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亚莉 张 丽
(1.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 西安 710061;2.陕西省图书馆 西安 710061)
音乐文献是记录有音乐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分印刷型和非印刷型两种。印刷型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工具书、乐谱等,非印刷型文献包括缩微型、视听型(含唱片、磁带及LD、CD、VCD、DVD 等音像资料)、机读文献等。音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包括音乐纸质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网络资源建设在内三者的有机结合。作为图书情报界大家庭中的一员——音乐专业院校图书馆,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各自为政”、“自给自足”、以“我”为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其学科内容涵盖面狭小,从事研究、学习的人数有限,因此专业性强的音乐文献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中[1]50。
根据所属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规模等实际情况,目前这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都形成了一定规模。音乐文献富集区当属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这两所图书馆的音乐文献资料无论是馆藏的规模、馆藏的质量、还是馆藏所涉及的专业覆盖面,都优于其他几个馆。其他七所图书馆迫于购书经费紧缺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文献资料缺藏、重复购置且种类不多,尤其是外文版文献,一次文献的满足率低,文献所涉及的专业辐射面不广。
由于音乐专业的局限性,我国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体相同。截至目前,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是沿用“自给自足、各自为政、以我为中心”的传统馆藏建设模式,客观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结构,缺乏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全局观念淡漠,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分工协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纵观音乐文献资源的馆藏分布状况不难发现:中文版文献雷同现象普遍存在,外文版缺藏明显。相对于国外音乐专业文献出版业,我国音乐专业文献出版事业起步较晚(第一个音乐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37年),加之历史原因,出版发行的音乐类图书、乐谱及音像资料,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非常有限,而且价格适中,除解放前和文革期间的一些资料有的馆缺藏外,其它一般均可收集齐全。多语种外文原版的音乐图书、乐谱和音像资料往往受订购经费、渠道以及订购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各馆收藏不一。音乐文献由于其使用范围偏窄,发行量有限,并且一些文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常常是错过了一次订购机会,有可能在漫长的等待后,也未必能等来再版,从而导致部分资料“永久”性缺藏。因此,全国音乐院校图书馆现行的馆藏模式形成了“你有我有、你无我未必有”的藏书局面。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集成化管理系统阶段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在此期间各馆纷纷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用户有效利用资源。相比于其他图书馆而言,音乐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晚,自动化建设普遍滞后[2]。乐谱和音像资料由于篇幅短小,往往以结集版的形式出版,因此为每本曲集、每盒磁带、每张光盘、每张唱片作著录比较困难,所以对这部分资料多数馆通常的做法是只对题名项予以著录。而音乐院校用户尤其是从事演奏、演唱专业的用户,需求非常具体,如需要某个版本的某首乐曲,对只著录题名项而未作分析著录的曲集或音像资料,用户须在曲集或音像资料中一首首的检索,费时费力,而且难以保证检准率。
在数据库的开发建设方面,全国音乐院校系统内没有联合开发数据库,而各馆自建的数据库,只能提供本校用户利用,难以达到共享的最终目的。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应有效组织、管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馆藏资源延伸至网络,使网络信息资源这一虚拟馆藏与物理馆藏资源并存互补,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今许多公共及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的此项工作取得了成效,作为物理馆藏的延伸,虚拟馆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专业由于受学科涵盖面较为狭窄及学科发展较为缓慢的局限,加之其他因素的限制,在搜集、整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有的馆还没有展开,有的馆也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全国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在音乐乐谱及相关理论文献分类编目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各馆还是沿用着不同的分类体系,如《中图法》、《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以及自行编制的分类法等进行分类[3]。甚至在同一个馆,由于先后使用了不同的分类体系,也存在二、三种分类法并存的现象。
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在音乐文献信息资源中,音像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音像文献资料是以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为记录载体,利用专门的机械装置记录与显示声音和图像的文献,又称声像资料、视听资料、音像制品。在音乐专业图书馆中,唱片、磁带、录像带、LD、CD、VCD、DVD等载体的音像资料占有一定的比例,这部分文献与乐谱文献一样在音乐图书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音乐图书馆根据自己编订的分类法对这部分资料进行分类著录,且有些馆并没有与相关文献诸如乐谱配套分编。随着多媒体电子音像播放设备的普及,乐谱附带音像文献载体形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阶段由于音乐院校图书馆在书谱和声像资料管理方面分属两个不同的窗口,所以在分编、典藏和检索利用等方面没有同步运行、统一管理,这样给管理和利用都带来了不便。
在音乐专业图书馆,灰色文献主要包括:①音乐工作者和音乐专业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风和艺术实践活动时,收集、采录、整理的具有浓郁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资料,这部分资料非常珍贵。如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属濒危剧种的陕西洋县灯影腔、专业师生采自陕北的二人台音乐、西安城隍庙祭祀音乐、西仓鼓乐曲集等等,这些收集于散落在民间的音乐资料,是从事有关学习、研究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若不加以妥善收藏保护,这部分资料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永远消失;②校友、师生捐赠的有关作品及手稿,未公开发行的音乐会音像资料、节目单等具有保留价值的文献资料;③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国内外的“大师课”讲义、教师教案及教学视频等未正式出版的文献;④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
上述“灰色文献”对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学以及音乐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各馆对这部分文献重视略显不足,有些馆没有纳入正式的收藏计划。
目前全国九所音乐专业图书馆,皆根据各自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需求与学科建设进行馆藏资源建设。正如上文提到的由于我国特定的条件,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音乐文献相对而言种少量小,故各图书馆基本有能力将国内版的音乐文献资料收集齐全;而国外原版音乐文献资料由于受订购渠道、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各馆有取舍地进行采集,形成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国内版的乐谱和音像文献各馆收藏较为齐全,而原版乐谱和音像资料除重复收藏外,缺藏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源建设上各馆各行其是,不加权衡,未曾考虑群体的协调和合作,从总体收藏情况看,虽然花钱不少,但是文献的信息密度、满足度和利用率不高,文献的平行引进和重复现象严重,专业辐射面也不甚全面。保守落后的文献结构布局使供需关系的矛盾加剧,供求格局逐渐失调,导致在音乐院校内文献资源覆盖率低、完备程度不够、利用率低、缺乏完善的揭示和报道等等,进而形成了自给自足、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分散局面。整个音乐院校系统的文献资源呈“点式分布”,既非“线性结构”,更无“网络”可言[1]50,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以我为中心”的音乐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共建共享是网络条件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今,许多公共及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方便读者更快更好地利用图书馆,音乐文献资源建设也应该走共建共享的道路。音乐院校图书馆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音乐图书馆系统内,建立音乐图书馆联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各司其职,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步入有序、合理的轨道。
同时,在音乐院校图书馆系统内设立一个具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在此机构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下,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此项工作:①对各馆文献数量、种类、分类体系以及自动化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情况进行调研;②“领导机构”纵观全局,统一部署,各馆分工协作,按照所属院校的学科设置、专业优势、现有馆藏特点,尽快使文献资源建设由自然发展状态变为宏观指导下的合理布局状态;③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文献调整调换方案,互通有无,以最少的文献购置经费取得最大的效益。
在“领导机构”的统一部署、管理下,进行文献的采访工作,这样既可节约经费避免文献的重复购置,也能保证所购文献具有针对性。
同时,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共知,共知的前提是文献的统一分编。在文献整序方面,实行集中编目统一分类,增加各馆文献整序成果的通用性,方便各馆文献的相互检索和利用。
由于乐谱和音像文献载体复杂,例如一首乐曲往往除有几个并列题名和异题名外,往往还附加很多成分,如音乐文献特有的序号、作品号、演奏形式、调性、声部、创作时间等。音乐文献分类编目工作较一般文献复杂、繁琐。有鉴于此,音乐图书馆可采用外包的方式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IS、地区采编中心的成立,从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的形式[4]。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在音乐院校图书馆实行编目外包一则可减少编目人员负担,加快图书文献处理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书谱、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二则可减少重复劳动,在音乐图书馆系统内实现统一编目,使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目前,各音乐院校音乐文献信息资源经过多年的积累,在一定层面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专业特色、专藏特色等方面各有千秋。
因此,可以在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坚持标准规范建设的前提下,根据各馆的地域特点、馆藏特点和所属院校的重点学科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确保一馆的特色数据库具有共享性(一馆输入,多馆利用)与永久保存价值(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同时,整理筛选各馆现存的“灰色文献”建立具研究、参考价值的不同主题的数据库,使濒于失传的珍贵资料和目前仅供本馆读者使用的文献,面向所有读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献的使用寿命。
在“领导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将各馆连接起来,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特色突出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达到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200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召开了“全国音乐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三次协作组会议,议题之一即是如何共建共享音乐数字图书馆,虽然最终并未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可操作的计划[3],但是至少与会者认识到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2006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数字图书馆开通,在音乐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上进行了可贵探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数字图书馆是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联合建设推出的集资料性、研究性、普及性为一体的数字图书馆,它是基于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以国际图书馆界通用的“DC”(元数据)格式为标准,搭建的一个音乐数字图书馆平台,它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5]。
各音乐院校图书馆可在“领导机构”统筹规划下,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建设较为先进的图书馆设为总馆,其它为分馆,共同搭建一个集物理馆藏、虚拟馆藏和数字图书馆为一体的复合型音乐图书馆,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建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
目前音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尚未在音乐院校图书馆系统内展开。2009年11月,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主要议题之一即是音乐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本次会议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达成了馆藏资源共享的一个承诺”[6]。诚然,开展音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会面临诸如各馆现有的馆藏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不尽相同,而且目前各馆之间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不同的后台管理系统等等问题。因此,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各馆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音乐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经引起了音乐图书馆学界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音乐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将会在统一领导、统一布局、分工协作下,形成布局合理的音乐文献信息网络体系,从而使各院校图书馆的音乐文献信息资源将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合理的利用,为音乐教学、音乐研究、学科建设以及艺术实践提供切实的文献保障。
[1]郭小林,胡扬吉.音乐文献学与音乐文献检索[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2]景月亲.索引学视野中的乐谱文献工作[J].中国索引,2004(4):30-33.
[3]倪 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音乐探索,2006(1):78-80.
[4]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2010-12-10].http://paper800.com/paper59To1/2008-7-13.
[5]上海数字音乐图书馆.[2010-12-10].http://www.libnet.sh.cn/music.
[6]荣英涛.共建共享共存——第五届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综述[J].人民音乐,2010(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