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红(通钢电视台,吉林通化134003)
儒家文化智慧的弘扬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徐敬红
(通钢电视台,吉林通化134003)
员工作为企业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关心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化解职业心理压力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新热点。本文针对当前在企业员工中越来越突出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就如何以儒家文化智慧推进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一点自己的想法。
儒家文化;弘扬;心理健康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利益关系迅速调整,造成了员工的焦虑失落心态和对职业安全感的强烈需求,慢性疲劳症、上班恐惧症、职业厌倦症、职业倦怠症等成为了常见的职业心理疾病,一些与压力和心理问题有关的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类似于富士康的“N连跳”的自杀比例逐年上升,上访游行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关怀已是刻不容缓。
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和谐、中庸、诚信等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可以在当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如果我们坚持合理吸收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涵,弘扬儒家文化智慧,就可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缓解员工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儒家学说实质上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的学说,它强调德治、礼治。弘扬德治、礼治理念,可以提升企业家人文素养与管理才能,加强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养成,营造管理者与员工良性互动的氛围,有效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
1.提升企业家人文素养与管理才能,增强管理者人格格魅力。
企业管理对员工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管理不只是权力的应用,还需借助管理者的人格力和威信。在管理者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其次是“才”,德即是企业家的人文素养,决定企业的方向和高度,才即是管理才能,是企业家的专业技能。儒家十分强调管理者的人格影响力。在儒家的德治理论中,认为作为管理者应该是有德有才之人,他们应该具备仁、智、勇“三达德”,再加上“行”,构成了儒家人格论的全部内涵。儒家强调正人先正己,《史记》中就明确写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每个企业家应该同时注重个人的管理才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增强管理者人格魅力,使员工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从内心服从管理,减少抵触情绪,提升工作效率。
2.加强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养成,提高员工心理素质。
中国以伦理立国,“立德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立德,是指树立德业,修养品德。修身,是指陶冶情操、涵养德性。《礼记》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认为只有先修身立德,才能做好人、做好事。《论语》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出:人民若能修道德于内,行仁义于外,就不会违法乱纪。当前,要按照“立德修身”的要求,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引导员工认识到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加强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养成,帮助员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一是要举办各种心理培训,普及心理疾病预防知识,开展提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提高员工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检测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传授一些缓和情绪压力的技巧。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缓解员工心理压力。引导他们重视自我心理调适和保健,培养乐观的性情,减轻压力和焦虑感。三要设立员工心理辅导机构,开通“员工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辅导,通过各种服务来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从而营造良性互动的氛围。
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管理学说,几乎都强调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哲学是我国先哲孔子最先发现,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思想解放的思想家。孔子在否定商朝以来的天命神学的基础上,把意识观念引向到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轨道上,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儒家人本的管理思想,包含天人合一,仁爱,轻天命、重人事等理念,包括人际交往中的忠恕伦理等,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员工心理健康的提高和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员工积极向上,企业永远朝气蓬勃的关键。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孔子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提倡“仁爱”。从儒家学说来讲,我们在管理中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员工的劳动,保障员工的一切合法权利;要满足员工的生存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解决员工的困难;要让员工参与本企业的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决策多多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并让他们参与其实施;要关心员工的文化生活,美化生产环境,用丰富的文化活动陶冶员工的心灵;要创造条件,让那些有远大人生抱负的员工,实现其理想和人生的价值。
2.借鉴人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员工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之一,这一点与现代企业管理是相一致的。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可取的。它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在人际交往中,它强调忠、恕,就是要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反对“巧言令色”,等等。我们要在企业管理中善于学习借鉴儒家思想的这些合理成分,引导员工树立儒家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忠恕等思想,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物质和精神并举。坚持儒家仁治与以义统利思想,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做法,关心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注重掌握员工思想,理解员工愿望,关心员工生活,排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从而调动员工积极为企业作贡献。
1.坚持仁治思想,关注员工人际环境。
当前,要坚持仁治思想,尊重员工精神权益,调节员工情商,关注员工的人际环境。一是要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员工的心声反映给领导,让领导多体谅员工,把领导的意图传递给员工,经常开展员工座谈、接待、茶话会等活动,让员工畅所欲言,及时了解其内心需要,及时进行协调沟通,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与困惑;要尊重员工的隐私权利,保障员工休假、休息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二是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工资待遇、孩子教育、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关心中青年员工的爱情问题,争做他们的红娘;要了解新进员工的期望和目标,给予必要的指导;员工遭遇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要表示慰问;逢年过节或员工生日,要送上贺卡蛋糕或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创建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2.坚持以义统利思想,打造利益共同体。
“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义者,宜也”(《中庸》)。义”即是“仁义”,是诸种美德的概括,在儒家的典籍中,或者日常生活中,常把“义”与“利”对举。这里“义”表示道德情操,“利”表示物质利益,在如何对待“义利”关系上,儒家坚持以义统利思想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在《大学》中,则讲“以义为利”的思想,强调以仁义治国,就必然会有合理的“利”,这是“义以导利”、“义以生利”思想的运用。“利他”的原则应该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运用这个原则来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问题,必将是企业获得团结前进的重要条件。一要关注员工的利益。要围绕员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为企业分忧,为员工解难,要努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要维护好困难员工的生活保障权,及时对符合救助条件或患重病、遇到天灾人祸的员工及其家庭给予实实在在的救助,帮助其摆脱困境;二要维护好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员业健康权,努力促进企业劳动条件的改善,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责任编辑:闻礼)
G122
A
1008—7974(2011)01—0024—02
2010—11—08
徐敬红(1978-),女,吉林省龙井市人,现为通化市通钢股份公司党委工作处电视台编辑、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