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 ”

2011-03-18 15:48:21杨恒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本质马克思

杨恒梅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一场伟大变革,就是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中,揭示和阐述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以前的论人的学说

对“自我”的认识是哲学的永恒话题,在马克思科学的说明人的问题的学说产生之前,历代哲学家都对人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初步探讨

对人的问题的最初思考开始于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哲学家们思考的主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对人的问题的探讨隐藏在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研究中。根据他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哲学家们对人的探讨也就集中在人究竟是自然生成的还是精神的产物这一问题上。最早的古希腊学者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等唯物论哲学家把人看作具有某种感性的外观的自然物,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的,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则主张人是神灵的产物,哲学家们还没有自觉地把自然界和人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对人的认识上所形成的观点是素朴的,但他们在对人的问题上的思考成为后世哲学家思考的源头。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的否定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这一阶段,宗教神学在人的精神领域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宗教哲学家对人的认识主要围绕“神创论”和“原罪说”两个思想而展开,神创论认为人是上帝所创造的,人的存在、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价值都在于上帝,在上帝面前,人没有任何尊严和价值;原罪说主张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由于受到蛇的诱惑,吃了“智慧之果”,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因而其子孙世世代代都是有罪的,人若要赎罪,就必需轻视尘世生活,爱上帝,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赎罪。中世纪宗教神学压制了人的情欲,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的学说,是哲学对人的认识上的一种倒退,但这种对人的否定又成为文艺复兴中提出肯定人的学说的导火线。

(三)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学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把自己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他们反对中世纪否定人、抹杀人的本性的做法,极力宣扬人的理性和力量,认为人要听从于理性的吩咐,满足自己的欲望的需要,强调人应当有自由意志,有个性发展的自由,所以人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就归结于“人的发现”。然而人文主义者发现的“人”,是抽去了社会和阶级内容的人,这种“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代名词,而且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在高扬人的同时,又保留了对上帝的承认,在反神学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四)近代哲学中对人的思考

近代哲学继续贯穿了文艺复兴时期重视人的基本思想,在对人的认识上形成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基本趋势,自然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本质是天赋的,他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性,从这种自然本性出发,自然主义者认为国家和法的根据在于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的自然法,他们以自然代替神的权威,为人真正地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基础,然而自然主义者所强调的自然本性依然是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永恒的,这种人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本性的抽象化。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对人的分析构成了这一阶段人的问题考查上的人本主义倾向,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因而人性的基础并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人只有按照理性原则活动才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他们认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这种理性论强调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中才表现出来,为马克思阐明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但这种对人的看法是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并没有科学的说明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把他的人本学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基于他的人本学立场,他认为“人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单位,是一个感性的实体,并认为人的本质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1],但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这种人与人的统一并不是指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而是指两性之间的关系,可见费尔巴哈在对人的认识上并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但费尔对人的认识上是以唯物论为基础的,这就为马克思科学合理的说明人的问题的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马克思思考人的本质的基本维度

在被恩格斯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理论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2,p54],二者的理论缺陷都是没有对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对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的清算也涵盖他们在对人的认识的错误认识的清算,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认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而唯心主义把意识看作有生命的个人,把人的本质归于精神的错误认识都是不了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但不同于以前哲学中所考查的人,他们所考查的人,“不是处某种幻想的离群所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73],这种现实的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受着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因而要揭示人的本质,必须从分析人们的实践活动入手,进而深入研究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才能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实践——社会关系——人构成了马克思科学的揭示人的奥秘的一条基本思路。

马克思首先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2,p46],这就是说,任何生命的存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性质是不同的,动物的生命活动就是自己的本能,而人的生命活动是实践。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的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在实践中人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的实践活动才有了自由自觉的特征,这种自由自觉的特征构成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或种的存在的类特征,但这种类特征不是抽象的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在此基础上人的自由自觉的程度也会提高。所以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本质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一般人性的分析上,而是立足于实践的历史性的高度,揭示现实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方式确证着他自身存在的形态和性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的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生活条件”[2,p67-68],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对象世界是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其中可以窥见自己变化发展的轨迹,所以人作为人固有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性,但这种一般特性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才能体现出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征。同时马克思认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是怎么样的,创造这个社会关系的人就是怎样的,人在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中表现自己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变化发展的,因而只有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总和中才能探究到人的本质。可见,马克思在把握人的本质时,改变了传统抽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在静态和动态、一般与具体相统一的实践基础上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实现了人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三、唯物史观中对个性的论述

在对个人的研究中,马克思重点研究了人的个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虽然各个历史时代中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是不同的,但联系个性存在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对个性进行考察,个性的发展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个性发展是服从于族类的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3],在阶级社会,个人是服从一定的社会分工的,而这种分工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利益的分工,是以个性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因此个性的发展是从属于族类的发展的,而阶级社会中这种对个性的否定,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否定,它包含着对人的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的肯定,这种肯定表现为它为社会生产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而这就为个性在更高社会阶段上的丰富发展提供了保证,所以个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是具有两重性的,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上对劳动者的个性的否定而是包含着辨证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达到它的最高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个人、个性的发展是唯物史观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不对个人个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社会历史,因为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造成的,社会的发展是是以个性的发展为基础的,只有重视唯物史观中对个人,个性的研究,才能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精神实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唯物史观的理论归宿——人的解放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解放包括思想解放,但“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p74],唯物史观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都是从现实的实践出发的。

(一)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揭示人类解放的内涵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认为鲍威尔从他的自我意识哲学出发,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实现解放的束缚,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消灭宗教信仰,复归自我意识,这就把人类解放的问题简单化成了神学问题,而把人类的解放等同于政治解放,他们虽看到了政治解放对于人类解放的重大意义,但并没有克服市民社会同国家的相互异化,这种解放仍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不是思想活动——人的解放, 是变化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2,p75]人类解放的历史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业状况、商业状况等是人类解放的现实前提,只有从这些现实的前提出发,不断地变革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消灭私有制,使人的活动变为自觉的活动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类的解放。

(二)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无产阶级则是大工业的产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以至于他们不解放其他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他们是在实践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力量的部分,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力量。

(三)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解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把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的发展看作是人的解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人的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那么人类是不可能被解放的,这种解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受所处时代、进化、劳动方式、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制约,人只有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人本身的自然能力,变革社会关系,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推动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总之,唯物史观把实践引入哲学,对人的本质,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解放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答,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探索,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学理论图景,当然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这种人学理论是对人的认识的终极理论,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循着这种方法,人类的自我认识终究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