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秀(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丁明秀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体现出知识性、学术性、文学性和人文性。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整,现有的高校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势必要发生改变。在这个背景下,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与困扰。
(一)本科教育目标的调整。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大学本科教育正在由原来的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这种变化带来了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例如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等,而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现当代文学只能作为学科基础课程来开设,课时大为减少。但与此相矛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现当代文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反而更多了,这就带来了这门课怎么讲、讲什么的问题。
(二)本科学生情况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活跃期、繁荣期,到了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生源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考上的学生大都比较喜欢文学,中学阶段就已经读过不少文学作品与相关专业方面的书,有较好的文学基础,所以到了大学接触现当代文学课,能做到很自然地衔接。现在情况变了,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与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底蕴相对薄弱,他们在中学阶段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上大学后面对繁重的文本阅读任务,或不读、或少读、或读速写本、或读简本,这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往往重实用、轻人文,对短期社会需求性强的实用性课程过分迎合,因而,他们大多把功夫花在考级、考各种证书上,专业意识不像以前那样单一,也难于集中精力去阅读大量的文学文本。面对这样的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现当代文学课比以前难上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普遍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想办法吸引他们,让他们有兴趣,这无疑对担任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三)教学理论资源的变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曾说过,“以前现代文学研究所依持的理论很单一,现在则非常丰富,简直是五花八门。这固然可以活跃思维,课程增加了活力,用什么方法、理论进入似乎都可以,但也可能消解作为基础性课程必要的知识稳定性。这种情况在当代文学教学中更为突出。”[1]的确,相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一些基础课,现当代文学显得学术规范不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世界一体化的提出,某些西方文学理论观点和文学批评方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导致对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评价不够统一,这对担任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师来说,就面临一个学术规范性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切合社会实际,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入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要以知识性作基础。“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但是淡化不等同于放弃,没有文学史的讲授,作品的分析将失去历史的依托。培根曾说:“历史使人明鉴”。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文学史教学。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文学流派为中心,用史串联作家、作品和流派,换句话说,教学中以作家、作品和流派为主,以历史梳理为辅。除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内容用几个专门的课时讲述,其他文学史现象、知识大都穿插结合到各个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这样,学生对主要作家的特色、贡献和地位有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据此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线索大致串起来,获得一个“史”的印象。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时,把重点放在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而且是把它放在“史“的发展中去点评它的价值。这样,文学教学就能落实到具体的文学文本,既突出了文本分析,又兼顾了文学史的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要注重深刻性。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学会用理论的概括和思辨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讲作品创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意蕴、总结艺术特点上,要力求讲出理论高度,用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要注重学术性。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要培养学生评价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教学中可以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一定求稳,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对知识性的东西要略讲,重点讲一些专题性的文学现象,把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把不同的批评标准和研究方法告诉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回归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还要立足于“文学”,弘扬“文学性”,即文学教学应回归文学本体,注重文学语言、文学之“象”、文学审美等文学本体因素的分析与传授,以此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感悟能力。现当代文学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审美分析。韦勒克指出:“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现当代文学讲成文化史,思想史,也不能使文学课堂成为某种外来新理论“操练”的阵地。在文学研究上过分讲求操作性,讲求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对规律本质的量化定性分析,可能会扼杀学生审美的灵性,让人逐渐远离文学的想像、感悟和固有的价值意义。
现当代文学应该“突出人生感悟,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突出文学感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这就要求回到文本细读,回到对作品的反复体味和品读中去。只有回到文本现场,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而阅读仅靠上课完成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在给学生开课之前,为学生开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力求突出重点。布置阅读作业,如果没有明确的刚性要求,学生阅读作品的时间就容易被挤占,所以强化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另一方面把是否读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之一,在考试的最末一题往往是让学生根据作品谈感受,用这样的方式“强迫”学生阅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授课,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让学生体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感动魅力、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及所蕴涵的本真至性。这样,从欣赏、品味到批评、分析,既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感受力和审美分析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研讨的热情。
(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现当代文学教学要体现知识性、学术性、文学性,更要体现人文性。蔡元培说,大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3]爱因斯坦也曾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
萨特认为,文学是诉诸心灵的东西,好的文学可以引人向善。用文学来拯救失落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人文精神是“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5]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改变“单一的文学史知识点的记忆,或者生吞活剥地对文学作品思想艺术的解读,而突出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铸造,人文教育的典范性人格案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挖掘。”[6]现当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其经典名著是对人情、人性的关注与感悟,是人文精神的高度结晶。因而,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侧重传授知识,更应该紧紧抓住“人本”与“文本”两点,张扬经典文本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对民族、国家、人类的深切关注,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经典名著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感受深邃的人文思想,培养其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人文情怀。
上好现当代文学课,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想办法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因而必须做到目标化、步骤化。通常的做法是: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和参考材料,设置一些可以引发讨论的思考题,让“问题”逼着学生去读作品,主动去寻找相关材料,用“问题”带动学生探究性思考。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学难点或历来评价不一致的作家作品及某些文学现象。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既定的或是正确理解的轨道上来。最后教师作小结,但这并不代表结论,而是把问题引向更深、更高层次,激发学生去作进一步的探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论辩和争鸣过程中,使学生既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又具备了敢于对不同意见进行批判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养成。
我上现当代文学课,进行过这样的探索。比如在《曹禺》一章的教学中,首先介绍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及对中国话剧的巨大贡献,辑录印发了作家各个时期谈《雷雨》创作的资料近2万字,拟出“繁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谈,如何准确把握《雷雨》的主题”,“作家的创作动机对主题和人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群众化、民族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原著,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相互探讨,进行认真准备。在讨论中,发言争先恐后,见仁见智,有时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气氛非常热烈。虽然有些观点不免失之偏颇或流于肤浅,但都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这种讨论式的教学可以把阅读作品的要求落实,让学生尽可能带着阅读体验和问题来上课,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将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在与同学的热烈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利于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以上所谈是我在改革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思考。现当代文学教学依然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深入探索与思考,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闵建国.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四条途径[J].开封大学学报,2006(1).
[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阎增山,李洪先.大学语文经典读本[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6]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3).
(责任编辑:文章)
Abstract:Tomeet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wo sides,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intellectual,academic,literary and humanistic.Discussion should be themain way of teachingmethods to enab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Chinese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method;reform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M odern and Contem porary Literature
DINGMing-xiu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Jilin Teachers'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Jilin 130052,China)
G642.0
A
1008—7974(2011)01—0104—03
2010—08—14
丁明秀(197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