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莹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文献资源评价是对文献的学科、类型、文种、采集入藏状况、使用和物理状态等进行评价。文献资源评价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文献资源保障率、读者满足率等。文献资源评价是了解与掌握馆藏资源建设状况,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规范,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步骤。[1]
1.1 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文献资源是高校资料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资料室所藏文献资源进行评价,是高校资料室业务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评价资料室有关人员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依据。
1.2 全面了解文献资源的重要渠道。按照规范的标准、有效的方法对资料室文献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资料室所藏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现有文献资源是否符合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宗旨和发展方向。
1.3 提高采访质量和水平的理论依据。按照规范的标准、有效的方法对资料室文献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有限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为提高采访质量和水平,优化采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4 促进文献资源建设有效循环的重要途径。开展对资料室文献资源的评价,是高校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开展评价工作,对于高校资料室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为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规性文件。据此,国内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开展了文献资源评价工作。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高校科研、教学人员及其他读者对于院系资料室信息服务的需求逐步提高,使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水平和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文献资源评价标准和方法,有效加强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目前高校资料室文献资源评价标准和方法存在以下问题:[3]
2.1 缺乏对文献资源的有效评价。目前各高校资料室通常采用文献引文数量、刊物使用数量或会议影响因子等量化文献质量。这类方法由于过分笼统,既不能保障评价的准确性,也无法体现出文献的优缺点。
2.2 对文献资源分类不尽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文献资源管理系统只能进行粗略的划分,分类的专指度不高,给文献查询造成一定障碍,使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经常面对较多无关或相关度低的文献。
2.3 教学和科研专家参与度不够。确定文献资源评价标准和方法需要专家的参与,由于这方面工作的脱节,导致用户对文献资源的查准率和查全率难以保证。
3.1 坚持引导性原则。文献资源评价应该立足于全新的文献资源环境,客观地反映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现状,注重文献资源建设载体的多元化和资源利用的共享化特点,遵循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规律与要求,体现高校资料室服务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对不同专业、不同规模的资料室采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
3.2 坚持先导性原则。文献资源评价既要反映资料室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律,做到符合当前实际,又要作为资料室未来发展的依据,用超前的意识和眼光,给予高校资料室科学、准确的定位,使高校资料室向着更高标准、更高层次发展。
3.3 坚持务实性原则。文献资源评价应该符合高校资料室的主要服务特点和管理工作的规律,在经过业内专家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与方法。[4]
3.4 坚持区别性原则。从理论上讲,文献资源评价应该适用于广大高校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能科学评价与检验自身工作的优劣,促进工作的完善。同时,应考虑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合并等重大调整所带来的各个资料室发展不平衡和结构多样性等实际情况,评价标准可以采取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不要求统一模式。
4.1数量评价标准
4.1.1 考察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所在院系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读者平均能够使用资料室所藏文献的数量,是资料室开展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处理好资料室文献资源数量增长与满足读者文献需求能力的比例关系,既保证文献规模,又避免资源浪费。
4.1.2 考察文献资源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全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既应该努力争取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尽量满足读者需要,同时也要注重广泛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在考虑实际经费的基础上,确定满足读者需求的合理比例。
4.1.3 考察文献资源的学科覆盖比例。资料室所藏文献资源占本院系各学科领域文献的比率,是资料室收藏文献系统全面的主要标准。各高校资料室应该根据院系学科设置和经费供给情况,选择本院系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作为收藏的重点,在数量上力争达到所藏文献的80%以上。
4.1.4 考察文献资源的专业化程度。按照服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职能要求,资料室应该将专业文献作为引进和收藏的重点,并确保其占文献资源总量的3/4左右。其余1/4的文献可以是非专业文献,作为院系资料室文献的必要补充。
4.2 质量评价标准
4.2.1 考察文献资源的结构状况。在学科方面,掌握各学科门类文献资源之间的比例,考察读者需求率;在文种方面,掌握各语种文献资源的构成,保证重点学科文献的质量;在类型方面,掌握文献资源中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的比例,科学使用经费;在时间方面,及时更新文献;在范围方面,保证所藏专业文献的高比例。
4.2.2 考察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重点统计图书的借阅率、数据库的点击率和下载率,并对相关用户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利用率等数据,为及时调整所藏文献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对于使用效率偏低、质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进行及时清理,提高所藏文献资源的质量。
4.2.3 考察文献资源的知识信息量。面对迅速扩大的文献资源市场,应明确采购标准,即在图书文献收藏方面,保证与本院系重点学科和科研项目密切相关而且学术价值高的核心文献入藏;在各类中外文期刊收藏方面,应依据国内外重点高校每年发行的核心期刊总览或目录,确定核心期刊入藏,满足读者的相关信息需求。
5.1 注重管理人员评价。即由高校资料室管理人员对本室所藏文献开展的评价。其中,采访人员重点评价文献增长量、文献种类结构、文献知识信息量等方面的科学合理性;流通人员重点评价读者对文献的使用率情况、资料借还情况、数据库点击和下载情况等;研究人员重点评价人均拥有文献资源是否达标等。
5.2 注重文献使用者评价。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读者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征求各类读者对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藏书补充计划提供重要依据,以此提高所藏文献质量。
5.3 注重文献实用性评价。即对高校资料室所藏文献资源在读者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中被利用情况的评价。在评价时,注重选择文献来源的权威性、文献发表的时效性、文献采用的数量、文献作者的学术地位、文献的学术价值等,以此锁定权威学者及其核心著作,将核心著作纳入文献收藏重点,达到提高所藏文献质量的目的。
5.4 注重量化评分评价。即使用模糊数学、经济学等理论并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文献资源进行的分析评价。从客观情况出发,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建立有关评价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字资源的评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可以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1] 唐文惠,潘彤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2-99.
[2] 肖琼.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体系探讨.情报杂志,2007(6):61-62.
[3] 高春燕,韩鹏鸣.学术性电子资源评价体系研究的分析与展望.情报杂志,2009(6):155-156.
[4]安娜.高校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情报,2007(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