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阅读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2011-03-18 13:32怀
图书情报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张 怀 涛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1191)

·专题研究·

大学阅读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张 怀 涛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1191)

大学阅读文化是指在大学阅读活动中呈现现象和蕴含规律的总和,包括阅读理念文化、阅读行为文化、阅读环境文化等方面。大学阅读文化与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信息文化等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出自己突出的特征。

大学阅读文化 阅读理念文化 阅读行为文化 阅读环境文化

作为最能启迪人们思维、牵动人们情感的阅读活动,是文化保存与传播的基本途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阅读状况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征,阅读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历来是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是广大师生阅读的圣地,浓浓的阅读文化展示着一所大学的气质和品位。基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大学校园内的阅读活动,有益于从深层次把握大学阅读活动的特质和规律,有益于推动大学育人环境和创新环境的营建。

1 阅读文化与大学阅读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一种先进的文化,必然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和激励人民、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柱。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自人类文字符号出现时就开始客观存在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阅读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阅读文化的作用下,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提高和完善自我的素质,社会整体也可以通过推动阅读活动来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最大益处时,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1]。

有人认为,“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2]也有人认为,“狭义的阅读文化是指阅读文学艺术类作品;广义的阅读文化是指阅读人类创作的一切文明成果。”[3]实际上,阅读文化就是社会活动中相关阅读现象和阅读规律的总和。

大学阅读文化是指在大学阅读活动中呈现现象和蕴含规律的总和。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大学阅读文化是阅读文化在大学这个特定领域里的展现,即大学阅读文化是阅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阅读文化发展和研究中产生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可以被大学阅读文化建设应用和借鉴。其次,大学阅读文化又是一种学校文化,即大学阅读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受大学教育意识、教育环境的制约。再次,大学阅读文化还是学校文化和阅读文化的交集,它既要体现阅读文化的基本特性,以别于大学的其他文化形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利于大学社会职能的履行。

2 大学阅读文化的结构

分析事物的组成结构是认识事物内涵的有效方法。有人认为,“阅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系统,它由三个结构组成:功能与价值结构、社会意识与时尚结构、环境与教育结构。”[4]也有人认为,阅读文化“具有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属性。精神属性表现为阅读群体的阅读观念、阅读价值取向及社会阅读氛围;其行为属性表现为群体的阅读兴趣倾向、阅读行为习惯等。”[5]实际上,大学阅读文化主要涵盖阅读观念、阅读实践、阅读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

2.1 阅读观念

阅读观念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对阅读活动总体的综合认识,在阅读文化体系中起着导向作用,支配并调节着阅读实践和阅读环境,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在阅读活动中,人们主观愿望和主观感觉的产生,即人们想要阅读什么,想要怎么阅读,完全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阅读观念。观念是人的灵魂,观念体系是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形成正确的、先进的阅读观念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活动的层次、质量和效益。

阅读价值取向是阅读观念中深层的、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阅读倾向、阅读兴趣,一所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往往集中反映了这所大学的阅读价值取向。“勤读好学”、“学思结合”、“博专兼顾”、“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等意境深厚、历久弥新的阅读理念已成为优秀传统继续闪烁着魅力,“终身阅读”、“开放阅读”、“立体阅读”、“快乐阅读”、“科学阅读”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阅读理念也被广为接受,而低效阅读、盲目阅读、病态阅读、过分的快餐阅读、不当的功利阅读等现象又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阅读思维方式是阅读观念中最活跃的部分,反映着阅读实践中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许多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程序是思维方式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阅读思维方式的存在与演变,是阅读活动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由于从事阅读活动的方式不同,在阅读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个体性差异。朱光潜曾以中西方诗歌作品的比较来说明中西方不同的阅读思维方式:“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6]同理,每一所大学都会有相对趋同的阅读思维方式。

阅读群体心理是阅读观念中最不易捉摸的部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阅读心态,主要是指阅读活动中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理念升华的普遍心态,如人们对阅读的要求、愿望、情绪、风尚等精神状态;二是阅读意识,主要是对阅读心态进行过系统加工的、凝练而成的理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阅读方式转变过程中,人们遇到的压力、困惑、考验、挑战等都将带来阅读群体心理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校园先后出现的“伤痕热”、“反思热”、“改革热”、“武侠热”、“言情热”、“寻根热”、“黑色幽默热”、“哲理热”、“ 反腐热”等现象,都是不同时期阅读群体心理的集中表现。

2.2 阅读实践

阅读实践是人们的自觉阅读行为,在阅读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干作用,承担并推行着阅读活动的具体实施,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时代性等特点。从微观上看,阅读实践就是人们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过程;从宏观上看,阅读实践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大学成员群体阅读实践表现了一所大学阅读的综合特征,这种实践以其独特的、深入的方式参与着校园内教学与研究的现实,不断生成流动并稳定的阅读群体。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的阅读成果将应用于社会,他们的阅读实践也将化成无形的力量继续作用于社会。大学的阅读活动是大学成员群体阅读实践的组织化推进。例如,为了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理念,培养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品格,中原工学院以“书香致远——读书与人生”为主题举办的“读书节”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举办了 “以经典为伴,与智慧同行”系列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读书箴言征集、学生荐书、图书馆馆徽设计等活动,在校报和图书馆网页同步开辟了“书香校园”栏目,开展外文文献传递活动,举办“精品图书展览”、“光荣的60年图片展”,使全校师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大学成员个体阅读实践包括他在大学期间的全部阅读行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体阅读实践汇成了色彩斑斓、峰岭起伏的大学成员群体阅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任何一次成功的阅读实践都是读者理解所面对的读物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阅读实践的过程如《礼记·中庸》而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阅读实践的结果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领悟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种转换的成功实现取决于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能否共同作用从而融汇贯通。视觉信息即读者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获得的信息;非视觉信息是指读者的认知结构,即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总和,包括对所读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材料所涉及内容的熟悉,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修养等。读者的非视觉信息越丰富,其阅读能力也越强,能够实现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也越具有广度和深度,所体现的社会意义也越大[7]。

2.3 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是影响人们阅读活动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在阅读文化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为阅读理念的实现、阅读实践的完成提供相应的条件,具有介体性、制约性、外因性、改善性等特点。大学是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密集的区域,为其每一位成员提供难得的阅读环境。大学成员应该对自己所处的阅读环境不断地熟悉和判断,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实施有效的阅读行为。

智力环境主要由在校的教师和学生构成。大学教师主要是读有其法、术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师的读书热情很容易感染学生,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对学生的读书行为产生熏陶。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都有独特的兴趣、感受、体验和理解,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也往往围绕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展开交流和辩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相当多的机会来问答、交流、碰撞、交锋,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动人的阅读升华和思维操练。

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了阅读活动的巨大变化,图书馆日益追求资源的适用与服务的周到,网络也显示出资源的无限发展性和检索方式的便利性。德国对科研人员的调查表明:研究者们的“愿望列表”从更加简单、更加舒适、开放获取到现有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企业内部网等)更好、更加丰富、附加值更高(包括评价数据与信息、建议),再上升到更好的检索功能(如语义与基于上下文的方法),并智能化地整合到工作环境中。OCLC对学生们的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检索信息时从搜索引擎开始(2%的大学生从图书馆网站开始检索);93%的大学生对他们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和经历感觉满意或非常满意(84%的大学生在图书馆员的帮助下检索信息);搜索引擎要比实体的或在线图书馆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并且这种适合“几乎是完美的”[8]。

制度环境是开展阅读活动的有力保障,主要包括与阅读活动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如图书馆借阅制度、阅读活动开展制度、阅读评比与奖励制度等。成立的组织机构如学校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大学生阅读指导委员会、读书节组委会等,学生层面的如阅读兴趣小组、阅读俱乐部、读书会、书友会等。建设大学阅读文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系统完善的阅读制度,但是阅读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学校以及相关部门需要持之以恒地对课外阅读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阅读制度。

物理环境是营造浓厚阅读氛围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物理环境能把人们带入良好的情绪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但悦人耳目,而且悦人心性,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静谧温馨,会激发人们的遐想与思考。一面墙壁、一块标牌,都可能变成一页“书”,让师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两句名言,让人警觉,令人回味。明亮的教室、宽敞的阅览室、校园中的石桌石凳,会让师生随处找到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提高阅读效率[9]。

3 大学阅读文化的地位

大学是阅读重镇,阅读文化是大学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大学阅读文化与大学各种文化元素有着密切而不可切割的关系,它与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信息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交织、渗透、共生、同荣,形成了大学校园内鲜活的文化氛围。

3.1 大学阅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推进器

大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维护社会价值准则、培育社会精英和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机构,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总和。大学文化建设按其内容可划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建设层面:形而上层面即大学精神、价值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大学内生并共享的精神和价值态度以及工作理念等;形而下层面即实现大学目的和功能的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层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既是昨天的,又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有人认为,“道德教化的精神,创新知识、探索真理的追求和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努力是当今任何一所较好的大学都不可或缺的大学文化,而道德教化、良知哺育和价值传承的精神(伦理价值和精神维度的诉求)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西方一些大学为了进行道德教化、良知哺育和价值传承,充分以阅读为途径来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德性。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要求本科生必须在4个领域至少完成9门通识教育课程,即领域1人文学科导论,领域2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以及数学,领域3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4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两性研究。其中,领域1的课程基本上就是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而后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把文、史、哲知识综合在一起。主讲教授每周和学生见面2次,讨论由博士后学者领导,每学季读5-8本由教授指定的经典著作,每门课写2-3篇文章(共15页左右)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开设的课程,从深度和广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使大学精神得以保持和强化[10]。

一个没有书、没有阅读的大学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高等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学文化。当代学者何满子说:“人当然是为了求知而读书,为了求得理性和感性上的满足而读书。但不应忽视,书除了传播文化外,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有多方面内涵的文化。”[11]目前我国文化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大学文化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多元文化以各种形式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念都有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对传统和现时的精神价值体系进行新的反思,批判地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推动我国大学文化的创新。

3.2 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各种规章制度、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

阅读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营造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文化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读书活动等,尽情阅读自己心仪的作品,如中外名著、报纸杂志、漫画小说、心理励志、传记、生活健康图书等,以扩展视野、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从而劳逸结合、辅助学习、增加交流。

阅读文化有益于引导大学生的学风。学校可通过推介著作、读书评论、读书心得等,把大学生的阅读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可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演讲会、约请名师点评等,提高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带动良性化阅读潮流,引领大学生的阅读方向,对阅读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阅读文化有益于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人类早就认识到了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阅读疗法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过阅读作品,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应的书刊这味“心药”来获得心理帮助,排解困扰,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

阅读文化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习的乐趣,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确立理想等。各种读书报告会、各题书展和新书展等,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和阅读氛围,使阅读学术著作的大学生增多,增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2]。

3.3 阅读文化是学习文化的核心区

学习不只是传承人类文化的生命机制,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群体在后天所习得养成的各种学习特性的总和,包括体现其积极学习原则所形成的规范、价值、态度和哲学观。在当今时代,学习文化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概念密切对应。构建学习型校园,要求人人具有学习意识和能力,学校一切物质为学习而存在,形成保障和激励学习的有力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对稳定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包括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阅读都是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13]因此,在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习文化范畴中,阅读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师生始终保持进取、开放、创新状态的动力。

大学作为一个学习密集型组织,更为深层次的取向是倡导一种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学校各组织之间、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在这样一个学习的环境中,共用阅读资源,共享阅读成果,使阅读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愿景。这样的大学应该做到:一是重视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二是从教师到领导都要投入阅读实践;三是鼓励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学习;四是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书香四溢的学习系统;五是学校领导者真正成为学习与阅读的领导者。在学习型校园中,重要的还在于人人都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孔老夫子留下了许多揭示学习与阅读规律的名言,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此后历代都不乏关于学习与阅读的真知灼见,如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近代蔡元培的“兼容并蓄”。当代学术的迅猛发展又为学习和阅读提供了值得珍视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策略理论、认知理论、学习风格理论等。

3.4 阅读文化是创新文化的铺路石

创新文化是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大学创新文化不但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精髓,也是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引擎,而且还具有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或区域创造力的重要责任。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利于创新、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以人为本、宽松宽容、公平开放的人文环境;善于协同、友好竞争的团队精神等。创新文化建设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学中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更为积极和主动。创新文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

创新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也是创新文化的最高层次。在创新文化中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和保障创新。一旦全社会的力量都投身到创新文化的事业中来,人们的创新观念就会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并普遍强化,追求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就会逐渐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反过来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培育、发展和繁荣。然而阅读的不足必然带来创新观念的缺位。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14]

荀子在《劝学》中告诫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与思考。据有关研究表明,在知识激增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总量的80%以上是靠阅读来实现的,且阅读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从思维角度来说,广泛的阅读对知识的积累、良好习惯的养成、科学思维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于包括大学的教育,来自于知识的熏陶,也就是来自于阅读。可见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何其重要的影响[15]。

3.5 阅读文化是信息文化的重头戏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它产生并形成于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文化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骨干形成了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从而带来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了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了社会文化结构性变革,同样也会引起阅读的不可逆转的变革。作为大学的成员,能否适应信息文化的要求和发展,能否在信息文化的挑战中取得优势,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前景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培养推进信息文化的阅读理念,使阅读沿着理性的轨道前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信息文化带来了阅读的丰富性。传统阅读主要是纸质阅读,信息量相对有限,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翻页进行,是一种线性阅读方式。而信息文化使得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并存。其中,网络阅读是超文本的方式阅读,读者通过一台计算机终端登陆网络,就可以获得浩瀚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声音、影像、图文俱全,超链接的方式和点读的形式使网上阅读方式灵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找到感兴趣的信息。

信息文化带来了阅读的开放性。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区域性的,因地理障碍造成的交流障碍是难以克服的。而全球化是信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网络的结构是开放的和高度自组织的,它联系着世界上任何一个能连接的角落,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地球村”。网络阅读与检索几乎不受时间、年龄、资历的限制,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阅读空间,非常适合大学生的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人们减少了正规学习的紧张与局限,使他们心情放松、无拘无束。

信息文化带来了阅读的互动性。网络用户不但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双向流动,而且还可以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随着网络阅读参与者的增加,互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以匿名方式浏览各种信息,发表各种看法,如发帖子、发评论,写心得、网上讨论等等。这样的阅读更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力。但是同时,这又要求人们要有高度的自治性和自律性[16]。

同时,信息文化也给阅读带来了新问题。一是信息污染的影响。网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多层次的超级文本,但缺乏“编审”“守门员”等把关人的必要过滤,因而显得繁杂、混乱、精度低;人们阅读时难以分辨哪些信息对自己更有用,容易停滞在浅阅读的层面。二是容易给健康带来影响。荧屏辐射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长时间接触会造成视力下降、精神疲劳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 朱永新. 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N]. 光明日报,2009-06-07(4).

[2] 王余光,汪 琴. 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3] 王静美,朱明德. 中俄公民阅读文化比较[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42-44.

[4] 李 莉. 大学图书馆培育阅读文化初探[J]. 民族论坛,2010(9):53-54.

[5] 孙 颖. 阅读文化及其建设策略[J]. 图书馆论坛,2010(1):1-4.

[6] 朱光潜. 朱光潜谈美[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27.

[7] 王 龙,邬卫华. 阅读的文化研究论纲[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53-55.

[8] 肖仙桃,王丹丹. 用户信息环境、信息行为及信息需求发展趋势[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40-43.

[9] 李铁范,王建军. 论校园阅读文化建设[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27-29.

[10] 叶青春. 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J]. 莆田学院学报,2009(2):93-96.

[11] 张印三. 名家读书箴言[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6.

[12] 郝天侠. 阅读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J]. 图书馆学刊,2009(3):54-56.

[13] 季羡林. 讲真话:季羡林人生箴言录[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97-198.

[14] 张 贺. 涵养一个“书香中国”[N]. 人民日报,2009-04-22(4).

[15] 禹门生.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N/OL].光明网,2009-04-07[2011-03-15].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09/04/07/002720277.shtml.

[16] 杨艳利,刁爱兰. 信息时代的网络阅读[J]. 新闻世界,2010(2):80-81.

TheConnotationandPositionofUniversityReadingCulture

Zhang Huaitao

Library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1191, China

University reading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enomena presented and the patterns implied in university reading, concerns reading concept, reading behavior, reading environment, etc.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university culture, campus culture, learning culture, innovati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it presents its own prominent features as well.

university reading culture; reading concept culture; reading behavior culture; reading environment culture

*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阅读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BZH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G252

张怀涛,男,1957年生,研究馆员,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长,信息资源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黄淮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委员,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阅读与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常年讲授“信息检索”、“信息咨询”、“阅读学”等课程,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16部。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文化与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