高以及人生目标不明确、生命责任意识单薄等,这些都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充分重视。赵坤也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有正确的认识,比较关心身心健康,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生命双重性的理解还存在偏差,而且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远远超出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此外,调查还显示存在一定比例的持有轻生念头的学生,对于生命价值标准的理解上也倾向于功利化。⑦2006年由重庆医科大学作出的重庆市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每百名大学生当中有13人曾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率为1.7%,近一年内的发生率为0.6%,近一年内发生率为4.7%。”⑧研究进一步指出了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情感挫伤、就业压力以及学业失败等。孟媛媛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存在认识偏差,生命自主决定意识和承受力不强,心理脆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⑨

另一方面,诸多学者又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弱化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刘翠花从社会缘由和主体缘由进行了分析,指出生存环境的破坏、精神家园的失落、资源的迅速消耗、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等社会现象等都销蚀着人的生命感,使生命的神圣性逐渐减失。作为生命的主体其由于生存压力加剧,精神疲惫感增强,导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怀疑和抛弃。⑩刘利也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以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等方面徒手分析了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生命追求的迷失,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增大。輥輯訛乔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人类恶意破坏生态环境,轻视生命的存在与健康,忽视人格教育”輥輰訛等都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很大影响。梁祝平从社会风气和教育本身的缺陷出发,认为一方面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使不少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以便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谋求地位和官名,而无视生命本身的价值,结果导致亲情淡化。“当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时,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难觅,以至造成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輥輱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以及意义关怀等,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理解生命意义和声明责任,没有实现让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池莉莉认为造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表面原因是学业不顺、就业压力、情感挫伤等,但追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化与生命信仰的匮乏化之间的矛盾,教育培养方式的产品化与生命存在的个体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内涵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輥輲訛陈斯拉则主要从高等教育本身所存在的教育盲点和不足来入手,他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滞后性以及校园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声明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蔡荔更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集体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错误理解深度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现象。輥輳訛

总体说来,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命价值观偏颇的原因不外乎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价值多元取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都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容易使其误入歧途,不能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其次,作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因素,也有其不足。学校教育对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片面追求,对于人文关怀的忽视以及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家庭氛围不和谐等也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而尚未完全成熟的他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还略显片面和理想化,缺乏有效应对各种挫折的方法,情绪情感的波动性较强,易冲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生命教育是关系到人的生命素质的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刘环曾说“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輥輴訛那么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并应哪些方面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呢?学者们也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邵晓红在其研究中分别从消极意义、积极意义和终极关怀的角度分析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主张生命教育的实施要避免大学生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要激发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要助其建立崇高生活理想和信念,就应该树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创造合升华生命价值”的教育目标。輥輵訛蔡荔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为目标的,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輥輶訛王晓虹直接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能珍爱生命、能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輥輷訛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以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为导向,努力实现强化生命意识、承担生命责任、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的总体目标。

对于生命教育内容的研究则更显丰富和多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都主张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应该涵盖生命意识教育、生存教育、关爱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方面。当然学者们在具体表述上并不完全一致。如陈黎东主张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就要实施珍惜生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更要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輦輮訛徐吉洪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应该包括伦理意识、和谐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輦輯訛陈文斌在研究中指出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教育“学生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积极发现生活的真谛。”“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他们保护生命的能力。”輦輰訛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生命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阐述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和价值感。要改变目前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缺失或实施不力的局面,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极目标,这一切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来现实。

国内的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综合来看,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变教育观念,重视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改变目前高校教育中偏重知识性、技能性内容的教育理念,重树人文精神以及生命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原则。

其次,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的开展和实施绝不仅仅是一两门课程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必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创建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注重挖掘不同课程的生命教育意义,提升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德育、社会学以及美学等课程开设的范围和比重。

再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文化,体现生命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了解、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的心理需要,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第四,密切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经验和成功思路,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职能的整合,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此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生命情怀和生命质量以及加强生命教育研究,以课题为先导也是许多学者輦輱訛輦輲訛所倡导的重要策略。

总而言之,国内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认识到仍存在的不足,比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少,分散研究多、集中研究少等问题,对于实施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相关的实验研究很贫乏,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没有真正落实,实际上还仍处于彼此独立或较少沟通的状态,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1][11]刘利,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6):106-108.

[2]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00-102.

[3][20]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7):56-57.

[4]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2002(9):5.

[5][8][9]孟媛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6):15-20.

[6][17]邵晓红.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6):3-20.

[7]赵坤.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6):10-14.

[10]刘翠花,赵黎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8-50.

[12]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84-86.

[13]梁祝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145-148.

[14]范莉莉.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9-31.

[15][18]蔡荔.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6):10-25.

[16]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7):33.

[19]王晓虹.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6):15-17.

[21]徐吉洪.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四维度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89-91.

[22]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23]赖雪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31-33.

[24]江丽娜.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22.

G640

A

1008—7974(2011)07—0101—04

2011—04—25

李飞(1981-),山东莒南人,通化师范学院教科系讲师,硕士。

滢桥)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