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思考

2011-03-18 15:12梁景时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梁景时(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思考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高校校园文化是全面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与创造性,学术性与科学性,开放性与辐射性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社会索取,另一方面又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具体表现为带动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和展示和塑造城市文化的作用。在新时期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对于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倡导健康的校园文化,改造落后的校园文化,抵制庸俗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达到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真正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辐射;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怎样建设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整合高校校园文化资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对社会的良性影响不可忽视。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生活、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1]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风与学风、学校的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各类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网络、广播、报刊以及学校的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由校貌、校规、校魂组成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具有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相互牵扯制约、相互辅助发展,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内在生存机制和活动定势。校园文化以它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校园物质文化,即体现于校园内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以及运用这些物资资料的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但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基础;(2)校园精神文化,即校园人的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包括校园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社会规范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3)校园行为文化,“即校园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的文化。”[2]它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如校园人的行为模式、集体活动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层;(4)校园制度文化,即校园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将各个层面之间有机联系。其中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文化既不独立存在而又无处不在,它是学校文化在长期演绎中对各种文化因素的积淀,可以内化为师生的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一旦形成就对全体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几个层面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它们各自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和升华才能真正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层。也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校园文化所特有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超前性与创造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憧憬未来作为其主导价值观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向社会提供高科技,高技术,创造精神新文化,而且要向社会培养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的合格人才。高校校园内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精华,最新的科研成果,教育孕育未来这一规律决定校园文化必然充满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超前性。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是从广大师生中来,到广大师生中去的文化,在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文娱等实践中吸取营养,在不断改造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得以升华和发展。”[3]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和发展的。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策源地,促进创新、倡导创新的校园文化也日益凸显出空前的创新精神。高校师生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形成各具特色,影响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精神,从而达到教育师生、感化师生、服务师生,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学术性与科学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来说是整个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高校校园学术倡导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具有民主、求实严谨、创新团结的学术氛围。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不满足于校园文化在低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对其更充满高品位、高境界的渴望,具有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作为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学生群体求知问道,面对社会的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而自我创新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竞争力。高校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试验场,它集中的是学者而不是宗教者或政治者,而是科学研究传播者。学术研究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必须尊重事实,同时解决分歧的最好方法就是讨论和拿事实说话,大学的宗旨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学术和专业性特征。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突出的学科专业,才使得高校各具特点,各高校相得益彰,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进步。

(三)开放性与辐射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与整体、分支与主流,流和源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已不是自我封闭的学府。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闯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变得更加开放,社会变得更加开放,高校校园文化也必然更加开放,高校不可能脱离社会,高校校园文化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母体而独立发展。”[4]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创新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只有不断地从社会主流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前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索取,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高校校园文化对校园内的每一位成员都产生着影响。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或生动的社团活动,将高品位的文化因素直接辐射到校园中的所有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一种启迪。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新的观念、思潮逐渐积淀、内化于学生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随着学生不断步人社会,这种积淀、内化的观念、意识就会向社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辐射,为弘扬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

社会文化千姿百态,由众多文化组成。它包括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等等。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它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是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校园内发挥作用,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对校园人产生影响,同时,它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高校是人类文明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它所传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所以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强大依托。而高校校园文化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优化育人环境,培育‘四有’新人。”[5]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抓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也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所以,高校校园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已经蕴含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通常是一个学校精神、传统、风气的综合体现,它客观地创造了一种社会学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不同于知识传授方式的育人途径。这种途径由于其自主性更贴近寓教于乐,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体现出“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品质养育有重要作用。在一个精神向上、传统优良、校风文明的环境里,人们就自然地会接受着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同时强化校园精神,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同爱学校统一起来,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确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2.高校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传播、示范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6]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思想库,应积极引导社会先进创新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代表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对社会、尤其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集中了社会文化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知识精英,他们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创新是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也集中了一批思想活跃、积极性高、实践欲望强的一代青年,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更加科学、先进的文化精神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通过与社会文化相互交流既吸收了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完善了校园文化体系,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创新。通过发挥其批判功能,对社会文化中消极颓废、腐朽落后的方面进行改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引导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中国近百年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很多新思想新文化从高校校园诞生,并通过培养学生和各种传播工具进入社会,对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而社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校园文化,塑造青年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影响。”[7]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基地,并以此来辐射社会,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高校校园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和更新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多次指出:“高校应积极发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8]“高校不仅承和传播着社会先进的思想文化,也以自身创造高品质的思想文化积极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展。高校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又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示器。”[9]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更新、再造。大学的校园文化处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之中,它能够较早地吸收外来文化,位于中西文化的中介,各种思潮、观念首先在大学的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碰撞、交融,产生某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一方面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逐渐积淀为大学生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的某种意识。当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的这种新文化观念就可能发扬光大,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涌向社会,渗入民族文化之中,形成对传统文化中消极成份的有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民族文化进行更新和再造。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对社会精神文明产生积极的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指引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必然要求文化的相应变化,才能维持系统的均衡和正常功能。反之,文化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契合,是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保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生产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0]具体体现为第一,校园物质文化对人才培养起保障作用。优美的校园景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心理产生着直接的情景作用,也就是环境育人。第二,校园精神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都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学校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这是校园精神文化起作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目标和要求。第三,校园制度文化对人才培养的规范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团结向上的精神。第四,校园科学文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完善知识结构。“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啃书本的学法,造成多数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智力结构不完善,而校园科学文化的发展,恰好与此相反,它鼓励大学生活活泼的成长,能扩展知识面,并通过文化的功能优化智力结构。”[11]第五,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群体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文化表现形态。校园文化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学生,这就决定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锻炼自己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扩展学生的社会活动面,社会知识面和社会交际面,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2.高校与社会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以新的思想引导和推动社会,以新的人才和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12]高校具有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的优势,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和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是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学校科学研究紧密的与地方经济建设相联系,高校的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来源于地方,通过对地方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紧紧围绕地方企业技术进步、地方产业调整作课题,坚持创新研发,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在办学中,高校发展通常紧扣地方发展的需要,鼓励“学人下乡”。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的特聘专家、顾问,积极为地方的社会进步献计献策,主动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参与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同时,高校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互动交流。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许多企业需要有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学生经常去传授信息和技能,而高校更离不开第一线的实践场所来锻炼培养合格的学生。“有不少学校纷纷到地方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与培训中心,还有的把部分企业设施建设在学校中,直接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交流,把校园文化的信息流带到企业,企业的信息流带到学校,必将达到‘双赢’的效果。”[13]同时高校紧紧围绕地方企业需要开展各种讲座、沙龙等活动,依托学科建设创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构建“定单式”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直接的智力服务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展示和塑造城市文化的作用。

所谓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艺术、市容市貌、规章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理念。”[14]它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是构成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社会渗透辐射作用,在与社区内居民的交流中带动着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与社会互动中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提高,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整合中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塑造。

1.高校校园文化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式。“城市精神归根到底是城市中‘人’的精神,城市精神的塑造最终归结到人的精神的塑造。”[15]高校校园文化是对某一座城市的精神的具体化,也是该城市精神的缩影。“就像一提到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精神首先想到的是清华、北大、复旦和交大。”[16]尽管每座城市中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但是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都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历史环境,都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无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已具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标准的;它所造就的是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身心健康,独立而崇高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有特殊的工作能力的人。经过大学文化洗礼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进入社会,自然会带着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的烙印,在社会活动和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展示。高校校园文化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高校风采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活力的体现。

2.高校校园文化渗透到城市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培养人。高校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高校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正所谓文明孕育学校,学校促进文明。高校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开放性是所有富有生命力文化的共同特征,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潮流,在反观历史的过程中融于现实生活,不断吐故纳新,生机盎然。”[17]没有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没有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高校校园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是渗透到城市文化中,将自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整个城市,在相互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从而对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辐射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示范者。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些对于其所在城市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式”和“文化航标”。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城市文化发展引导到高校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精神的形成产生引导作用。“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8]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人文精神及行为习惯等传播于社会,使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对社会人群的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也就充当了传播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主导力量和示范者。

4.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提升城市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19]现代城市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高校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的地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所从事的活动,大部分是精神活动。”[20]无论是师生之间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活动,还是他们之间的思想、意识、信念、品德的感染和熏陶,都是一种学理性、价值性、意义性极强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翼双飞,人类的精神得以驰骋激励,人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高校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超越世俗文化的特点。它来源于城市文化,又高于城市文化的一般形态,并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的提升。处于快速转型期的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精神方面的诉求便日益迫切,它需要超越羁绊,就要注意克服世俗文化的即时、感性、躁动、沉靡的倾向,先进高校校园文化能匡正时弊,从而引导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辐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大课题,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具体体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从而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倡导健康的校园文化,改造落后的校园文化,抵制庸俗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提升优化的教师队伍,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统领社会的文化阵地,增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校园文化的决策者、主导者及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

注释:

[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J].黄淮学院社科系,2008(3):27.

[2]刘晓静.试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18):45.

[3]焦炜.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培育[J].图书与情报,2008(06):26.

[4]胡春利.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8(28):40.

[5]计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探究[J].民营科技,2008(11):3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99.

[7]刘学平.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及提升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2009(03):34.

[8]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7(9):57-58.

[9]蒲芝权.发挥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N/OL].贵州日报,第一版.

[10]戴玉英.略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2):58.

[11]潘崎峰.潘宏佳校园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6(5):108

[12]阎保平.高校校园文化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31.

[13]林丽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的双向实践和理论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3):63.

[14]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7(I):107.

[15]李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深层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77.

[16]林晓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和谐文化的指导[J].经济与社会,2007(1):69.

[17]黄浩伶.引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93.

[18]李静静.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9):100.

[19]李竞成.用科学发展观占领校园文化阵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85.

[20]张严心.关于告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上),2009(11):76.

[1]李新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马忠石,王洪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魏德功.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004,10.

[4]魏龙.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罗大中.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6]贺晓光,邵广军.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目标[J].鸡西大学学报,2004,12.

[7]张淑东.论大学校园文化与长春城市精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8]刘经纬,杨妙春,黄超.论高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9]孙孝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

[10]叶云明.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11]张春,李春萌.广西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重点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

[12]谢焕忠.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责任编辑:滢桥)

Abstract:Culture is the root of a nation and ethnic.Campus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ways of full realization of themoral goals,is an importantway to achiev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cing and creativity,academic and scientific,openness and radioactive.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requests to the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 plays the strong social radiation effect,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are promot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playing a promote role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function of demonstrating and molding the civic culture.In the new times,the research about social radiation effect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advanced campus culture,advocate healthy campus culture,transform the backward campus culture,resist the vulgar campus culture,thus form the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achieve the true goal of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university;campus culture;radiation;role

Thought on Social Radiation Effect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G123

A

1008—7974(2011)01—0018—06

2010—08—25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