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党校图书馆文献联合服务可行性分析

2011-03-18 13:50:28张继敏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4期
关键词:党校馆藏全省

张继敏

(舟山市委党校信息处(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00)

全国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自2000年海南会议后,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数据显示,2001-2005年这五年中,全国省级、副省级党校总计投入13697万元,其中数字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达3631万元〔1〕。而我省党校系统自2003年底开始,组织地市党校集团采购数字资源,2005年底开始联合建设“浙江省情研究数据库”,2007年始依托党校VPN虚拟专网全面实现了全省各地市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2010年3月,省委党校建设并开通了“浙江党校网络图书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和电子图书,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数字资源保障,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中,会遇到一些研究型的读者,他所需要的一些教材和专业书籍,我们仍无法满足需求,而这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有些不被电子图书收录,有些新书本馆正好没采购,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问题。那么,怎样提高全省党校系统的文献保障率和服务水平,减少重复采购,提高文献利用率,充分发挥全省党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的优势?怎样变单独馆为联合馆,变固定馆藏为流动馆藏,全省党校图书馆成一家?怎样使所有的受训领导干部和全省党校的教研人员都成为我们的读者群?怎样开展全省党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物流?

1 建设全省党校系统图书馆文献联合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1 建设基础

1.1.1 数字图书馆基础

全省地市级党校目前11家中已有10家通过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虽然目前县级党校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寥寥无几,但只要以市带县,软件资源共享,不论以总分馆模式还是分散管理模式,县级党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并没想像的那么难。

1.1.2 网络基础

全省党校系统的VPN专网目前83家市县党校已全部接入。VPN专网的开通为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基础,同时也为资源共建、联合服务搭建了更安全的通道。全省党校图书馆可以组成一个依托VPN专网的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网络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充分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书目资源的统一检索和馆际互借,进一步实现纸质文献资源的共享。可以被看作一种图书馆联盟的更高阶段,一种流动的图书馆,一种系统内更合理的文献资源互补和协调管理模式。

1.1.3 物流基础

浙江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交通便利,物流管理手段在许多馆已经运用到图书采购、图书加工中。当然图书采购和图书借阅的物流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出版商到图书馆之间的管理运作,后者则需要在图书馆之间进行运作。发达的交通和物流产业及党校之间系统内频繁的交流都为实现全省党校图书馆在文献流通中建设物流管理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1.1.4 文献基础

据对省委党校图书馆、杭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宁波市委党校图书馆、温州市委党校图书馆、湖州市委党校图书馆、绍兴市委党校图书馆等地市县级党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省级党校和副省级党校的经费保障比较充足,依等级各地经费保障和文献量逐级下降。县级党校图书馆基本处于无固定专项经费的状态,几个地方经济比较好的县区还有2-3万的文献经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省文献总量近百万,各地文献藏量和年度经费密切相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全省党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党校系统的纸质文献联合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党校系统内馆际协调、馆际互借、资源互补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干部教育服务。

1.2 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全省党校系统图书馆文献联合服务系统是为了揭示全省党校系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反映各馆的文献分布情况、实现省内文献资源协调建设、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为首要目的,以党校图书馆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干部为最终目的。建立系统的基本意义是:充分发挥省级党校图书馆的馆藏优势,结合各地市县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资源特色,借助联合服务系统的统一检索平台,快速地揭示、传递信息,借助物流管理系统,扩大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创新图书馆服务手段,提高实体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弥补电子图书的不足,并为进一步与地区内乃至全省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构建纸质文献交流体系创造条件。

2 全省党校系统实现文献联合服务的策略

2.1 系统最优化方案

全省目前有4家党校系统图书馆用的是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1家用汇文系统,其它还有图创、丹诚、清大清洋通用。这几个系统的联机公共查询目录OPAC都是基于Web集成的方式。这为在不同管理系统上实现文献联合检索带来了系统基础。我们只要采用基于Web集成的方式建立统一的OPAC查询界面,借助异构数据检索平台,并以此平台开展全省的文献联合服务系统建设,这是目前全省在现有系统环境下的最优化方案。具体地说,基于Web集成的文献联合服务方案不用再对各馆的自动化系统作任何调整,只要借助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分布式检索服务器,从各馆的Web书目检索系统中抽取检索结果,并以网页的形式返回。虽然不同的Web书目检索系统所返回的书目格式会有差别,但一般都是以HTML的表格方式,因此书目格式大同小异,只是表格的个数、行数或者列数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差异可通过为每个Web书目检索系统设置一个参数模板来解决〔2〕。

2.2 前期准备

2.2.1 调查论证

如果项目要在全省启动,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论证必不可少。在省委党校图书馆的组织下,委托异构资源统一检索的专业软件公司,对省内各地市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和论证,专业软件公司做出相应的论证材料、体系结构修改方案;委托物流管理公司对实现全省跨地区的文献流通做物流管理系统方案和经费预算,以期实现依托系统搞好图书资料的物流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在最快的时间,把文献送到读者手中。

2.2.2 协调合作

全省各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负责人在省委党校图书馆的组织下,协商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联合声明、协作方式等,在前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各馆的工作任务和面对的困难进行分别对待,对尚未建设或未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馆可以采用总分馆的模式,不做软件上的重复投入,可以作为省委党校图书馆或市委党校图书馆的一个分馆,用同一软件建库。而协调的重点将是如何在全省党校图书馆中利用文献联合服务平台,开展馆际互借,并借助物流渠道,更快地借阅文献和回流馆藏。

2.2.3 搭建系统平台

(1)书目信息检索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虚拟专网平台,在全省党校内搭建起全省党校文献联合检索平台。并对新搭建的平台做好信息检索准确性、检全率、平台信息请求响应速度的测试。

(2)读者借阅平台。除了搭建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平台外,还要建立一个读者平台。打破读者群,并且扩大读者群,把所有到党校学习的人员都作为我们的终身读者,我们要跳出党校更好地服务于干部的终身学习。实现跨地借阅、本地归还等一系列方便读者的策略。

2.3 文献交流和读者交叉服务

要真正形成一个全省党校“图书馆网络”的全新运作模式,变固定馆藏为流动馆藏,实现资源交流和读者交叉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各馆之间开展馆际协作,互通有无,打破各馆原有文献的局限性,让文献流动起来,向通借通还发展。

最大化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 )但这其中有一个矛盾,就是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无限的信息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的途径只有文献资源共享和读者交叉服务。

2.3.1 建设机制

实现全省党校图书馆文献联合服务,其建设机制主要包括:协作机制和运行机制。所谓协作机制,就是要各馆达成共识,统一决策、统一行动,出台协作声明,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所谓运行机制,就是出台一系列的服务流程和管理公约,能有一套物流管理系统作为运行机制的保障。机制内容包括怎样按时提供跨馆文献、如何返还、读者公约等,这些机制的出台都是在保障有效开展全省党校文献联合服务时不给各馆造成文献流失和馆藏混乱为目的,只为提供更好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服务本位。

2.3.2 流通渠道

(1)系统内自助式流通。全省党校图书馆之间系统内频繁的交流为实现全省党校系统内自助式文献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党校之间完全可以利用频繁的学习、会议期间的车流自成一套图书物流,任何一个到党校学习的领导都可借阅省委党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如果学习结束,图书资料可以带回本地,由本地党校返还,一个严格的机制和物流系统,完全可以保障各馆文献在全省各地市党校之间的流通,省委党校可以作为一个文献流通的中转站。

(2)借助物流产业开辟流通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发达的物流产业实现馆际互借,开辟一条党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物流渠道。利用一切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成本,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打破馆与馆之间的障碍,促进文献共享,可以说是一种服务方式的创新。

〔1〕张春菊 .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问题〔N〕.学习时报,2009-12-14

〔2〕章旭 .基于Web集成的联合书目检索系统〔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51-56

猜你喜欢
党校馆藏全省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山西财税(2019年1期)2019-03-01 05:31:04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河北水利(2016年8期)2017-01-13 12:39:00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