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宋”对初唐诗题材的开拓*

2011-03-16 07:52:22
关键词:宋之问山水诗边塞诗

李 娟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初唐诗坛宫廷诗的创作居于主要地位,尽管贞观君臣对齐梁以来的宫廷绮艳风气有清醒认识,如魏征曾指出南朝创作风气“贵于清绮”、“文过其意”,提出合南北文学之长的主张:“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1]然而这种提倡却收效甚微。初唐宫廷诗人孜孜于追求形式技巧的提高,而在题材内容、风骨内蕴等方面毫无创新突破。这种情况直至初唐四杰的出现才有所改变,闻一多认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2],这正是对其开拓题材之举的肯定。稍后沈佺期和宋之问沿着四杰的革新轨迹,进一步丰富了初唐诗的题材内容。

同为初唐著名宫廷诗人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因创作风格相似而并称“沈、宋”。在沈、宋扈从应制生涯中,其应制诗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遭到贬逐后,他们写作了大量羁旅行役、思国怀乡的佳作,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在其笔下,山水和田园两大题材呈现出合流趋势,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边塞题材和送别题材的诗作。沈、宋与四杰等初唐诗人一起扭转了自南朝以来积习难改的宫廷诗创作,完成了初唐诗发展变革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山水行役与田园隐逸题材

无论是扈从应制还是贬逐南方时期,沈、宋均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为盛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沈、宋的扈从应制之作中,已常出现流涧、山岩、溪水、江树等山水景物,贬逐则开阔了其创作视野,使其笔下出现了更多南方新奇的山川草木,另外宋之问还创作有与隐逸有关的山水田园诗。按写作时间的不同,沈、宋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应制时期和贬逐时期两类,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点,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首先,是沈、宋应制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此时的山水诗虽数量不多,但也写得颇具特色。沈佺期的《钓竿篇》、《岳馆》均是山水题材之作。《钓竿篇》严格来说并不完全是山水诗,全诗的重点在于“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四句,流露出对官场风险的反思。但若除去这一哲理性的思考,诗歌前八句笔触不离山水之间,所呈现的全然是山水之美,垂杆绿川、朝日红烟,水清而鱼游、潭静而船定,一派清丽生动的自然之景。诗人在《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中,曾表达“宿心爱兹山,意欲拾灵草”的心情,但却只可远观其雄伟峻秀而无法深入华山游览寻仙,颇感遗憾。《岳馆》则描绘了诗人游览华山之所见,“空蒙朝气合,窈窕夕阳开,流涧含轻雨,虚岩应薄雷”,以深入细致的景物描写为主,笔法轻盈灵动,呈现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山水图景,表现出诗人一偿夙愿的轻快喜悦的心情。

这一时期宋之问的山水诗数量更多,内容也更丰富。有一类是较为纯粹的山水吟咏,以《初至崖口》为例,此诗写于宋之问早年行役之时,山水描摹细致、构图巧妙,有将视野引向高处的“嶔崟耸天壁”,同时也关注苔藓、松石、水禽、岩花等细微之处,既有全景又有特写,笔法流畅,收放自如,最后“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为山水添上几许主观感情色彩,被誉为“作不尽语,居然有不尽意,此唐人独擅技”[3]。另有一类诗作,则体现出山水和田园题材的合流,并蕴涵隐逸之意,其中《寒食陆浑别业》一首以城中花落如雪和“山中今始发”对比,衬托出别样环境的幽深宁静,极富巧思,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即取此诗之构思。《陆浑山庄》是宋之问此类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人以半隐士的身份,阅耕、看花、采药,与山野之人姓名互答,始终贯穿着“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的悠然闲适,表现出对田园隐居的一往情深。宋之问之为人,因其谄事权贵,向来为士林不齿,但他这些与隐逸有关的山水田园诗,却写得情调闲雅,格调淡远,而这些诗作对王维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等句,更是直接启发了王维《终南山》一诗的创作。

其次,是沈、宋写于贬逐时期的山水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贬逐途中所作,一类是在贬地所作,两类山水诗的风貌有着较大的差异。

贬逐途中所作的山水诗,带有纪行的特点,因贬逐而起的痛苦惆怅,加上险恶山水和瘴疠气候让诗人感到畏惧,因而其笔下的自然山水也笼罩了一层愁云惨雾。

沈佺期在南下途中作有《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度安海入龙编》等山水题材之作,前者记录了出郴口经苏耽山的行程,同时也对苏耽山的奇险作了客观的描述,最后表达了“含思独氛氲”的忧思。《度安海入龙编》从当地恶劣的气候写起,再写到与本地有关的传说和景色,比较前一首诗,此诗则流露出更多的愁苦,似乎越往南下,诗人的心情越显沉重。而北归途中的山水诗就相对轻快一些,沈佺期有《度贞阳峡》、《登韶州灵鹫寺》、《自乐昌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等诗作,其中《度贞阳峡》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佳作,诗中描写归途中两岸迥异于中原的景色,让诗人联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发出“只言武陵去,何处辨存亡”的感叹,同样是以南方山水为题材作为描写对象,此时的诗作中,已没有南下时的愁苦,只余一点忧思。

宋之问有两次贬逐经历,第一次贬逐时所作的《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写于诗人度过大庾岭,初次见到岭南风物之时,南方新奇的山川草木让宋之问颇感新鲜,冲淡了因贬逐而起的愁思。《入泷州江》中所描绘的景色却让人胆战心惊:“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宋之问第二次被贬时的山水诗作较多,质量也较高,以《发藤州》、《下桂江县黎壁》、《经梧州》等诗为代表。《发藤州》写于诗人赴钦州途中,诗人泛舟而下,将沿岸山水风物一一入诗,铺陈细密,并传达出悲切凄怆的情感。《下桂江县黎壁》则以略微夸大的笔法写河流之湍急,这在宋之问诗作中较为少见。《经梧州》是抒情意味浓厚的山水纪行之作,虽然贬逐让诗人感到痛苦,但看到南国的青山、绿水、红花,想到“连年见物化”的温暖气候,让诗人略感安慰,诗中情感随着景物描写一起一伏,情景交融,颇为感人。

在贬地所作的山水诗中,沈、宋较少作悲苦状,而是对游山玩水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沈佺期的《入少密溪》写得很有特点,开篇即是云峰高耸、溪流逶迤的山水胜景,三、四句笔锋一转,“树密不言通鸟道,鸡鸣始觉有人家”,循声而往,眼前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境界,钓童樵叟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无二致,“相留且待鸡黍熟,夕卧深山萝月春”更是充满了悠然世外之趣,这首诗很显然受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启发,在山水之外,描绘了一个景色秀丽、风俗淳朴的世外桃源,表现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初唐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显得别具一格。宋之问在贬谪到越州后,创作了较多的纪游山水之作,《题杭州天竺寺》可为代表,诗歌通篇是景色描写,开篇写山峰之高峻,颇有气势,三、四句写从高处远眺所见,“沧海日”、“浙江潮”足见灵隐地势之高,极为壮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两句,不仅对仗工整,写出灵隐的景物特色,同时“月中落”、“云外飘”也为整首诗笼罩上一层神异色彩,使得这首山水诗显得超凡脱俗,十分奇特。宋之问在桂州期间,也有不少流连山水之作,如《过蛮洞》是描写桂州山水的诗歌,蛮洞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越岭千重,蛮溪十里,其间枫叶火红,橘花飘香,仿如世外桃源,结尾也不作悲音,“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表现出游玩山水的自在闲适。

从沈、宋的身份地位来看,他们是当时独领风骚的宫廷文学宠臣,虽然曾遭到贬逐,但遇赦回宫后风光犹胜从前,作为初唐主流文学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创作对诗坛风气的引导和所起的典范作用不可小视。无论是在应制时期还是被贬逐南方后,沈、宋都写了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或意境开阔,或情景交融,个别诗作甚至可以列入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列而毫不逊色,沈、宋诗作中的这部分诗歌可以说为其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使其从宫廷的狭小范围中转移出来,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初盛唐之交创作题材的转向。而沈、宋把岭南风光引入诗歌创作,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这在之前是极为少见的,“初唐四杰”把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至江山塞漠,沈、宋则更进一步将之扩大到偏僻的蛮荒之地,并以严整的律诗形式表现当地的山水之美,实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声。

二、边塞题材与送别题材

在沈、宋诗作中,有一些质量较高的边塞诗。诗作中的边塞题材与战争有关,其源头可上溯至《诗经》,《诗经》中有不少有关征戍的诗歌,如《采薇》、《无衣》等,至汉代乐府民歌,出现了更多与战争有关的乐府题目,并一直为文人沿用,如《从军行》、《关山月》等。边塞诗发展到唐代,成为文人共同关注的题材,严羽《沧浪诗话》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4]初唐时,杨炯、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都写过边塞诗,沈、宋之作未必能与杨炯的《从军行》比肩,但他们以宫廷诗人的身份写作边塞诗,这不仅表现出他们欲突破宫廷范围的创作意愿,也对创作风气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沈佺期的创作中较多边塞题材,主要有《出塞》、《陇头水》、《关山月》、《骢马》、《塞北二首》、《杂诗四首》、《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送卢管记仙客北伐》等,这些诗中,既有沿袭乐府旧题之作,也有接近盛唐边塞诗气象的成功之作。沿用乐府旧题的诗作相对较少创新,但也写得或雄壮开阔,或低沉雄浑,较有气势,如《出塞》一诗,首联点明了地点,“十年”、“万里”而气象俱出,中四句隐含征戍之苦,“寒日”、“阴云”语足悲凉,“饥乌”、“疲马”则暗喻征夫思归的心情,“凄楚中更含伤感”[5],写得低沉但不失悲壮。此外,如“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关山月》)、“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陇头水》)、“借君驰沛艾,一战取云中”(《骢马》)等,也写得气象雄浑,势不可遏。

另一类边塞诗不用乐府旧题,不受拘束,更是写得慷慨激越、气势磅礴。以《送卢管记仙客北伐》为例:开篇即写“羽檄西北飞,交城日夜围。”道出军情紧急,“羽檄”、“交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边关事物,“飞”与“围”渲染出紧张气氛;三、四句写友人临危出征,紧扣题意;函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雄关险隘,金微山坐落于蒙古一带,都是边庭要塞;“湛湛”、“萧萧”从雄壮转向苍凉,过渡到饯别的离愁,结句复又振起,收泪悯默而别,无需如小儿女般离泪沾襟。诗中既有出征的昂扬激越,又有饯别友人的抑郁深沉,抑扬有致、张弛自如。

沈佺期另有《杂诗四首》其四,以思妇征人为题材,写得缱绻悱恻,较有特点。全诗以思妇为中心展开,但句句不离边塞,首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遥想戍地,战事频繁、烽火不息,良人不知归期;颔联以月寄托相思,虽在两地,却共看明月,聊以安慰自己;“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中,“今春”即为今年,暗指年年,“昨夜”亦是夜夜,征人少妇相思不断,唯有渴望“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诗意缠绵悱恻,极富感染力。

宋之问的边塞题材之作可以《送朔方何侍郎》为代表,此诗与沈佺期的《送卢管记仙客北伐》同样是送友人赴边塞之作,诗中充满边塞意象,开篇“闻道云中使,乘骢往复还”点明友人出塞云中之事,后四句“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旋闻受降日,歌舞入萧关”以西汉大将霍去病和班固为窦宪作铭之典故,表达出胜利指日可待的气象,写得壮阔有力,

沈、宋诗作中的边塞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初唐边塞诗首开先河之作,它们和初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一起,为盛唐边塞诗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宋诗作中的送别诗也颇值得关注。送别题材在初唐诗人的创作中较多,但因沈、宋的贬逐经历,他们的部分送别诗写得格外真切感人。若对沈、宋诗作中的所有送别诗加以分类,将赠别、留别题材均包含在送别范畴内,则有应制或集体送别之作、送别亲朋好友之作和因贬逐而作的送别诗。即便是为应制而作的送别诗,沈、宋之作也已做到少用典故、语言平易,远比其他宫廷文人写得自然贴切。如沈佺期有《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一诗,全诗围绕明主的不舍和至公展开,既伤离别,又合皇家身份,写得极为周到。宋之问的《送杜审言》也是集体送别诗中的一首,杜审言因事被贬吉州,当时“群公嘉之,赋诗以赠。凡四十五人,具题爵里”[6],宋之问因病未能前往,以“卧病人事绝,闻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之句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未能相送的歉疚,语虽平淡,却含不尽之意,是颇为人称道的佳作之一。宋之问贬逐时期一些送别诗和留别诗是送别题材中写得较好的诗歌,如《留别之望舍弟》、《渡吴江别王长史》、《宋公宅送宁谏议》、《端州别袁侍御》等。《留别之望舍弟》作于第一次遭贬时,“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比喻贴切,颇为感人。《渡吴江别王长史》作于自越州长史流钦州途中,首联突出刻画诗人孤独愁苦的形象,“倚棹望兹川,销魂独黯然”,再写心系家乡,却不得不南下钦州的无奈,“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充满了难舍和感伤之情。

总之,就沈、宋而言,自扈从应制到贬逐岭南的经历使他们有机会走出狭窄的宫廷与官场,看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亲历路途的艰险、气候的湿热,反映在创作中,使得他们的诗歌得以突破狭隘的宫廷范围,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除了常见的应制、酬唱、咏物之外,山水、田园、行役、送别、边塞等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些题材入诗并非沈、宋首创,但在以宫廷诗为主流的时代,沈、宋以出色的诗歌创作在丰富诗歌题材、扩大创作视野方面做出了成功示范,对于修正诗坛时弊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创作,对盛唐的两大诗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沈、宋在题材内容方面的拓展,赋予了诗歌新的活力,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 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2]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

[3]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M]//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7.

[4]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98.

[5] 周 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M]//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6.

[6] 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M]//董 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55.

猜你喜欢
宋之问山水诗边塞诗
小议山水诗写法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10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老友(2019年8期)2019-09-09 16:02:10
我爱我家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论中唐边塞诗
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3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