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53)
期刊内容新颖、时效性强,是高校师生员工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17世纪中叶,自世界上首份期刊《哲学杂志》于法国创刊起,印刷型期刊蓬勃发展,至今已发行有超过10万种的现刊。截至20世纪末,我国的期刊种类达7千多种。自上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型期刊开始崭露头角,印刷型期刊开始逐步向电子型期刊转化。电子型期刊作为一种新型出版物迅猛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印刷型期刊一统天下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都已经进入了印刷型期刊与电子型期刊共存的发展时期,印刷型期刊仍居于主导地位。电子型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在给印刷型期刊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必然会伴随着新的机遇。
在这样一个信息急剧膨胀并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印刷型期刊和电子型期刊的各自优势,以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对其的正确界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辞海》将印刷型期刊定义为“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过去的印刷型期刊只包含报纸、杂志,现在发行的更多名目繁多的诸如年刊、年签、报告、指南、会刊、会谈记录等连续出版物都被列入印刷型期刊之列。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之前,印刷型期刊作为期刊仅有的存在方式支配着人类的信息交流和传承。电子型期刊是一种以电子媒介为载体出版发行的期刊,包含了以软盘、光盘等为载体出版发行的普通电子期刊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的网络电子期刊两大类。电子型期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3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到网络期刊的阶段,即其通过全部的电子化来实现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订阅、阅读甚至投稿,其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联机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各种信息库进行检索阅读。
印刷型期刊在图书馆的馆藏空间、贮藏管理方面要求较高,而电子型期刊对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馆员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2.1.1 馆藏空间。印刷型期刊是以纸质作为信息载体,体积大,信息量小,这就决定了其必然要占据一定的贮藏空间。加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印刷型期刊的种类和数量将呈急剧膨胀和无限增长的态势,势必会造成图书馆馆藏空间的压力,进而加剧了馆藏空间的有限性与期刊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电子型期刊是以数字形式通过光、电、磁等存储或直接在网上发行的,载体是电子媒介,占用空间少、体积小,存储密度高、容量大。目前一张厚为1.2mm、直径120mm、重约15克的光盘,其容量达700MB,可储存3亿多汉字、上万幅图片图形、70多分钟音像资料、一种期刊一年的内容,与印刷型期刊相比,收藏体积缩小了90%以上,这就节约了图书馆馆藏空间,减轻了馆藏压力,缓解了馆藏空间不足与期刊无限增长的矛盾[1,2]。
2.1.2 贮藏管理
①印刷型期刊在贮藏管理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过刊的装订和管理也相当费时,下架装订期间容易影响读者的查看和利用。而电子型期刊则不需要装订就可以直接从现刊转化为过刊,管理起来较为方便。
②图书馆购买的是印刷型期刊的所有权,而对于电子型期刊,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样一旦停止某种期刊的购买,以往购买的电子型期刊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期刊的保存,但是印刷型期刊仍然可以长时间保存和利用。
③印刷型期刊的载体主要是纸张,容易遭受读者,甚至是意外事故的损坏而引起期刊“开窗”、“剪页”、折痕、撕破等现象。电子型期刊的最终载体远离读者,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安全性较高;然而在长期保存方面也存在问题,用数字化保存信息易受病毒、磁场、电磁脉冲、黑客等伤害,对计算机和电子型期刊均可造成灾难性损失[3]。
2.1.3 硬件设施。电子型期刊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等电子设备,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购买电子型期刊的同时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配置相应的信息设施,如计算机、视听设备、复印设备、文字处理设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局域网以及因特网接口等硬件以及各类型的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等软件,同时还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印刷型期刊只需要在充足的光线下就能够阅读,而阅读电子型期刊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环境以及适宜的电力:受时空的限制,停电不能阅读,断网不能阅读,只能坐在计算机屏幕前阅读,不像阅读印刷型期刊那么便利。
2.1.4 馆员素质。印刷型期刊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胜任。它的管理只需一般的文献组织管理技术,熟悉馆藏、期刊分类,就可以获得完美的管理效果。而电子期刊的管理对馆员的业务知识定位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子型期刊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晓有关的信息管理政策,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多媒体信息,引导和帮助读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电子型期刊检索方便快捷,但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印刷型期刊能较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对身体有保护作用。
2.2.1 检索功能。电子期刊最具优势、最吸引读者的方面是强大、便捷的检索功能。对于一篇特定文献,电子型期刊可以利用多个检索入口,通过题名、作者、关键词等准确而迅速地获得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而传统印刷型期刊只提供浏览,或是篇名目录,要查找某一特定文献有如大海捞针,极大地浪费了读者时间。
2.2.2 阅读习惯。印刷型期刊以纸质为载体,携带方便,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舒适的阅读过程,随意的阅读场所以及多样的阅读方式,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用自己舒适的方式加以阅读,阅读过程甚至可以当作一种享受,令人十分惬意。而在阅读电子型期刊时,人们不得不正襟危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尽管手提电脑也可以随处携带,但是电力、网络等条件难以满足,无线网络费用极高,一般读者难以接受。另外,阅读印刷型期刊时可以同时参照几本期刊材料、多种文献,方便对照参考,特别是按线性顺序排列的知识单元,电子型期刊即使在全屏显示下,内容也十分有限,参照起来仍然比较费力[3,4]。
2.2.3 健康角度。长时间阅读印刷型期刊和电子型期刊都会造成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甚至近视,然而阅读电子型期刊时借助的各类电子辅助设备辐射大,更是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身体健康[4],同时较长时间采用端坐的阅读姿势,容易加重颈椎和腰椎的病变。
电子型期刊和印刷型期刊各具优势,因此我们需扬长避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3.1.1 期刊采购比例的合理确定
图书馆在进行期刊采访之前,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读者对期刊的需求信息,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情况,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阅读层次,有的放矢地购置期刊资源,统筹规划,尽量避免采购资源的重复、闲置和浪费。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教授和研究生所占比例少,教授在其所在领域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敏的洞察能力,一般主要针对学术水平较高和专业性较强、较新的期刊,多数资深教授年龄偏高,对计算机操作不太熟练,偏向于使用印刷型期刊;研究生是高校主要的科研力量,他们在进行硕士、博士论文时需要查找参考大量的期刊文献,是电子型期刊的忠实读者;本科生则是高校最主要的读者群体,多阅读综合类型的期刊,对电子型和印刷型期刊都有一定的需求。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应深入到教学内部和科研课题组中去,定期走访并且密切联系各类读者,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读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工作,主动提供好的建议,供工作人员参考,以期综合考虑期刊的采访类型,确定合理的采访比例,谨防顾此失彼。
3.1.2 期刊采访资源的优化配置
图书馆采购人员应该结合电子型期刊和纸质型期刊的特点,兼收并蓄,综合优化期刊资源配置。
①重点学科中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前沿性核心期刊应该同时订购电子型和印刷型,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而文学类、生活类、科普类、消遣类期刊主要订购印刷型;价格昂贵的外文期刊等应以订购电子型期刊为主。
②全文性期刊的订购以印刷型为主,检索性期刊(二三次文献)应以订购电子型期刊为主[5]。
③停订与电子期刊重复的印刷型期刊必须考虑电子期刊的供应商。出版商自己出版的电子期刊和印刷型期刊同步的,不存在时滞性问题,可以只订购电子版;但是集成商提供的电子期刊不仅滞后,每年都有部分期刊由于种种原因从数据库中撤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停订纸本期刊容易导致馆藏核心期刊的不连续性[6]。
3.1.3 期刊采访经费的高效分配
目前,各类型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普遍紧缺,而期刊的价格每年都会有较大的涨幅[7],采购经费的少量增长犹如杯水车薪。期刊采购人员不得不权衡各个方面,以最少的资金满足最多读者的要求,对于在内容和功能上重复的电子型期刊和印刷型期刊予以选择性的保留或取消。
①选择订购少数内容齐全的权威电子期刊数据库,减少资源的重复订购。不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内容大量重复、学科范围涵盖各个专业,相互之间仅存在少量差别,全部订购无疑会加重图书馆的经费负担。
②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电子型和印刷型要兼顾。既出版印刷型又出版电子型的期刊,两者合订比分别订购价格便宜得多。而非核心期刊,可以考虑只订购电子型或印刷型。
③充分利用免费的电子型期刊。网络上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免费文献,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其价值来弥补经费不足的缺陷。世界最大的免费全文网站http://adswww.harvard.edu/可提供物理学领域超过330万篇免费论文。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High Wire Press收集了366种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网络学术期刊,能提供超过585202篇免费论文[8]。
④加强与期刊提供商的协商谈判,加强不同图书馆间区域性合作,能较好地达到低价购买的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除销售商的纸本捆绑制约,节约期刊采购经费。在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ACS数据库取消了纸本捆绑要求,图书馆订购ACS数据库不需保持原有的纸本期刊订购份额。
3.2.1 加大期刊资源的介绍和宣传工作,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到电子资源和纸质期刊的最新内容,对两者要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不能厚此薄彼。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印刷型期刊阅览室中设置多台电脑,遍布电源和网络端口,同时配备打印机与自助复印机等设备,方便读者同时查阅电子型期刊和印刷型期刊。
3.2.2 建立两刊联合检索系统,充分发挥二三次文献资源的优势,力求为读者查找印刷型期刊文献资源提供便捷的途径。期刊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筛选和整理技术,将网络型电子期刊下载到本地的服务器上,建立图书馆虚拟馆藏。对于一些只购买了印刷型的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也可以通过扫描等信息技术上传至本地的服务器,收录至虚拟图书馆供本校师生查阅参考[9]。
3.2.3 提供远程服务。局域网的范围一般仅限于校内,对住在校区外以及寒暑假期回家的师生来说多有不便,因此可以开通远程服务,便于师生在校外也能够很好地查阅资料。2007年,一项对211工程院校的调查显示,约有 40%的高校已经提供了远程访问服务。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开通了反向VPN服务,使得师生在校园网外也能够方便地登录图书馆数据库查找资料。而部分学术性强的印刷型期刊,也应该对校内教授、研究生等科研人员提供短期的期刊外借服务。
3.2.4 图书馆的期刊管理人员必须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强化期刊信息服务意识[10]。同时努力提升服务理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定期开展期刊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题讲座。
随着电子型期刊飞速发展,大多数图书馆纷纷设立了专门的独立于印刷型期刊之外的电子期刊阅览室。目前80%的图书馆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相互独立,电子型刊物及其服务设施归于信息部,印刷型期刊归于期刊部,二者完全分离,给读者查找和利用期刊信息造成不便,影响了期刊的整体利用率。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印刷型期刊内涵与外延的扩大与延伸,与印刷型期刊是互为补充的,应该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二者的整体利用率。
在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社会之前,印刷型期刊作为唯一的期刊类型风靡一时。而电子型期刊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印刷型期刊“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二者“平分秋色”的格局。电子型期刊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得师生好评,杨超[1]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5个院(系)44个本科专业的教师及各年级学生的问卷抽样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已有30%以上的读者使用电子期刊、网络期刊数据库获取信息,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印刷型期刊作为图书馆最根本的现实馆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对科研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科研人员仍然热衷于阅读使用印刷型期刊[9]。
目前来看,电子型期刊不可能完全替代印刷型期刊,印刷型期刊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消亡的,二者将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构成未来图书馆馆藏期刊文献资源的支柱。即使将来,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期刊文献依然会以印刷型期刊的形式存在,永远不会消亡。
①艺术类(如书法和绘画等)、盲文类期刊不能全部演化成电子型期刊,书法的风格和精美的图片只能在纸质期刊上才能充分展现。
②一些具有学术与史学价值的印刷型期刊有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学科发展主脉络,具有文化保护价值,不能够将其电子化。
③目前档案保存的唯一形式是印刷版本,尽管人们已采用数字保存办法来记录重要文献,但是获取印刷版期刊作为原始资料保存则更凸显其价值。
印刷型期刊的存在有着其现实的土壤,只要现实的依据还存在,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优劣,同时更要看到二者的密切联系,扬长避短,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努力创造“双赢”的格局。
[1] 杨超.论图书馆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长期共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4):542-544.
[2] 王彩杰,陈国婷.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资源协调建设研究[J].医学信息,2009(10):2016-2018.
[3] 张雅茹,杨晓亚,郭晓玲.信息化条件下印刷型期刊的价值[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4):300-301.
[4] 王全红,高 .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消长趋势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16-17.
[5] 罗小平.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特点及收藏结构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6-9.
[6] 向林芳.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纸本期刊的选择[J].图书馆建设,2010(7):53-55.
[7]朱树良等.浅析电子型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融合——兼述期刊复本问题[J].现代情报,2007(12):125-127.
[8] 王英.电子期刊的类型、特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刊,2010(5):106-108.
[9] 张小梅.谈网络环境下印刷型期刊的利用[J].医学信息,2008(8):1327-1329.
[10] 罗冬梅.电子期刊的发展与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