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新阅读*

2011-03-18 13:32
图书情报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纸本媒介

张 旭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0007)

浅谈大学生新阅读*

张 旭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0007)

在分析大学生浅阅读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追溯传统阅读的历史变迁,论述大学生新阅读的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等特征,并希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旧阅读。

浅阅读 阅读理念 开放 自由 平等

1 引言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知世界与探寻智慧的最基本方法。阅读是陶冶心智的精神法宝,也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1]。于个人而言,阅读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激发潜能的重要过程;对社会来讲,阅读是民族和国家继承先人优秀文化,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承载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的未来,其阅读状况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大学生“浅阅读”及原因分析

浅阅读是指以电子为媒介的阅读,主要是网络和电子书刊阅读;也指以简单轻松甚至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阅读形式,也包含广泛阅读和不求甚解的意思。大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专职化使其成为“阅读”人群的中坚和骨干。年轻学子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名目繁多的数字化阅读在大学校园中首先展露无遗;反过来,多样化的阅读媒介又使大学生阅读思想异常活跃。大学校园一时呈现出“传统阅读下降,浅阅读盛行”的特征。

传统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在数字化传媒的强烈冲击下,传统阅读离现代大学生越来越远,习惯传统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能够耐下心来,完整、深入读完一本书的青年学生已不多见,人均读书量在不断下滑。阅读的图书也有平面化、浅层化的趋势,娱乐休闲的多,求知阅读的少[2]。传统阅读部分被网络阅读取代,这一点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2]。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化信息装备的一代新人,他们的“阅读”媒介样式繁多。除了纸质出版物如图书、期刊杂志和报纸外,还有“录有内容的录音带(AT)、录像带(VT)、激光唱盘(CD)、数码激光视盘(VCD) 及高密度光盘(DVD)”等“音像制品”,又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电子出版物”[3]。其媒介形态有“软磁盘(FD)、照片光盘(Photo-CD)、只读光盘(CD-ROM)、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 )、交互式光盘(CD-I)、集成电路卡(IC-Card)”等。在当代大学生中迅速普及的“新式武器”,有采用“音频压缩技术”的MP3,也有集“音频、视频、图片浏览、电子书、收音机”等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播放器”(俗称MP4,其实只是“能够播放视频”的MP3而已)[3], 更有新一代的便携式个人多媒体终端——MP5(在线直播及下载存储等多功能播放器,其核心功能就是利用地面及卫星数字电视通道实现在线数字视频直播收看和下载观看等功能,同时MP5内置4-10G硬盘,可以将MP3、网络电影、电视连续剧、图片统统纳入其中)[4];还有手机和不多见但已经出现的电纸书(E-Book)。

导致大学生“浅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数字化媒介为主体的阅读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信息的即时性,是大学校园目前呈现“浅阅读”特点的基本原因。除了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专业的学生,当代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很少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深入反复精读纸本图书的现象就更少见了。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阅读也充斥着急功近利、不求甚解的情况;信息的海量涌动、新的阅读媒介的多样性和繁复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即时性、获取的便捷性和更新流动的快速性,都使大学校园一时泛滥着“浅阅读”的现象。

但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传统经典阅读和纸本阅读量连年下降,“浅阅读”流行,也是校园外社会阅读的普遍现象和特征。形式多样的现代化阅读媒介,不但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年轻学子的阅读需求和特点,如娱乐性、消遣性、广泛性、社会性和实用性,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等等,而且折射出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先进阅读理念。追溯传统阅读的历史变迁,分析挖掘“浅阅读”中蕴藏的先进阅读理念,引导信息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无疑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3 阅读的嬗变

从阅读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媒介的变迁,都会使阅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1]。人类现已经历了三次大的阅读媒介形态变革: 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和数字化媒介。远古口传媒介的信息交流,不具备后世阅读的含义。传统纸张和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传播,使阅读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固化起来并延续千年,直至近现代纸张以外阅读媒介的不断多样化,阅读理念和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与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线阅读、电子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已经逐渐普及。

3.1 传统阅读的变迁

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文句需要通过有声的言辞表达才能理解和传授,所以阅读的最初呈现形式是一种群众朗读活动。后来,随着间隔文句符号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句读,到近代西方较为完善的标点符号的出现,静默阅读日益流行。15世纪时,静默理念被牛津大学和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图书馆第一次采用,阅读从口语传诵逐渐向默读转变,阅读的性质逐渐由群体向个人演变[5]。这是阅读历史上的第一次质的变化。个人化的默读较摇头晃脑的群体诵读更虔诚,更有利于思考。活字印刷术,尤其是泥活字和纸张的发明、传播使这次阅读革命的影响不断扩大。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随着蒸汽动力的使用,造纸机械化出现,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阅读开启了新的纪元。印刷革命使得图书和期刊出版兴盛,书籍不再稀少。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迅猛发展,文学等人文知识也大量产生,因此可供阅读的内容日益多样化。同时,识字教育大众化,阅读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工业革命推动下的阅读实现了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也使阅读越来越个人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基于纸质出版物的阅读文化便在工业革命后形成,并主导维持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在古代,阅读只是少数人的行为,而人们的阅读目的主要是求知与学习。就传统意义而言,阅读就是一种学习[6]。为学习而阅读的理念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绝大多数人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存,为休闲、提升精神和改善个人素质而进行的阅读也存在,但毕竟是少数人或短时间的行为。阅读内容大多数为人文和社会学科,主要也就是古圣先贤的文化经典。近代以来,大众阅读有了较快发展,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为休闲、为提升精神和改善个人素质而进行的阅读行为也增加了,但不足以从质的方面颠覆传统阅读。物以稀为贵,古代知识和书籍的稀少,使其颇为贵重,加之统治阶级和宗教阶层对知识的垄断,更使书籍珍贵而神秘。因此,人们带着一种膜拜、尊崇与被恩赐的感觉去阅读,这使得读者与作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阅读民族文化经典的时候尤其如此。

3.2 新阅读的出现

20世纪以来,摄像、广播和电视在全世界日益普及,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读书看报等传统阅读活动受到了冲击;20世纪末21世纪初,计算机、互联网、高速传输和高密度存贮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信息接收形式和生活模式。在日益繁多的数字化阅读媒介面前,读者更多的是浏览和选择。人类的阅读进入了休闲时代、读图时代和读网时代[1]。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电脑、网络和视频游戏等“新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纸质出版物的阅读率不断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浅阅读”,也即“新阅读”的出现。“新阅读”包括:新的阅读载体、新的阅读形式和新的阅读环境[7]。新的阅读载体,指传统纸质载体以外的各种信息化载体,尤其是计算机和数字化设备;新的阅读形式,指传统的文字、图片阅读之外的有关声音、动画、视频的阅读。新的阅读环境,指在原有固定场所阅读或本地阅读之外,出现的手机、E-Book,或其它终端形式的移动阅读,以及在线阅读与云阅读(番薯网http://www.fanshu.com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应用任何媒介都能阅读电子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很多人认为通过上网浏览信息就可以满足阅读需要和求知需求了,传统的阅读观念和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危机论”代表的也许是一部分人对印刷文本阅读时代无限的怀旧之情,但是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历史巨轮前行的轰鸣声,意识到一场更为激烈彻底的“阅读革命”正在孕育,阅读技术、阅读理念和阅读方式需要突破,学术界需要对阅读进行重新定义[5]。

4 新阅读的特征

在阅读媒介技术发展、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研究“阅读”这个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几千年固化下来的观念和活动,并重新界定其含义,建立一个与当今多元民主社会相适应的,开放、自由、平等的阅读理念。

4.1 新阅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4.1.1 新阅读的开放性 远古时代的结绳、甲骨、金属、竹简等是阅读的载体,但是因为复本的单一性,只有少数人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情感变化。后来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复本量迅速增加,图籍不再稀有,阅读效率也有了革命性提高,阅读开始普及。近代工业革命更是加速了阅读的社会化发展。阅读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日益凸显。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支撑体系的新媒体的发展再一次颠覆现有的阅读效率与广度,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而且在实践上保障和体现着阅读的开放性。

按照传统的认识,“阅读”也可以叫做“阅览”,就是读书、看报和阅览公文——看那些印在纸张上的“字词”或“图表”,并思考其“内容”。“报纸、期刊杂志、图书”都有以“白纸黑字”为主的特征,可以作为传统的“阅读”对象的代表;那么,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网络信息存在的多种终端形式阅读,是不是应视为“阅读”对象呢?我们认为不管手持何种媒介“阅读”,不管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多么迥异于纸质媒介,都应该认为是阅读。

4.1.2 新阅读的多样性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信息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综合感知,那么阅读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层面去进行。阅读过程也许只需某个单一感官系统,也许需要多个感官系统协调进行。较之于传统媒体,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淡化了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等媒介之间的界限,其跨时空的交互性特征使它与读者建立起了全方位而日益逼真的联系,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因此,所有可看或者其他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内容,只要能够为人理解、思考并让人获得相应的领悟便是阅读[5]。若将阅读根据其载体及表现形式来区分:纸质书报刊等图文阅读、数字化图文阅读、音频阅读、视频阅读和(多媒体)互动阅读等均是阅读。

在数字化媒介基础上的网络阅读,其开放度与自由性,足以在质上颠覆传统主要以纸本为载体的阅读,从而带来全新的阅读理念与阅读文化。

4.2 新阅读的平等性

其实,新阅读的开放和自由已经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性。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主要追寻阅读的平等性,而其提出和发展也是从批判传统阅读中作者和读者的不平等性开始的。后现代主义是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流行于欧美地区并逐渐波及整个世界的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最初主要体现在文学(阅读)领域,在70、80年代又蔓延到哲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

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客体(载体与内容)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传统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传统纸本载体与内容的统称)之间主要是单向影响,即文本影响读者,读者对作者的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这是由当时知识的有限性和阅读技术低下决定的。所以传统纸本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典籍文本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是对传统阅读理念的扬弃,它追求阅读双方的平等地位。

基于电子超文本的网络阅读( 简称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的阅读方式。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是在现代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出现后,在物质技术层面上适应和加速了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的发展。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正是以超文本作为反对传统阅读的有力武器,并在超阅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实际上,这种阅读理念代表着阅读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一种先进的阅读理念,而不仅仅是对传统阅读的叛逆。传统阅读理念隐含着一种先天的假设;文本由作者创作,作者为此承受了煎熬,经历了痛苦。因而,作者对文本负责,同时拥有文本的决定权和终极意义的阐释权。在传统阅读中,作者高高在上,读者对文本只能被动接受,即使颇有微词也只能将重点放在阐释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上,主要致力于追问文本产生的原因,考究创作文本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总而言之,传统阅读“力求确立作者所意谓者”, 而“毫不顾及读者所理解者”[8]。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对读者有着一种固有的优越性。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首要宗旨便是摧毁“写作/阅读” 与“作者/读者”这样一种二元对立,颠覆写作和作者对阅读和读者的优先性,把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阅读与读者解放出来[8]。后现代主义认为,阅读有两种,即反复阅读与批评性阅读。前者是一种传统的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意图进行溯源;后者是对文本进行肢解和增补,阅读的过程能使文本增加新内容,它不再理会作者意图,而是以一种自由平等的态度对待阅读,使文本常读常新。经过“批评性阅读”文本增殖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本。在增殖后的文本面前,作者不再保有原先的独尊地位。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在电子超文本网络阅读中顺利地变成了现实。可以这样说,基于超文本的网络阅读在实践意义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较完全地体现了阅读的开放、自由和平等。

4.3 新阅读的互动性、共享性

网络阅读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指借助网络平台和终端阅读设备(如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阅读方式。一般可以将网络阅读分为在线阅读和离线阅读:前者主要借助计算机,后者还可以依靠各种电子文本阅读器(E-book)[9]。网络阅读信息量大,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方便快捷,具有互动性、共享性。

传统阅读是单一的,而网络阅读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多;或者一对多,多对一。读者不但可以阅读网络上的信息,而且还能即时谈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因此,阅读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在高密度的存储和高速光纤传输技术下,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共享,这是纸本信息载体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打破了原有纸质文献的各种束缚和限制,读者利用各种信息搜索引擎,通过超文本链接技术,超越时空,不分国家、地域和民族,没有身份资格限制,没有种族文化约束,自由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络信息传播打破了纸质文献信息更新的滞后性,在阅读过程中,即时更新信息不再是什么难事,读者在如此开放式的阅读环境中可自由自在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5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旧阅读

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使广大青年学生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浸淫在平面化的快餐文化中,逐渐远离了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度和厚度[10]。传统文化典籍是人类数千年来人文哲理的精神积淀,具有永恒和普世的价值。经典是值得不断重读且给人深刻而广泛启迪的著作。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称得上是人类文明智慧传播和保存的根本途径。传统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对大学生知识、经验和修养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多种终端和形式的数字阅读和极具即时性的网络信息,使得浅层次阅读在社会上弥漫,也日趋冲击着传统的纸质阅读。国内外均出现传统典籍和纸本图书阅读率连年下滑的局面。“阅读危机”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实,传统阅读和新阅读并没有根本的矛盾。传统阅读以纸本载体为主,而眼下,可以说网络阅读占据半壁江山,而且还在不断侵蚀着纸本阅读。但是,网络阅读不能完全替代纸本阅读,因为它不是深层次的思辨性阅读,而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类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浏览阅读,还需要基于文字的抽象性思考,这是网络阅读所无法达到的[1]。但是,网络阅读使我们了解和摄取信息与知识更广泛、更自由、更快捷。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网络阅读将与纸本阅读并行不悖,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人类的阅读活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样化、开放、自由和平等的阅读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显现,但是传统阅读不会消失。物质和科技的发展促进多元、开放与平等,而传统阅读作为多元阅读的一部分,自然会融入现代多元化时代。传统阅读理念与方式可以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改换形式,阅读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和变化,阅读理念也可以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而变,但阅读的内涵和本质永远不会变。其实,网络阅读和书本阅读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5]。

因此,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旧阅读。肯定大学生在新技术新媒介条件下的“浅阅读”,尊重他们选择阅读内容、阅读载体以及阅读形式的自由,帮助他们树立和稳固新的、先进的阅读理念,并引导他们对传统经典和纸本图书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辨性阅读。

[1] 蔡丽萍. 近十年来国内阅读研究综述[J]. 图书馆,2010(4):74-76.

[2] 张毅红. 论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9):205-206.

[3] 张 琳,封春元. 大学生的阅读理念与课外阅读环境[J].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5):85-87.

[4] Naruto0602PS.MP5播放器. [2011-4-2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510.htm.

[5] 黄丹俞. 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J]. 图书与情报,2010(2):5-7.

[6] 刘 莉. 阅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83-85.

[7] 范并思. 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0(2):1-4.

[8] 高 敏. 网络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教育[J]. 兰台世界,2009(9):75.

[9] 刘 晗. 超阅读——理念及其悖论[J]. 吉首大学学报,2002(1):55-57.

[10] 胡苏珍.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大学生经典阅读和“精神成人”[J]. 宁波大学学报,2007(10):38-42.

NewReadingofCollegeStudents

Zhang Xu

Library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By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shallow reading and its causes, and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raditional readi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new reading including its openness, equality,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and hopes that both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and the new reading will be treated in an open and tolerant manner.

shallow reading; reading concept; openness; freedom; equality

*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阅读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BZH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G252.17

张 旭,男,1974年生,馆员,发表论文2篇,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调研课题2项,参编论著1部。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纸本媒介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兰华生作品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