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清
教师怎样才能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在深度思考与研习之后,笔者认为,教育要有适宜的温度;教育要有适切的方法;教育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要有适应的环境;教育要有适度的自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应遵循育人的规律。教育要有适宜的温度,是指教育的实施应该是在一种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状态下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宜的教育,在适度的激情下完成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反思当前的教育,有多少教育者能做到教育的三十七度二,相反却是三十九度三,十足的发烧者。教育的功利性已经严重制约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摧残学生的“魔鬼”。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奖金、教育管理者的升迁紧密相连,“升学率”和班级的分数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政绩,然而对学生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心理、品德、习惯等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为了取得高分数,教师可以采取任何手段,造成学生高厌学率,这样的教育即使有再高的升学率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吗?一味对分数、成绩的追求,使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应有的爱心与耐心。可以说,现实中不少的教育者是发烧者,是病态的。作为教师应保持适宜的教育温度,在适度的激情下完成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只有保持这样的温度,教师才能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找到学生的特点,才能实现站在学生背后指导,才能做到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温度中,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高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温度下,才能保证“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把原材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是制造产品,产品没有任何生命。而农业则不同,它同具有生命的东西打交道。工业讲究标准化,喜欢一刀切。一条流水线,几个工人,掌握了技术,不必担心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来。而农业不同,即便你有好的技术,如果不根据天时地利去耕作,到时候可能颗粒无收。庄稼都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对于教育是农业的再一个解释是,农民总是在思考面对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能开花。因为,他们知道,一块地总会有一类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教师是否也在思考或探索适合每个学生特质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否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对一块土地负有一季的责任,而教师对学生要负有一生的责任。当教育错过了学生一生发展的“敏感期”时,所遗失的责任是无法弥补的。就像是身体素质发育的“敏感期”一样,当错过了柔韧素质练习的最佳敏感期,再想提高柔韧素质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作为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教育温度,用爱心去施教。这种爱体现在备课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首先,有爱心的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学习困难生”在学习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知识时,最需要的方法与练习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解读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教育,构建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教师只有时刻地考虑学生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其次,有爱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眼中装有全体学生。他总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总能发现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总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总能鼓励和等待学生回答与自己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乐趣。相反,有的教师眼中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无论在课堂提问,还是在布置作业等环节中,都以这些学生为主角,让其他学生成为旁观者或是陪读生。这样的教师,是“发烧”的教师,他把教育教学功利化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全体学生的关爱。
教育的方法有许多,有的教师几十年只应用一种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的教师会用多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教师拥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情况。因为学生首先是人,人与人之间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学生间的差异性。作为教师要探索更多的教育方法,以便适应全体学生。当教育方法适合学生的特性时,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教育方法至今仍为教育方法的范例。教育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积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是掌握更多的、适切的教育方法。正如吴正宪、于漪等那些著名的教师一样,每节课都能有新意,让听课者总能感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用多种方法去教授学生。而不是我们一些教师只用一种方法去教授所有的学生。怎样才能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呢?这需要教师养成用科研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用科研的思维思考教育教学的现象,用科研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当教师习惯于以科研的态度进行教学时,就会收获许多险些擦肩而过的“亮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吃透教材,做到“烂熟于心”。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到位,能够根据重点与难点设计出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每一节课中,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部分学生成为陪读生。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就是在探索如何创设更多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练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与练习内容。学生在自我选择中实现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实现了自主学习,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能力。
在教育要不要惩戒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向有争论。一度曾有不少人对惩戒持反对的观点,认为惩戒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有人提出:“教育,拒绝惩戒。”有人将惩戒理解为惩罚,认为惩戒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育者的一种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如果教育没有惩戒,那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教育不能滥用惩戒,但也不能没有惩戒。教育不能拒绝惩戒,教育应时刻保留惩戒权。惩戒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惩戒,教育惩戒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事实上,“教育要不要惩戒,应不应该有惩戒”的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的焦点,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惩戒对学生实施教育。教育必须要有权威性,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对学生的惩戒和强制与正面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反对体罚,但不应反对合理的教育性惩戒。惩戒与强制的实施,是当与不当的问题,而不是行与不行的问题。应该研究其实施的度、量、序、式,规范惩戒与强制,使之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的科学性。
教师在运用惩戒时应掌握适宜的温度,要讲道理、讲情理、讲合理、讲自理、讲法理,力争对学生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不要迷信惩戒,也不要摒弃惩戒,既不能忽视惩戒的积极作用,也不能无视惩戒的消极作用,应该理性而辩证地认识惩戒,科学而艺术地运用惩戒。
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班级环境、课堂环境。这些环境都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就会完成自我教育。“环境育人”更能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目标。富有文化气息的学校教育环境,让学生总能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自己,总能保持孜孜以求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完成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例如,苏州市第十中学诗性的校园环境,让置身其中的学生总能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来与学校的环境相融合。苏州十中拥有许多江苏省的保护文物,如瑞云峰等,沐浴其中的学生总能静静地欣赏它们,并浸润在它们所带来的文化氛围之中,没有一个学生破坏它。当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教育的功能时,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将提升到很高的层次。
如果说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是靠校长来负责创设的话,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创设班级环境与构建有效课堂文化的问题。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互助、宽容、感恩的情感。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淡化竞争中的成与败,强化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学生的品德与良好的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些品质的养成,对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
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构建有效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掌握知识与技能,受到教育与提升能力。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具备三种教学能力,即课堂调控能力、信息反馈能力、评价指引能力。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一些教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这需要教师要具有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这种能力来自于自身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的积累。只有专业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在课堂调控上做到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思想、智慧的传播者、启迪者,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课堂评价从某一方面反映课堂环境。它不是对教学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教师只有自觉地修炼,提升专业水平,才能创设探究、协作的课堂环境,才能形成独特、有效的课堂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度的自由是教师不过分地约束学生,创设更多的活动让学生有自主发展、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大部分教师不能做到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过分限制了学生的活动。适度的自由还反映在学习的进度与内容上。教师要创设同一教材不同进度,确保学习内容的适度自由。这种适度的自由能够让不同的学生有一个合适的发展。学校要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上海建平中学,全校有56个社团,100多门校本课程。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校本课程进行学习。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这样的学生才是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学生。这样的能力才是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当前最需要的东西。
在地铁站有这样一幅广告,画面上一位老人,深陷的双眼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如此的无助,瘦骨嶙峋的身体讲述着自己的饥寒。他的旁边有一个漂亮的收音机。下面有这样的广告语:“这是他想要的,但不是现在需要的。”由此,联想到教育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反复思考并用教育教学活动来回答,怎样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实现“这是学生想要的,也是他们现在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