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强
(丽水市图书馆,浙江 丽水 323000)
〔作者信息〕江永强,男,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括州”及“括苍”本就是古处州历史上曾经的州名与县名,隋唐史书“括”字多从“手”,但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明万历七年(1579)的《栝苍汇纪》刊刻以后,从“木”的“栝”字却基本上占据了地方文献史料的主导地位。目前传承下来的如明崇祯、清雍正、清光绪《处州府志》和清光绪《括苍金石志》《续志》及《补遗》等地方文献史料中,都是用“栝州、栝苍”作为处州的古代州名与县名。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为“栝苍”正名的强烈建议,地方报纸也相继刊发文章,许多新出版的地方书刊也相继开始冠以“栝苍”二字,可以说,有相当部分的学者或专家,对从 “木”的“栝”字“情有独钟”,大有“普及推广”之趋势。事实上,对于“括州与括苍”之“括”字到底是从“手”还是从“木”?历史上早已有过争论,在现存最早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刻本《处州府志》中,就有“……权厝于栝州栝苍县,其栝字皆从木,考之,隋唐史‘栝州及栝苍县’又多从手,不能无疑”,这种疑问应源自于当时流传下来的大多数的历史文献都是“括”而非“栝”,为防止以讹传讹而贻误后人,才“并书于此”,“以俟(等待)博识者正之”。可惜的是,当初主修者的这个愿望并未得到后人的重视,随着《栝苍汇纪》的刻印,从“木”的“栝”字便成为了明清地方史料文献的主流。
笔者在多年从事地方历史和文献研究的工作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读者咨询古处州“括州、括苍”州县名的“括”字到底是从“手”还是从“木”的问题,也经常会碰到同一时代版本的文献资料交叉使用“括、栝”两字的情况,可以说,如今在“括、栝”字的使用上存在的这种乱象,已使人无所适从。为此笔者从文献工作研究的角度,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基本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括州、括苍”应是从“手”的“括”而非从“木”的“栝”字的结论。
现仅以《四库全书》为例。《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卷帙最为浩大的丛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清乾隆耗费十年时间编纂而成。《四库全书》基本上收录了中国上古至清初的重要文献,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献集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总字数约十亿。那么,在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里,“括州、括苍”使用情况又如何呢?具体又是哪类书籍使用较多呢?下面仅以几组数据来分析:
1)有关从“手”的“括”字的几组数据:用“括州”在正文中可检索到104种文献共215卷296个与之匹配的条目;注释条目里有63种文献共111卷143个与之匹配。用“括苍”在正文中可检索到约450种文献共1034卷1624个与之匹配的条目;注释条目里有120种文献共315卷787个与之匹配。
2)有关从“木”的“栝”字的几组数据:用“栝州”在正文中可检索到19种文献共29卷56个与之匹配的条目;注释条目里有6种文献共17卷28个与之匹配。用“栝苍”在正文中可检索到约70种文献共123卷291个与之匹配的条目;注释条目中有12种文献共62卷231个与之匹配。
从以上几组数据可看出,在《四库全书》中与“括州、括苍”(包括“括苍山”)相匹配的有580多种文献共约2850个之多,而只有约90种文献里共有506个条目与“栝州、栝苍”(包括“栝苍山”)相匹配,从“手”的“括”字在文献的种类与数量上远远多于从“木”的“栝”字。
现在再让我们具体分析比较“括、栝”两字的出现情况:
在《四库全书》中,使用“括州”或“括苍”的580多种文献中,经部文献有40余种;史部文献有125余种,主要有《梁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等各类官修的正史文献,和各类地理志书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宋太宗赵炅时由乐史撰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北宋欧阳忞撰的北宋地理总志《舆地广记》、宋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等,还有汇集唐代皇帝诏令的《唐大诏令集》及《唐会要》等;子部文献也有123种,如晋葛洪撰《神仙传》、梁陶弘景撰《真诰》、唐沈汾撰《续仙传》、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这四种文献中都使用“括苍山”),还有宋李昉奉敕修《太平御览》等;而最多的则是集部文献共有300余种,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唐宋文献:如唐张说撰的《张燕公集》、唐李邕《李北海集》、唐颜真卿撰《颜鲁公集》、唐刘长卿撰《刘随州集》、宋司马光撰《传家集》、宋沈括撰《长兴集》、宋喻良能撰《香山集》、宋楼钥撰《攻媿集》、宋范成大撰《石湖诗集》、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等,还有大量的明清文献。以上这些都说明隋唐史“括州及括苍县”和大多数官修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使用从“手”的“括”字的事实。
而在使用从“木”的“栝州、栝苍”的90种文献506个条目中,主要是以《浙江通志》居多,共有365个,其中引用《栝苍汇纪》书名的就达247个,而同样是在《浙江通志》里,用“括”字的却有692个。在其它如《资治通鉴》、宋杨亿等奉敕撰《册府元龟》、宋朱子撰《晦庵集》、宋陆游撰《剑南诗稿》等中,大多数有“括、栝”混用现象,如在《诚意伯文集》中,用“栝”的5个而用“括”的却有29个。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等一系列地位相对高的人的名字而改写的字,历史上对帝王庙讳的避讳特别严格。
据《隋书》记载:隋开皇九年(589)置处州,十二年(592)改曰“括州”,括仓平陈,置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载:“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永嘉为处州,十二年(592)又改为括仓(应为括州),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永嘉郡,武德四年(621),讨平李子通,复立括州仍置总管府,七年(624)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废府,天宝元年(742)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以与德宗庙讳同音改处州。”五月辛酉,代宗皇帝驾崩后,由其长子李适继承了皇位,癸亥继位于太极殿,即德宗皇帝,字皆缺笔作避德宗讳。在许多史书中都有“德宗讳适改括州为处州”的记载,如:《金石文字记》、《石经考》、《六艺之一录》、《野客丛书》、《日知录》、《齐东野语》、《册府元龟》、《同姓名录》、《说略卷》、《通雅卷》、《御定渊鉴类函》、《天中记》等等,其中一个共同点用的都是从“手”的“括”字,而非从“木”的“栝”字,查找所有的《唐以后帝王避讳名表》,只有“适、括”而从来就没有用“栝”字的。
另据《历代避讳字汇典》载:唐德宗李氏名适,避正讳“适”:《金石文字记》卷五“……凡经中‘’字皆缺笔作适,避德宗讳。”;又避嫌名“括”:《通典》一七八卷《州郡篇》,括苍县但曰“苍县”,避当时讳,等等。可以说,在历朝历代官方文献中从来不曾有把“栝”字作为避德宗讳的。因此只有从“手”的“括”才是正确的。
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处州府志》刻本刊刻时,南宋绍兴《括苍志》、南宋乾道《括苍志》、南宋嘉泰《括苍续志》都已失传,所以在编修时列举引用了共81种书目,经考证,其中大多数特别是重要的史书和地理志方面的文献记载都是用“括”字而非“栝”字,也有的则是 “括、栝”混用。但该《府志》在刊刻时除“序”中保留原作序者用的“括”字外,其它的却全部使用了“栝”字,在引用宋陈振孙撰的《直斋书录解题》中的《括苍志》、陈百朋撰的《括苍志续》时都改成了从“木”的“栝”字。从历史文献研究的角度看,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贻害无穷的做法,可正是这种情况在该《府志》及明万历《栝苍汇纪》以及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却比比皆是。但即便如此,也还能在这些文献中看到一些地方官员还是坚持用“括”字的,如身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知制诰兼修玉牒经筵官青斋的刘珝在给明成化《府志》作序时,用“括苍”而非“栝苍”。同样,清处州知府潘绍诒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栝苍金石志》“增刻括苍金石志序”和清同治《丽水县志》的序中,也是使用“括苍”或“括州”,还有知府仓圣潢在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缙云县志》作序时,也作“括州、括苍”。可以说,如以明成化《府志》原引用文献为依据的话,从“手”的“括”字才是正确的。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录载有“括苍山、括苍县、括州”的条目,也有“栝苍山”条目,但解释为“即括苍山”;
《汉语大字典》“括”字条目有“古州名”的解释,“栝”下无地名;
《中文大辞典》有“括州”州名、“括苍”山名和县名的解释,“栝”下无地名;
可以说在现有大量的中文工具书中,有“括州或括苍县”的地名词条解释,却没有或少有“栝州、栝苍”词条。
纵观古处州地方历史文献出现的“栝”字,最早是源自于明成化府志载:绍兴年间《括苍志》载宋熙宁中进士赵璋得到的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 “权厝”志(一块临时置棺待葬的墓志铭)。在该墓志铭中,因“其栝字皆从木”,从而造成了自宋代开始,“括、栝”混用的现象,如宋代《资治通鉴》等,地方上也有发掘出土的宋代墓志铭中有用“栝苍”的,如何澹之子何处仁妻陈氏墓志。当然,也有曾在宋绍兴四年为重修丽水县治立碑书丹的宋代书家吴说流传在世的宋代碑帖以“括苍”书写的,如《阁中帖》和《门内帖》等。
笔者在使用《唐代墓志汇编》时从编辑说明得悉,“扌”与“木”旁无别、‘竹’头与‘’头互用、‘隋’写作‘随’等都是唐代特有的习惯写法,这些都是我国历史文献研究人员在大量地研究唐代墓志后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如以此为依据,就基本可以解释上述唐石刻“栝字从木”的原因了。由于宋熙宁进士赵璋没有注意到唐代特有的“扌”与“木”旁无别的习惯写法,所以,将“括”字误识读为“栝”,这在“唐叶有道碑”中也能略见一斑。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可以得出,作为处州古州县名的“括州、括苍”应是从“手”的“括”才是我国历史文献的真实记载。虽然在流传下来的地方志书中以“栝”字占据主流,但从全国范围现有遗存历史文献的情况看,从“手”的“括”却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各时代朝廷官员也从来没有认可从“木”的“栝州或栝苍”作为州名和县名,而只把“栝”字当成一般的讹字或别体字处理。例如,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就直接将《栝苍汇纪》著录为《括苍汇纪》,另据统计在《四库全书》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献集成中,直接将《栝苍汇纪》改为《括苍汇纪》的就达618个,其中《浙江通志》中就有571个,而用《栝苍汇纪》的只有249个,而且集中在《浙江通志》里就有247个。还有,在所有“钦定”、“御批”、“御定”、“御选”、“御订”或“奉勅撰”的文献中基本使用“括”字而非“栝”字。当然,因为是受流传下来的处州地方志书和文献史料如《府志》、《栝苍汇纪》、《栝苍金石志》等流传的影响,在使用“栝”字的人中,主要是本地人或到过处州的人。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 王彦坤主编.历代避讳字汇典〔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3〕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G〕.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11
〔4〕 罗竹风.汉语大字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 《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G〕.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
〔6〕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 (明)何镗.栝苍汇纪〔M〕.刻本.明万历七年(1579)
〔8〕 刘宣编.处州府志〔M〕.刻本.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9〕李遇孙辑.栝苍金石志.续志〔M〕.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