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综论

2011-03-18 15:48:2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司马迁史记

王 双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的表现形态

(一)展现社会众生百态

司马迁的《史记》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形式为我们全方位展现了活动在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四千多个各类历史人物的生活图景,所记人物数量之多,层面之广前无先例,后罕继者。如《高祖本纪》一篇即涉及到帝王将相、谋臣说客、卜者神人、刑徒酒妇,所记范围从宫廷到市井,展现了社会多层面人物的生活样态。

另外,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替皇帝写本纪,也替失败的英雄项羽写本纪;不仅替侯王写世家,也替素王孔子、农民领袖陈涉写世家;不仅替谋臣武将写列传,也替哲学家、文学家、商人及处于社会底层的赘婿优伶、刺客游侠写列传。这既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也展示了《史记》备载社会众生百态的百科全书特征。

(二)考辨一切学术源流

司马迁以前也有人讲学术。《庄子·天下》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较为精辟地总结了六部儒家经典的各自特征,但对每个学派的特点未作评价。《韩非子·显学》篇虽然在评述世之显学儒、墨两家学术得失的同时对其传承情况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了“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结论,但其评价的面还是太窄。而司马迁则是在父亲的基础上,对古代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分类总结。

司马迁对诸子之学评价最多的是儒、道二家。他在《孔子世家》中指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子。”“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肯定了孔子对于儒家经典的创制之功,同时以“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的至高评价对孔子在儒学中的开山地位给予隆盛赞誉。在《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第一次提钩出孔孟之间的学术传承:“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同时对荀卿综合儒、墨、道德三家而成的新儒学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这样由孔子到荀卿,儒学的传承线索清晰明朗。另外,在《儒林列传》中司马迁还勾勒了儒学自孔子创立至武帝被“独尊”的发展历程。文中所载录儒林人物达53个,其中重点记述汉代传述《五经》的经师十人,因此这是学术史上对儒家学派最早进行全面评述的文章。关于老子之学的源流,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亦进行了辨析梳理。他指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为务。”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将老子之学的源流变化及道、法两家的渊源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司马迁认为法家出于道家的观点既显示了他善于洞察学术之源的功力,也是他对汉初至武帝外道内法或儒表法里统治政策的如实揭露。这样,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以学派的意识论评了先秦诸子的学术宗旨和思想特点,对先秦时期的学术状况给予了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涵括各种文化形态

司马迁将古往今来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等各种文化形态纳入写作范畴,从而使《史记》成为涵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一部百科全书。

他首创经济史传。《平准书》即是司马迁对汉兴至武帝七十余年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的真实记录,而《货殖列传》更是对春秋末到汉初工商业发展的综合描述。司马迁还在《史记》中首次为少数民族作传。其撰写的《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诸篇记述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及生活习俗。《史记》中亦有对文学艺术的记录和描述。《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李斯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既是最早的文学家传记,亦是珍贵的文学作品史料库。

《史记》中对艺术的记录更多的体现在音乐方面。据统计《史记》中提到的乐器至少有二十多种,如金制乐器钟、铙、钲、铎;石制乐器磬;土制乐器勋、缶;丝制乐器琴、瑟、筑、筝;革制乐器鼓;竹制乐器箫、篪、管,而且对琴的品种、弹奏方式、曲目等亦有所描述。司马迁在《乐书》序中还为我们勾勒了从春秋“治道亏缺而郑音起”,至武帝兴乐府,“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这一音乐治政的历史,并通过探讨《雅》《颂》之音、嘄噭之声、郑卫之曲与人思想情感的关系,强调了音乐在陶冶性情、审美教化及移风易俗方面的社会功用。

(四)记录自然科学状貌

《史记》在天文历法、水利、医学、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留下大量珍贵的记录。如《天官书》即是一部天文史传。司马迁在洋洋八千余字的篇幅中为我们载述了天官中、东、南、西、北五宫星区的列星分布;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的运行及分野;日晕、日食、月食、流星、云、风的推占等,内容博杂,所述详实,可谓是汉武帝之前我国天文学成果最全面系统的记录。在《历书》中,司马迁还对我国历法的起源、演变、武帝制太初历的背景及历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而文中所附载的《历术甲子篇》更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四分历法一部七十六年朔日及冬至的推步情况,这些都是世界罕见的天文学文献资料。《扁鹊仓公列传》中记有扁鹊视赵简子、虢太子尸厥、见齐桓侯三个医案和仓公所述25件病例都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临床医案,而且每个医案都记有患者姓名、病因、病状、脉法、用药情况,这对于规范后世中医医案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除了天文历法、医术医药,《河渠书》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治理洪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并表彰了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西门豹、郑国的治水业绩。《夏本纪》中所采纳的《尚书·禹贡》的材料,对我国古代九州的地形地貌、土壤特点、物产情况也都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对水文、地理状貌的研究和记录都是《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的形成条件

(一)史学模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以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来构建史书。这样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能通过本纪、世家、列传将朝代沿革、政治变迁、典章制度等国之大事及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人物尽展无余,而且纵横交织、彰微明隐的十表扩大了纪传的记事范围,而类似古代社会文化制度史的八书更全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诸多方面。因此说正因为有了司马迁独创的这种博大完备的史学模式,才使《史记》能在展现社会众生百态的同时容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学术、民族、宗教、军事、法律以及自然星象、历法、水文、地理等诸多内容,并使其所反映的历史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相辉映的立体图景。这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一篇之中。”[1]

(二)史官身份

我国古代史官职责完备。他们既要承担史方面的职责,如记录时事、掌管典籍、起草公文、规谏献策,还要承担如祈祷、享祭、占卜、占星术、司历法、观天象等天道方面的职责。古代史官这一巫史兼具的职业特点自西周后虽有所分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官依然要或多或少地从事些与天道相关的宗教活动。基于这样的史官传统,司马迁父子都是精通天文历数之人。如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司马迁更是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著名历法学家落下闳一起参加了汉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历法改制工作。他们所制定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符合天象气节,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是我国历法史上的重大成果。而且,这一实践活动也使司马迁积累下更多的天文学知识和资料,这些都是他成功写作《史记》《天官书》、《历书》的重要保证。

另外,史官身份还使司马迁得以饱览异书秘籍,为他整理史事,写作《史记》提供便利条件。秦始皇时,焚书的烈火使先秦学术文化典籍几乎毁损殆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2]汉初至武帝这一大规模拯救先秦古籍的工作成效显著,“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3,p3319]。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得以利用身份之便,“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3,p3296],广泛阅读国家图书馆中这些珍贵丰富的文献,为著述《史记》准备各类必要的资料。据张大可先生统计,司马迁在《史记》中征引的图书达106种之多。其中六经及其训解书23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3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 23种,文学书七种[4]。这样数量多、覆盖面广的征引如果没有太史令能调阅国家藏书的便利是难以做到的。另外,我们从《史记》所载典章制度的详实、文人作品的丰富、战功数字的准确及所附载的各类医案、历法等亦可看出司马迁博采精取、遍览群书的痕迹。

(三)学游经历

形成《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司马迁丰富的学游经历。他“年十岁则诵古文”[3,p3293],在年少之时就诵读了《左传》、《国语》、《世本》等书,后来由于父亲到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随父进京,又有机会向当时古文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向当时今文大师董仲舒学公羊派《春秋》。而且其父司马谈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又不拘泥于一家之说。他博采众长的特点对司马迁广猎博览的读书取向及多元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样的读书经历也为他写作百科全书式的《史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除了读书进行知识积累,司马迁更是通过游历的形式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散见于民间的各类资料。据徐兴海统计,《史记》中司马迁提到的实地考察除《太史公自序》外还有13处[5]。通过实地考察,他了解了全国各地经济状况及地形、物产、习俗特点,印证了许多传说,搜集到许多石刻、歌谣、俗谚及民间故事。而将这些搜集考察到的民间资料写入《史记》亦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说,完备的史学模式,“全知”的史官身份,丰富的学游经历是《史记》百科全书特征得以形成的前提和保证。

三、《史记》百科全书特征的深远影响

《史记》囊括古今、涵盖万物的百科全书特征不仅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史料宝库,而且对社会人生、学术文化各领域亦有深远影响。

(一)精神源泉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记录描绘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历史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奋斗历程、创新精神、爱国品质等都会给后人以某种教益和启迪。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他们为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积极开拓,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游侠、刺客、商贾、俳优、卜者等大量下层人物,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后退。他们的侠义精神如夜空中一颗颗皎洁的明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另外,像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精神、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及韩信、孙膑、范睢、蔡泽、虞卿等在困境中忍辱含愤、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给后人以感召和启迪,并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史料宝库

《史记》的百科全书性质还使之成为后代各学科的一个史料宝库,并对其研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史记》给后代戏曲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据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元杂剧中取材于《史记》的就有180多种。而且,地方戏中编演《史记》故事的剧目更多,仅京剧就有100多个。像《马陵道》、《完璧归赵》、《将相和》、《萧何月下追韩信》、《霸王别姬》等都已成为地方戏中长期保留的传统节目。《史记》还搜集保存了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口语、方言、民歌、民谣,同时还是保存先秦以来历史成语最多的一部文化典籍,这些丰富珍贵的语言资料成为后人研究汉语语法史、词汇史、方言史的重要依据和可靠材料。

除此之外,《史记》还为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文献学、民俗学、地理学、方志学、音韵学、目录学、训诂学、档案学、金石学、统计学、关系学、养身学、姓氏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史料宝库,具有“史源”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称它是一部“无所不包,亦无所不有”[6]的百科全书。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司马迁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百科全书
家教世界(2017年13期)2017-06-28 13:42:41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