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哲学、文化暨社会问题探赜的汇集尝试
——《哲学·文化与社会》自序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文中认为哲学、文化与社会三个研究领域,一般说来给人印象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三个领域。但从学理而言,三者之间却有着不可分的本质联系。在三者的研究上也表现了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提出和论证了一个“哲学、文化与社会密不可分关系”的新观点。
哲学;文化;社会;探赜;尝试;自序
一
哲学、文化暨社会三个研究领域,一般说来给人印象似乎是不搭界的三个方面。但从实际而言,三者之间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甚至是本质的联系。不仅三者的内在关系体现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三者的研究上也表现了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经典作家和杰出人物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就涵盖了哲学、文化、社会的领域,阐论了相关的思想内容。当然不仅此三个论述领域,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然而我认为这些领域也可被哲学、文化和社会这三大研究领域所涵盖和综合。
从哲学而言,说它与文化密不可分,与社会密不可分,是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一方面对文化研究对社会研究发挥着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当然也包括它研究哲学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另外,哲学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文化表现的内容,是以包括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内容,也是从人和社会主体方面研究成果的文化表现。
从文化而言,它总是表现人类文明内容的东西的概括。那么他又是表现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内容的外壳,也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哲学总是表现社会文化的哲学。文化为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供认定形式。
从社会而言,前说就表明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社会的文化,哲学是在文化社会中产生,也是包含社会研究领域的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研究成果体现了哲学指导作用的功劳和功效,也经常被文化学研究成果确认品位,社会形成、社会进步均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均体现一定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故应将三者一体化地表现三者的联系,应该是客观的和必要的。
二
本书是我从事三十五年专业学习、教学和学术研究心得的一个总结。自己自青年时期就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喜欢上了哲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是原吉林省海龙县中共党校的教员时,时势倡导学习马列原著七本书,当时父亲修改整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反杜林论》、《哲学笔记》、《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义,我还给誊过清。父亲经常给我们这些子女讲解辩证法,并讲了很多生动的例证。我被这种在我这里还是理解得半生不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所吸引,那时我还做过哲学笔记,父亲还时常考考这些哲学常识。可以说父亲是我第一任哲学启蒙老师,就是1973年下乡当知青时,自己在乡下也看了几部中国的哲学著作。当时称为儒家、法家的哲学著作。1975年读东北师大政治系,学四大理论课、其中就包括哲学,其间马思、列斯、毛泽东的哲学原著基本都读完,做了眉批,写过学习体会,其中几位哲学老师留的哲学原著作业,其中包括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体会论文,都受到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称道。也经常同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到老师家求教和探讨哲学问题。哲学在一般看来比较晦涩枯燥难懂的学问,虽有很多同学望而却步,但我对哲学的酷爱却丝毫没减。1978年至现在一直没有间断哲学的教学工作。起初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79年6月还参加了当时吉林省哲学学会举办的历时一个月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吉林大学哲学系的苏炜光、张长城老师、东北师大的解恩泽老师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讲授,也使我看到了我国学术界打破了受‘文革’影响的沉寂十几年的学术气氛的开端,使自己耳目一新,顿开茅塞,这也为自己后来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1979至1980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进修学习一整年,深受著名哲学家高清海等老师及当时哲学研究氛围的熏陶,当时我们参加高老师所在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各抒己见地讨论对某哲学原著理解体会,高老师作总结发言,使自己深受研究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影响。当时校内外、国内外的哲学名家也在吉林大学作学术报告。使自己在此领域拓宽了视野。此期间读了更多当时自己很难看得到的西方哲学原著,听了很多研究生课,了解了很多哲学领域诸方面的学术前沿动态,对研究未尽的问题了解得多了,也成了自己后天研究的课题。可谓在这一年里,自己的眼界,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后来的西方哲史、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及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参加了吉林省哲学研究会举办的为时一个月的黑格尔哲学讲习班,由著名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张世英教授作了系统的讲授,使自己对黑格尔的哲学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1985年参加中西比较文化函授研究班的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拓宽眼界,并生发出了对文化研究的兴趣。文化研究班的两年学习期间,听到张岱年、张世英等哲学前辈的系列讲座后,使自己在研究内容,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心得。这既坚定了我对文化研究的信心,也启迪了我对文化研究的理路。因此才有后来我给学生开设的‘哲学与文化’的选修课及文化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选题,甚至对文化理论、文化与哲学、民族文化、中国近代变革中的文化等,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和研讨,发表了一些心得。1988年,参加了历时一个月的由东北地区学报研究会主办的编辑培训班,此后又多次参加各级学报研究会举办的编辑学学术会议。随之,自己也踏上了编辑学者化之路,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同时参与了编辑学的研究,参加了全国性编辑学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还为本校师生作过多次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际的需要,伴随着知识结构的拓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自己先后为通化师范学院开出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文化与哲学”、“政治学原理”等。在从事23年的学报编辑工作中参编和主编学报160多期,经历了诸多的经验和实践。可见本著浓浓地打下了自己三十多年教学工作覆盖学科内容的印记,深深地烙上了二十多年学报编辑工作生涯的痕迹,也全面记述和反映了自己不同时段学习和研究内容的转向而走过的学术研究历程。
三
本书也是应承一些学者朋友及本校的老师的建议而作的三十余年学术成果的选要汇集。本著共选辑了自己六十八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的是没有发表的,有的是没有公开发表的,有的是公开发表的,有五十六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哲学动态》全文转载、摘要、辑览、选录,有的获国家级学会和省政府学术成果奖。有的是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的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和谐思想的历史回眸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述论》、《中国文化出路与新儒家唐君毅》等篇章被收录为CSSCI学术论文,《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问题断想》被国务院参议室网收录的纪要评述,认为是“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强化》的观点记录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动态分析(二)分报告COMPRCH,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然而为了使哲学、文化与社会这三个研究领域的文章在整个著作体系中,系统化和逻辑化,故没有按时间顺序排列。由于不同时段不同出版单位的文章发表的要求不同,所带来的发表的形式也有差别。故在本著体例中只能求大同存小异。
本书的出版对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许能起到一点儿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所从事的三十五年的学习、教学、学术研究的历程,特别是二十几年学术刊物的编辑工作实践,不可能不在本著的不同研究内容中反映出我的研究理路和研究经验。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面;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的不同方法方式框架结构方面;在材料选择及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论证方面;在交叉学科课题研究的命题和切入视角方面;在潜词酌句方面能提供一个参考的价值。并力求为学生在拓宽知识结构,提升认知能力方面,有所裨益。当然这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它作为管窥蠡测,可能实际上并不会有这样的功力。然而,这本书必然凝结和记载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心血和历程,印上了我学术研究每走一步的足迹。
《哲学·文化与社会》将哲学、文化、社会问题的研究零散成果汇集成书,只是对这三个领域研究尽力熔为一炉的一个尝试,不管妥与不妥,在本文的开头阐述三者的密切联系,只能代表笔者的个人意见。本书因是集不同时期之文所成,在当时发表论文时,各家刊物的编辑部的体例要求、引文著录也有差异,本人又有多篇找不到原稿,故可能有个别篇章不能保持体例完整划一。至于书中的思想观点一些提法时过境迁,主要因为是不同时段的研究成果,故只能把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思想观点和提法,放在成文时的背景下来看待。其中的不同观点,不成熟的看法,也就教于方家,有待于争鸣和进一步探究。
2010年3月草就于深圳
(责任编辑:卞实)
Probing on Philosophy,Culture and Social Problems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Philosophy,culture and society seems to be three separate areas.However,from the theoretical terms,between the three shows mutual penetra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which has essential connection.
philosophy;culture;society;probing;try;preface
G02
A
1008—7974(2011)07—0022—03
2010—12—31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