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竞
(上海建设交通党校图书馆 上海 200233)
图书分类是以图书分类法为工具,按照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它特征(如作品发表年代、作者国籍等)将图书分门别类地、系统地进行组织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特点就是按学科、专业属性集中图书,并且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揭示各种图书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从学科分类寻找图书的途径[1]。
图书分类工作是图书馆藏书整理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图书馆学术性、知识性较强的工作之一,其工作结果直接影响图书馆目录的正确值、典藏质量及读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图书分类工作是揭示和组织藏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方便读者查询图书、检索图书和按类取书。因此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3条:一是揭示馆藏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便于读者确认图书;二是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满足读者按类求书的要求;三是根据各类图书之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以便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由此可知,图书分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藏书的组织和读者服务的质量。图书分类人员在分类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他们的工作决定着图书分类的质量和藏书的使用效果。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目的规范化、标准化及文献信息的正确归类对文献资源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分类工作质量取决于分类人员运用和掌握分类规则、标准、方法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2]。
图书定性就是按图书学科性质分别将图书分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规定的22个大类里。图书定性主要依据图书的书名和内容,而有些图书的书名和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内容,不同分类人员作不同定性,造成分类不一致。
例1:英文图书,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原版图书类,不同分类人员对此类图书分类不同。有的按内容分在各类,如建筑类分在TU类,小说类分在I类,医学类分在R类;有的作为英语读物分在H319.4,加内容组配号。笔者认为,除本图书馆特色图书应规定按内容分在各类外(如医学院图书馆医学类英文书、园林学校图书馆园艺专业英文书),其它英文图书原则上应定性为英语读物,分在H319.4,加内容组配号。
例2:历史小说,有的分类人员将其放在I类(I247.53中国历史小说);有的分类人员则将其放在K类(K8人物传记类)。笔者认为,人物传记和历史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传记和小说的写作笔法不一样,传记主要依照历史记载真实事件,而小说则可以虚构情节且有人物对话。因此,对于有人物对话的中国历史小说应定性为有关历史人物的小说,放在I247.53类目,不应放在K8类目。
例3:故事类图书有两种不同的定性,有的分在I类,定性为故事书,有的则按故事的内容分在各类。例如,圣经故事集这类图书有的分在I类、有的分在B971宗教类,科普故事集这类图书有的分在I类、有的分在N类科普类。笔者认为,书上标明“故事”的图书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故事集,都应定性为小说,入I文学类。
有的图书粗看其所属类目模棱两可,但如果细致研究图书内容,肯定会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类目。不同的分类人员对图书的理解不同,加之有的分类人员对图书内容未作细致研究,造成了分类不一致。
例4:中长篇小说书的复分表上标明“7”为言情小说,但是社会小说以及家庭伦理等小说入此,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9”标明为综合性小说。在分类过程中,同一本书有的分在I247.57,有的分在I247.59。如小说《九洲志》,由于内容涉及较广,不同的分类人员将其分在不同类目。
例5:《上海市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等定额书,有的分在F407.9,有的分在TU723。笔者认为,一般图书馆可将其分在F类,而对于以园林和建筑设计为特色图书的图书馆,应将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类的图书分在TU类比较合适。
例6:《中国药膳与食疗精粹》这套丛书,书上标明分在TS972.161,而套录库里分在R247.1,造成分类不一致。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第5版,R247.1类目标明“食养、食疗入此”,而TS971.161类目标明“烹饪法、食品调味法以及各种食谱、菜谱入此”。分析这套丛书发现,内容涉及食养、食疗,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菜谱。笔者认为,应将本套丛书入R247.1类目比较妥当。
《中图法》历经5版,图书馆在不同时期所分图书必然使用不同版本的《中图法》,造成分类不一致。
例7:中长篇小说,在《中图法》第1版和第2版中没有复分表,1990年出版的第3版加了复分表,中长篇小说可以根据小说内容细分下去,如武打小说为I247.58,言情小说以及家庭伦理等小说为I247.57。
例8:在《中图法》第3版中,关于邓小平著作理论及其研究归入D2-0,邓小平的传记分在K类。而在《中图法》第4版中对此设置了专类A49邓小平著作、A76邓小平生平传记、A849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而最新的第5版又规定邓小平的综合性著作及其研究可入D2-0,专论、专题及其研究入有关各类,如邓小平理论研究入D610.1。
许多图书特别是小说,在分类时必须按照作品发表年代、作者国籍决定它的分类号,作者在不同年代发表的作品及作者国籍的变更,引起同一作者的同一类图书分类不一致。
例9:老舍出生在旧社会,逝世于新社会。他的作品有的写于旧社会,有的写于新社会,有的是新社会时写的旧社会的事情,所以老舍的早期小说分在I246.5,而解放后所著小说则分在I247.5。笔者认为,由于老舍的作品大都是反映旧社会的风土人情且库存老舍的图书大都被分在I246.5,为了图书分类的一致性,应将其解放后所著小说也分在I246.5类目。
例10:萧逸本是中国人,他所写的也是中国小说,他早期的武打小说被分到I247.5类目。后来,萧逸去了美国且入了美国籍,从此因其成为美国人,他所写的中国小说被分到I712.45类目,造成同一作者写的同一体裁的图书被分到了不同的类目。笔者认为,虽然萧逸现在是美国人,但为了保证分类一致及方便读者查询、索取图书,他的小说应全部分到I247.58类目。
例11:张爱玲出生在旧社会,1995年逝世在美国。她的早期作品发表在解放前。上海解放后,她就去了美国,之后所写的小说也大都反映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如果按照国籍和作品发表的年代分类,她的小说有的入I246.5,有的入I247.5,也有的入I712.45。笔者认为,考虑到分类一致性及作品的内容,张爱玲小说宜全部放入I246.5类目。
粗分和细分就是入上位类与下位类的问题,分类过粗造成图书分类重复率高,分类过细不利于读者检索和馆员排架。粗分与细分主要依据图书内容和馆藏的多少决定,除本馆特色图书细分外,一般图书的分类都不宜过粗或过细。
例12:中国现代小说类图书是最常见的情况,如有的将武打小说分到I247.5,即将该书分到中国现代小说;有的将中国武打小说分入I247.58,则是按题材内容细分到中国现代武打小说。笔者认为,图书馆应引用最新的分类法,将文学类图书细分下去,方便读者按类找书。
例13:《园林建筑设计》由林俭主编、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该书有的将其分到TU986类目,有的将其分到TU986.4类目,有的将其分到TU986.413类目。笔者认为,该书的分类不宜过粗或过细,分到TU986.4类目比较合适。
例14:《中图法》可分为4种不同类目:G254、G254.1、G254.12、G254.122。按照《中图法》第5版规定,G254为文献标引与编目,G254.1为图书分类法,G254.12为图书分类表,G254.122为综合性图书分类表,笔者认为,最后一种类目比较妥当。
通用复分表是《中图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使用复分表,有的不使用复分表。
例15:《施工建筑手册》,有的未使用复分表,只分到TU986;有的使用复分表,分到TU986-62。
例16:丛书的分法五花八门,有的将丛书整套分在一起,有的按其学科内容、性质分在不同类目;有的丛书后面加上复分号“—51”,有的不加。
例17:年鉴类图书,有的加复分号“—54”,有的加“—5”,有的加“—53”,有的不加。
自20世纪90年代各出版社逐步在图书版权页上标出分类号开始,至本世纪初各种编目数据库的出现,图书分类人员开始依靠在版编目数据和套录数据库进行分类。可是这些数据并不完全正确,这就造成了图书分类错误和不一致。
例18:在版数据错误,例如,鲁迅小说集上的在版分类数据为I247.5,直接套用这种明显错误分类,造成分类错误。
例19:套录数据库里的分类号错误,一个分类人员改正错误,取用正确的分类号;另一分类人员没有看出错误,也不看书上的分类号,不对套录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核对,过分依赖套录数据库的数据,结果用了错误的分类号。
例20:书上分类号和套录数据库里数据的分类号虽然不一致,但《中图法》里规定是互见的,不同分类人员取用不同的分类号。
图书分类人员由于工作中粗心大意造成图书分类错误。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例21:字母打错,有时将B打A,C打成K,I打成Z,如将I247.5打成Z247.5等。
例22:数字次序颠倒,如将I267打成I627等。
例23:漏打一字,按规定,分类号必须3个数字后再加小数点,有的图书两个数字后就加小数点,如将TU986.4打成TU98.4。
例24:漏打小数点,如将K825.4写成K8254。
由于多校区的合并,图书馆随之也进行合并。在合并时,各图书馆对输入电脑系统的数据只对作者号进行重新取号,没有对分类号查重核对。图书馆由于人手不足,聘用外单位人员和勤工俭学的学生输入数据,这些数据输入人员基本上不懂图书馆的分类规则和分类标志,对于手写的分类号中的错误不会辨别,对分类号重复的引用区分号更是无法搞清楚,这就造成了图书分类的错误。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组织高校教学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图书种类和数量是争优保良的重要因素之一[3]。为此,各高校都不惜工本,大量采购图书资料。在时间和图书馆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图书馆采取由书商提供外包服务的措施,覆盖范围包括订购图书、提供分类编目数据、贴条形码和磁条、打印书标和盖馆藏章等全套服务。采编部门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校对和审核,大都直接送至流通部门,导致这些数据中的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领导不重视图书馆工作,一方面将图书馆专业毕业、多年从事图书分类工作的人员调至其它部门工作,一方面将能力低、不适合其它部门工作的人员调至图书馆工作。由于人情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领导又经常将毫无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人员送至分类编目岗位工作,而这些人员只能依靠套录数据库的数据分类编目,根本无法区分对错。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读者对本专业图书的架号位置熟悉,按类找书。如果一本书被错分到其他类里,这本书基本上成了“死书”,无人利用,只有少数利用电脑查询的读者才能查到这本书。
图书分类不一致使同一种图书分散到2个或3个不同的地方,读者必然要到2个地方或3个地方查询取书,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图书分类错误或不一致也违背了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
当读者向咨询服务台馆员咨询图书所在位置时,馆员必须向读者指明该图书在图书馆的位置。而如果某类图书被分在多处,当读者向书库管理人员咨询图书所在位置时,书库管理人员由于没有进行电脑查询,往往只能指明一处位置,使读者查不全或者查不到所需图书。
图书分类不一致或出错,使书库排架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将同一本书、同一套书或同一种类图书排在一起,还是根据索书号排架规则放在不同地方。无论哪种排架方式都不尽如人意,前者使电脑查询的读者找不到在电脑里显示的在馆图书,后者使按类索书的人找不到所需图书。
《中图法》是随着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断修订的。《中图法》的修订不可避免地造成图书分类前后的不一致,对于图书馆来说,所面临的是图书改编问题。这必须引起图书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需改编的图书越积越多,造成的乱架现象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图书改编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个大事,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图书改编工作应由图书采编部门和图书流通部门通力合作,由图书流通部门将分类错误和分类不一致的零星图书整理出来交采编部门改编,再对大批量分类不一致的图书(如文学类图书、邓小平著作传记、信息自动化、经济类等图书)制订改编计划,确保图书的改编质量。
首先,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规模及藏书特点制订出本馆的分类章程,使分类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图书分类细则一般包括:分类工作程序,文献分类的总要求,各种主题形式、编制体例,各学科图书分类的规则,同类书区分方法,索书号的编制方法等;细分、略分的类目;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的明确说明。图书分类细则形成一套规章制度,避免因人员变动而引起图书分类不一致等问题。其次,图书分类人员应定期研究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达成共识并记录在册,以方便大家遵守,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或因人而异造成的分类不一致。
图书分类工作是一项极其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道工序的处理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分类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分类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查重、主题分析、归类等分类流程进行分类,缺一不可,尤其是查重。查重应从书名、作者、ISBN号等多方面进行,不能不查或只查一项。
目前各图书馆大多采用向书商订购图书和全部外包两种形式。所订购图书的书商一般都提供编目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图书馆一定要根据本馆的分类细则进行核对,不符合或不正确的数据要及时进行修改。采取全部外包形式的数据编目人员也要悉心核对,不能盲目应用。采编部门也应对自己分类编目的数据采取互相校对的方式,以提高分类编目等工序的正确率。
图书馆一定要严格考查外包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能力,对提供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查;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情况,适时地派资深图书分类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认真复核分编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注重各种信息的反馈,使图书分类编目业务外包工作质量日臻完美[3]。
图书分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长期从事图书分类工作的人员累积了大量隐性知识,非其他人员所能代替。除非特殊原因,图书馆不宜随意调动、更换分类人员。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不稳定性,加之经常因评估突击购买大量图书,图书馆应培养一些候补分类人员,以备不时之需。
首先,图书分类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本着“读者第一,一切为了读者”的宗旨,敬业乐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要有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不能有任何的浮躁之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图书分类工作[4]。其次,图书分类人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最好是图书情报专业毕业,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新进人员,必须进行图书分类工作的专业培训,在其取得上岗证书后才能从事图书馆分类工作。图书馆要特别重视图书分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分类人员最好每年抽出一定时间进修各类综合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语、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本馆特色图书专业知识。
[1]许文花. 对高校图书馆图书分类工作的几点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3):62-63.
[2]马瑞玲.网络时代图书分类员的素质与图书分类质量的关系[J].前沿, 2004(4):241-242.
[3]王国斌. 当前图书分类实践的若干突出问题[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68-70.
[4]周秀芳. 浅析图书分类不一致的现象及解决办法[J]. 科技信息,2008(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