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商与新安医籍的印刻
朱慧君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徽商庞大的资本的扶助下徽州文化开始崛起。传统医学在徽州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在明清两代著述颇丰,并有不少付梓于世。探讨其时徽商与新安医家医籍刻印的联系,及资助新安医籍刻印的原因。
徽商;新安医籍;印刻
纵观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商帮在崛起,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全国的商品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在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田”的皖南徽州走出了一支行迹遍布大江南北,誉满天下,执商界之牛耳几百年的商帮──徽商。随着徽商经济的强盛发展,以徽商庞大的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徽州文化开始崛起,徽州版画、徽菜、徽州园林、新安画派以及新安刻印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特别是传统医学在徽州这一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
在明清两代,新安医学开始兴起,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名医217人,其中88个人写了178部医著;清代有名医527人,其中286人著有498部医书[1]。在这两朝较著名的有:江瓘,明朝歙县人,广搜博采古今名医治疗奇验之迹,前后历经二十几年撰成《名医类案》,收录秦越人、淳于意、华佗等人和元明时代名医的医案以及家藏禁方,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总结医案的专著[2]。吴昆,明朝歙县人,以十几年的时间广搜博取医方 700多首深入探讨,认真考证,最后合编成为《医方考》。该书着眼于临床医方,实用性强,是我国第一部注释医方的著作,影响深远[2,p18]。徐春甫,明祁门县人,是中医学史上一位重要医家,以《古今医统》100卷而名垂青史。并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倡集当时医家名流46人于北京,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2,p101]。汪昂,清休宁人,著有《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累纂约注》、《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其中《本草备要》常作为中医入门教材[5,p128]。据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刻印的医籍多达270多部,占了全国的1/8[1,p344],这在当时是个很庞大的数字。
(一)徽商帮助新安医学家搜集方剂、秘方
医籍印刻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书,但是每一个医家写书都需要大量的验方、秘方。新安医家对于方剂的搜集和研究十分重视,有的大量搜集民间验方进行整理,有的对有关著作所载的方剂进行考证注释和阐解。如吴勉学的《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汪昂的《医方集解》、吴昆的《医方考》、程伊的《释方》等。而当时徽商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万历《歙县志·货殖》(万历三十七年刊本)载“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歙)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的时代,徽商利用自身通达天下的商业网络,依托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广泛搜集医学古方验方秘方,将之提供给新安医学家们,并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著作。如明代著名医家汪机著《针灸问答》时,许多得到了在外经商的徽商们的大力帮助,从而获得了难得的秘方、验方。大医家汪机仰慕当时以针灸闻名于世的有姑苏的凌汉章和六合的李千户,汪机难以亲自去两地学其秘术,又没有医书行世可览,而著针灸之书又不能少了这两位的秘术。当时在姑苏、六合两地经商的歙休商人得知以后,注意搜集凌、李两人针灸取穴的秘方,将此传给了汪机,使得《针灸问答》得以问世[3]。
再者,不少徽商喜好搜集方剂、秘方,其中就不乏因为得到方剂、秘方而弃商从医者。如明代歙人方音,喜好搜取禁方,初从商,一日在江淮遇到一贫困书生,方音慷慨解囊,赠金给书生。多年后两人相遇,书生知其喜好禁方,于是将所藏秘方都给了方音,方音至此以医为业,成为名医[2,p25]。又如孙一奎,明休宁人,青年时跟随堂兄在括苍经商。一日,路遇士人,传授其秘方,用之多验。归告其父以故,并请舍业而专方术,1573年著成《赤水玄珠全集》和《痘疹心印》[2,p122]。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徽商对于新安医籍刻印的作用。
(二)徽商对于新安医籍的刻印给予资金支持
民国《歙县志》中记载:“……履暹字仲升,号星宇,家有十间房花园,延苏医叶天士于其家,与王晋三、杨天池、黄瑞云诸人考订药性,于倚山旁开青芝堂药铺,城中疾病赖之。刻《圣济总录》,又为叶天士刻《叶氏指南》。”[4]另有李宗煝是受人称赞的急公好义、扶贫济困、重金搜刻徽州先贤的清末歙县西南百万首富,光绪十七年(1891年)序刻清程玠撰《眼科秘方》1卷,清程敬通撰《眼科秘方》1卷[5]。而程杏轩到扬州会诊时也带了他的书稿《医述》拜访当时盐商八大总商之一的包松溪,为包所盛赞,建议其从速刻印,后经包松溪鼎力相助,历经四年刻成[4,p528]。程国彭,字锺龄,又字山龄,号恒阳子,又号普明子(出家法号),清歙县人。晚年所著《医学心悟》是他一生从事医学研究的心得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该书写成于雍正十年(1732年),在1733年由新安人江子耀捐助刻印出版[6]。
对于徽商资助新安医籍刻印的文献并不多见,但通过一些间接记载也能看到整个事情的轮廓。有记载的:程林,字云来,号静观居士,明末清初歙县人,后迁居休宁。精医学,其生平医疗收入大多用于编辑、刊印医书[2,p128]。从这例史实我们看出医书刻印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事,但新安医家们大多慷慨好义,为人诊治,不计报酬,对于穷困无力购药者,还要奉送上药品,本身并无多少积蓄。如方润,字辉泽,清婺源县荷田人,精通医术,尤其长于外科,为人诊治,不计酬资,浙江潘宪韩赠匾“义行可风”[2,p86]。臧元圻,字次效,清婺源县臧坑人,始习儒,然酷爱医道,故旁及医学,常免费为贫苦人治疗病痛,颇受人尊敬[2,p84]。汪允璋,字礼南,清婺源晓起人。为人和善,精通医术,求诊者接踵不断,从不受谢,对无力购药者,即予资助[2,p86],医家的收入不够乐观,医籍刻印的资金就有一定的难度,医家只能向财富雄厚的徽商求助,正是由于商人资金上的资助,新安医籍才能得以大量刊印。
(三)有徽商既从商又行医或为刻书家,将新安医籍刻印推向繁荣
徽州刻书业的明确记载可追溯到两宋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徽州刻书业形成一派繁荣之势。万历时期的学者谢肇淛在评论当时的刻书业时曾指出:“宋时刻本,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版。楚蜀之刻,皆寻常耳。闽建阳有书坊,出书最多,且版、纸最滥恶,盖徒为射利计,非以传世也。”[7]明人胡应麟也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州有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8]徽商是徽州刻书业兴盛并使徽州府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的主要原因和真正的动力。而提到医书的印刻就不得不提到歙人吴勉学。吴勉学字肖愚,号师古,为明隆庆、万历间(1567-1620年)徽州府最大的刻书家,身兼编校、书商,是规模大、分工细的明代名坊师古斋的主人,家业世商,是典型的“贾而好儒”的徽商世家博学藏书的藏书世家[5,p83],他以10万两的资本,校刊了医书数百种。万历间刻印自辑《痘疹大全八种》20卷和《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6卷行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印王肯堂撰写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5卷[5,p83-84]。胡文焕,明朝婺源人,字德文(又字德甫),号全庵,又号抱琴居士。通诗文、音乐并且精通医学,博学多才。青年时经商南北,巨富后在杭州、金陵改行刻书业。万历间,在杭州开设刻坊文堂会,南京开设思莼馆(斋),所刻丛书是明末坊刻本中的佼佼者。其刻印了医籍《素问心得》、《金鉴本草》等[5,p98]。还有胡正心和胡正言兄弟俩,他们出身儒医世家,精通医学,同时也是刻坊十竹斋的主人,辑撰了医学著作《订补简易备验方》、《薛氏医案十三种》等等,并且胡正言发明的“饾版”、“拱花”法是当时最先进的雕版彩色印刷技术,将徽州刻书业推到了最鼎盛的黄金时期。
(一)徽商和新安医学家都具有“儒”性
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成为重要的一支劲旅的特点就是其“贾而好儒”。而儒医也是新安医学的一大特色,如有“天下之神手”之称的程敬道,医术精湛,唐晖在其重刻的《外台秘要》序中称他以儒通医,“既是名儒,又是名医,以文雄两浙间……以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出门治医,入门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4,p530]。江瓘系明朝嘉靖的秀才,博学多才[2,p12]。程杏轩出生于世医之家,少业儒,博学工诗,有诗抄两卷,同时人鲍桂星誉其擅潘陆之诗名[2,p47]。吴澄以其渊源之家学精研《易经》,后因屡试不第,遂弃儒就医[2,p37]。也就因为儒性相通,徽商对于新安医学比较关注,资助其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徽商将资助医籍的印刻视为一种善事,可得善报
《讱庵偶录》中的一则笔记中记载:“歙县吴勉学,梦为冥司所录,叩头求生。旁有一判官禀曰:‘吴生阳禄未尽。’吴连叩头曰:‘愿作好事。’冥司曰:‘汝作何好事?’吴曰:‘吾观医集率多讹舛,当为订正而重梓之。’冥司曰:‘刻几何书?’吴曰:‘三万。’冥司可而释之。吴梦醒,广刻医书,因而获利,乃搜古今典籍,并而梓之,刻梓费及十万。”虽然这则笔记中有迷信成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事实成分,多少反映了当时徽商的心理,他们将刻印医书当做善事的一种方式,希及以此可得善报。
(三)徽州刻坊也是徽商经营的一种行业
从明朝中叶开始,在徽商的带动下,徽州刻印业得到显著发展,徽州刻坊更是发展迅速,甚至超过了官刻和家刻。在徽州,官刻和家刻的资金都是来自商人的资助。尤其刻坊,其本身就是商人经营的重要行业之一。明中叶以后,徽州的家刻和官刻发展逊于刻坊发展这一事实更是凸显了刻书业商业化的发展,新安医籍就是刻坊刻印种类的一种。徽商对于新安医籍的资助可以看做是其本身刻坊经营的一种投资。
(四)徽州社会所具有的封建宗族性
徽州是朱熹故里,理学在徽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休宁茗州《吴氏家典》云“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在朱子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强烈的宗族乡土观念贯穿于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生在徽州地区的徽商和新安医学家从小就接受宗族观念的熏陶和洗礼,所以他们的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在那个时候,徽州人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跟他是同一个祠堂的”。徽商在挣了钱后,为本宗族的兴盛,毫不吝啬地捐资建学堂、书院,推动着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所以如果同族之人有什么需要他们资助之处,他们肯定会加以援手。如孙文胤的《丹台玉案》撰成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当年即由孙氏仁寿堂刊本行世[2,p121]。胡澍的《内经校义》至光绪庚辰年(公元1880年),其族叔胡培系重为刊布[2,p96]。
(五)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明清时期,徽商受重实业轻空谈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开始将目光转向医学的发展。如汪昆道的舅父幼好史,汪道昆的父亲劝其舅学医曰“史固于汀言,治生不侍,危身取急,则贤人勉焉,医是也,且百工老而废业,医老将益精,时起勉之,毋用史为也”[9]。由于“百工老而废业”而医学却具有“老将益精”的优点,徽商开始认识到医学的重要性,徽商及其子弟开始转而学医,那么商人资助新安医籍刻印也就很正常了。到了清初,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私人刻书开始有禁,刻坊主们开始把刻印的内容转向了不犯清廷忌讳的而欣赏和实用性强的专业类和生活类的书籍,医籍就是其中的一种。
由于徽商对于新安医籍的资助,使得大量医籍得以刊印发行并妥善保存,流传至今,为我们后世存留了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著名的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教授曾评说:“新安医学之医籍,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可谓首富。”使得新安医学在我国中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专家统计,现行中医院校统编的13门重点教材中,计引新安医家数34人次,占12.3%;引新安医籍6部,占19.3%;引用新安医家医籍中的医论543条,占9%;引用新安医家所创方剂215首,占14%[10]。其中不少新安医籍还曾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对徽州医学对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安徽省历史学会. 百家争鸣——新安医学[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39-340.
[2] 李济仁.新安名医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
[3]. 童光东.徽商流寓与新安医学交流(第12卷)[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
[4]. 张海鹏,王廷元.民国歙县志卷 9义行(歙县志卷 9)[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8.
[5]. 徐学林.徽州刻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07.
[6] 施孟胥,等.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1.
[7] 徐学林谢肇淛.五杂俎(卷 13)[A].徽州刻书[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 徐学林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A].徽州刻书[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9] 童光东.论明清徽州商医融合现象(第1卷)[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0,(4) .
[10] 张玉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313-314.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The Huizhou Merchants and Xinan Medical Book Signet
ZHU Hui-ju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t was the heyd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 mercha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Huizhou merchant’s huge capital, Huizhou culture began to ri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Huizhou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formed the unique regional medical schools i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 the Xinan medicine. The writings of Xinan medicin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quite abundant, and many of them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izhou merchants and Xinan medical cadastral signet and the reasons of funding on Xinan medical cadastral signet.
Huizhou merchants; Xinan medical cadastral; signet
2011-03-15
朱慧君(1985-),女,安徽郎溪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K24
A
1009-9115(2011)03-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