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的整合探析

2011-03-17 22:14:04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导向学科

陈 磊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37)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的整合探析

陈 磊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3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分析了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导向的质疑,阐述了需求与需求导向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导向、学科需求导向和学生需求导向。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是辩证统一的,需求导向是目标导向的前提,目标导向是需求导向的保障。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整合;途径

1 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导向的质疑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反映。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学者教师,只要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就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课程的实践,这是目标导向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目标导向论是指导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目标导向强调了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三维健康的统一,力图使科学与人文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在五个领域目标中得到了表述。从这个角度来说,目标导向有其合理之处。[1]

2 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

2.1 需求

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对“需求”的解释是因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心理学上指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2]财经大辞典将“需求”定义为: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要的表现,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3]

心理学观点认为,需求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是人们为了延续生命和发展自身,并以一定方式适应生存环境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和欲望。

经济学观点认为,需求是购买者的希望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的缺口产物;需求是以购买力为支持的欲望;当个体拥有了购买力时,欲望转化成需求。

2.2 需求导向

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是指:以社会、学科、学生等不同主体的需要为中心来指导和引领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它强调的是大学体育课程必须将不同主体的需求置于首要位置,根据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

在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需求又成为了生产的动力和发展的催化剂,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那么,在精神生产领域需求是否也有同等的魔力,而成为发展的催化剂呢?是不是没有精神领域的需求,就没有精神领域的发展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学科以及社会中的人(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体育课程发展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变化则导致了体育课程发展内容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4]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来构建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来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

2.3 大学体育课程需求导向的内涵

2.3.1 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或重建社会文化的重要职能。同时,它又受制于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当代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社会的需求是构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要来源,是构建大学体育课程需求导向的重要依据。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当如何体现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转换,特别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如何实现这种功能,以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种社会需求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我们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增强体质的价值导向,还要有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社会的需求让我们重新考虑体育课程,也为重新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2.3.2 学科需求导向

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讲,学科知识也许是他们最为熟悉不过的了,他们教学生学习篮球技术、排球规则、体操技巧等等。这些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中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构建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当课程将学科发展视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优先性的时候,这时的课程即演变成了“学科中心课程”或“学科本位课程”。

学校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从而传承文化遗产,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支柱。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依据之一。事实上,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学校中的体育课程也主要是由一些在某些运动项目上有研究的专家编写的。利用学科专家的建议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或内容的时候,要向学科专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学科专家所提出的目标经常太过专门化,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将学生视为将来要在这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和研究的人,而不是将学科视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就是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运动训练的教学目标混淆起来,将学生当成运动员而把体育课上成了以争夺奖牌为目标的运动训练课。这种现象在我国过去以竞技体系为分类标准的体育课程当中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构建体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在考虑运动项目专家建议的同时可以提出“学习打篮球对不想当篮球运动员的学生有什么意义?学生学习篮球的目标与篮球运动员的目标有何区别?”之类的问题。

2.3.3 学生需求导向

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把学生的目前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能够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提出体育课程目标。当代体育课程理论专家进一步重视在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关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条件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完全突破了常模比较。对学生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意志的过程,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前提。

过去的课程编制中尽管也有对学生的研究,但往往局限在对学生的生理或心理的认知方面,而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在课程中常常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则表现为忽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正呈现出多元化、拓展化、层次化、网络化等倾向。

根据文献[6],球杆系统的数学模型可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描述。其优势在于通过求解系统的总动能和总势能即可求出系统微分方程,无需对系统各子部分进行建模。为得出系统总动能,首先对小球在导轨上的复合运动进行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他们的态度体系、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正逐步确立。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需求;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需求等。

时代在发展,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他们希望自主选择时间,有针对性地从事体育运动;在空间上,他们希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态、融入自然;在组织形式上,他们不再满足于由固定的大纲教材、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时间所形成的正规课程,而希望有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

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不同明显地反映在需求的层次上。例如同样是学习篮球,有人是为了学会一种健身娱乐的方法;有人是为了掌握运动技术以参加比赛;有人是为了学会当裁判,以利于参与社会生活;有人是把它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而提高其鉴赏能力,这就反映了逐级提高的需求层次。

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各校通常建立了复杂的课程结构,开设了众多的体育项目,常常出现上万名学生需要参与选择学习,参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的情景。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流,唯独采用网络化的措施才能解决问题。

3 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是辩证统一

3.1 需求导向是目标导向存在的根本前提。

无论是体育课程的总目标,领域目标还是具体到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目标,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发展需求、中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又包括微观的学生个性化需求。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需求外在表现形式。因此,需求导向是目标导向的根本前提,需求导向决定着目标导向。离开了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只是无的放矢。

3.2 目标导向是需求导向体现的重要保障。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一定的价值观、价值需求在体育课程领域的体现,社会、学科、学生不同主体的不同的价值需求都是通过预设性的目标体系得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其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价值需求在不同程度上的实现过程。因此,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价值需求实施的载体和重要途径,目标导向是需求导向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需求导向赖以体现的重要保障。

3.3 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二者辨证统一

4 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整合的途径

4.1 实现目标导向与高校需求导向之间的整合

由于各高校类型、专业、规模等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各校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将目标同自身的客观实际和具体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需求导向为依据,量体裁衣,制定校本化体育课程目标,从而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江苏科技大学采取了自主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将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将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进行整合,结合本校专业特点,提出了本校具体的学习目标:

1)选项教学的学习,进一步对某项运动形成稳定的爱好和特长,努力使体育技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以促进体育的生活化。

2)反映大学体育的专业需求,让学生掌握一两项和专业关系密切的运动项目,使体育学习和专业需求密切结合起来。

3)通过自主选择和共同要求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发展个性和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身心协调发展并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5]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在五个领域共性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个性化的五个目标:体能目标、运动技能目标、避险救险技能目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交际能力目标。

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实例进行归纳,校本化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结合专业、贴近生活、培养骨干。

4.2 实现目标导向与学生需求导向之间的整合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是大学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因此,关注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是实现目标导向与学生需求导向之间整合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针对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多元化、拓展化、层次化、网络化等倾向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是实现二者整合的重要途径。

针对大学生对体育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体育在构建课程与教学模式,制定课程目标时应以多元化需求导向为依据,体育课程除了保留选项课以外,还应当开设小型化、课题化的课程。例如,对新兴项目的介绍,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体育竞赛的热点问题,运动处方的介绍等,以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大学体育课程应当引进系列模块组合的操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分制的实施办法。在学生主体构建课程的同时,小课程拿小学分,长课时拿大学分,各种学科组合起来完成总学分的要求,就可以达到课程达标。这种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为手段的系列模块组合的选课方法,将是未来课程发展的方向。

例如,北京大学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全校开设奥林匹克文化课作为通选课,凡是顺利通过的学生均可获得2学分的体育选修学分。南京林业大学率先实施了系列模块组合的操作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体育经典项目赏析,运动、营养与减肥,围棋与中国文化等任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针对大学生对体育需求拓展化的特点,高校体育在构建课程与教学模式,制定课程目标时应以拓展化需求导向为依据。例如,北京大学构建的“完全开发式”体育课程模式和清华大学构建的“三自主分层教学”体育课程模式均是以三自主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开展学科教学、以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活动,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针对大学生对体育需求层次化的特点,高校体育在构建课程与教学模式,制定课程目标时应以层次化需求导向为依据,因材施教,构建层次化课程内容。例如,开设篮球课,我们可以开设普通班、提高班、竞赛班、裁判班;开设游泳课,我们可以开设基础游泳班、实用游泳班、救护班、竞技游泳班。深圳大学在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时将俱乐部分初、中、高级俱乐部,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需求层次不同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网络化的特点,高校体育在构建课程与教学模式,制定课程目标时应以网络化需求导向为依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将体育课程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课内、课外与网络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模式。例如,深圳大学率先开发了体育网络教学系统,成功建构了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体育课程网络化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设想,如果允许大学生在高校间跨校选课学习,如果允许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组织或社会文化体育实体,并承认其学历和给予相应的学分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将与体育社会化进程同步,此时的网络化将不再局限于校内,将扩展到社会,高校体育课程网络化的巨大功能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目标导向强调的是预设性目标体系,强调的是分解思维,而需求导向恰恰相反,强调的是综合思维。我们在认识问题时,通常需要运用分解思维,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实现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的整合,其实质是实现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整合。因此,我们在构建校本化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校本化体育课程内容时,只有实现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的整合,实现体育课程由理念向操作层次的转移,才能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1]蒋薇,贾宝剑,李建英,等.体育课程目标导向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4.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1205.

[3]何盛明.财经大辞典·下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1558.

[4]张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导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6:14.

[5]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65.

[责任编辑 魏 宁]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ng the Goal-oriented and the Demand-oriented in College P.E.Curriculum

CHEN L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P.E.curriculum revolution,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questioning of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P.E.curriculum,the thesis analyses the theories of demand and demand orientation.The goal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P.E.curriculum consists of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subjec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student demand orientation.The goal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P.E.curriculum and its demand orientation are a dialectical unity.The demand orientation is the premise of the existence of goal orientation,while the goal orientation is the important leverage of the demand orientation.Suggestion:the approach to reallocaing the two orienta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is context.

college P.E.;curriculum reform;goal oriented;demand oriented;integration;approaches

G 807.4

A

1007-7413(2011)02-0075-04

2011-01-1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D/2006/01/097)

陈磊(1979—),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导向学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学科新书导览】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超学科”来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