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外资银行的区域金融生态分析

2011-03-15 00:23张满银韩大海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外资银行省域灵敏度

张满银,韩大海

(北京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24)

0 引言

伴随着2006年12月11日始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地域和客户对象方面限制的取消,外资银行加速抢滩大陆人民币业务市场的进程。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区域金融环境,刺激了区内地方金融机构在服务水平和质量上的飞跃,同时也将会给本地区带来更多的外资企业,外资银行这种“鲇鱼效应”已经被多个地区的实践所证实。各省级政府越来越重视与外资银行的联系,以推动外资银行来本省域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战略合作机会。

目前,可指导地方政府招商外资银行实践的理论主要是投资环境理论,另外增长极理论、博弈双赢论、缺口理论等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关于区域金融生态理论指导招商外资银行的研究尚属于空白。

实际上,区域金融生态是有等级的,隶属高级种群的外资银行一般要求高等级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区域金融生态的角度来探讨引进外资银行的问题,就需要分析、评价适合外资银行的区域金融生态及其环境。

1 理论分析

我们认为,面向外资银行的区域金融生态就是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区域环境,它包括区域金融生态周期、区域金融生态平衡、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

1.1 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

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与其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外资银行一般倾向于选择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外资银行要避免出现水土不服,就必须具有区位优势(Dunning,1992),即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律市场体系、综合设施等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Gray(1981)通过对欧美各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通常愿意选择到经营环境有利、获利机会较大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理论生态学中的GomPertz模型用来描述单种群物种的增长规律,我们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可用来测度在一定金融生态环境下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模型如(1)式:

1.2 区域金融生态周期

金融生态周期是外资银行生命力的持续过程,也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更新演变的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外资银行机构的发展规律,而一个地区外资银行的成长、壮大、停滞、衰朽等生命周期与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演变密切关联。图1简单地勾画出面向外资银行的区域金融生态演化过程,即:在一个区域金融生态改善周期内,只有待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到一定水平时,外资银行方才大举入驻,并随着进入该区域的外资银行机构达到一定饱和度而逐步消减。自O点作两条与S曲线相切的射线,得切点A和C;取S曲线的斜率最大点B,延长OB线与S曲线得交点B',则上述四点将S曲线分成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分别为:

OE阶段——金融生态改善初期。

EF阶段——金融生态快速改善期。

FG阶段——金融生态继续改善期。

GH阶段——金融生态转型期。

H以外阶段——金融生态退化期。

1.3 区域金融生态平衡

区域金融生态平衡就是要使外资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协同进化,协调共生,共铸区域金融的竞争优势。

按照协同学(哈根,1986)的观点,区域金融生态也应遵从协调共生原则,即:由于区域金融生态内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共生是不同种的有机体或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外资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共生的基础是:外资银行具有技术优势和国际化经验,而地方金融机构具有网络优势和本土化优势。共生的形式有:经验借鉴、技术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股权合作等。共生的业务领域有: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如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国际业务方面(如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投资基金托管、消费信贷、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金融人员培训等。共生的效应有:增强本区域内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并分化外资银行的阵容;提升区域整体的金融效率,促使地方金融机构的X效率提高;接轨国际银行业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进而提高地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

区域金融生态内部金融主体之间差异越大,类别越多,区域金融从共生中受益也就越多;而单一经营的金融机构,其内部多样性很低,共生关系薄弱,金融生态环境效率不高。外资银行对不少内部省域来说还是新鲜金融生态主体,外资银行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也是该省域金融生态动态平衡不断升级的过程。

1.4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包括金融资源、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交易、区域经济、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自然社会等区域环境要素的外资银行生存条件。很明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和制约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而决定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利用价值与利用方向的系统体系,我们称之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

1.4.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

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定量描述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等级水平,它是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内各要素的相对水平和系统的相对水平的差距,我们用距离指数来表征,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二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内部的协调度,它是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发展协调的关系,我们用协调指数来表征,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式中IC为系统协调指数,n为系统或要素个数;f(i)为第i个系统或要素的距离指数;f(j)为第j个系统或要素的距离指数;i、j为系统或要素标号(i≠j),m为调节系数,m≥2。

三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总体评价应以距离指数和协调指数的综合评判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表示,如式(4)所示:

式中,IS为系统综合指数,ID为距离指数,IC为协调指数,α、β为权重。

1.4.2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新陈代谢机制、要素替代机制和要素联动机制。

(1)新陈代谢机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它保证了金融投资的输入和投资回报的输出,也保证了金融生态环境与外界进行其它资金流、信息流、金融人才流等方面的交换与更新。外资银行一旦进入某一金融生态环境,投资流就会融入金融生态环境系统之中,部分或全部地以有形或无形物的形式转化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转化正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新陈代谢机制的具体表现。在新陈代谢机制的作用下,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吸引新的外资银行机构进入,再吸收、再转化,推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有序发展,形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正向演替。

(2)要素替代机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虽有优劣之分,但存在所有的优势要素都集中于某一区域的概率却很小。所以,当构成要素中的某种或某几种出现残缺时,如果其它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弥补残缺要素的功能,使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维持一定水平和保证其利用价值和利用方向。如我国内陆省域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富集度、区内企业竞争能力等要素不及沿海发达省域,但具有区域金融优惠政策的优势,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将受到金融主管部门的优先审批。

(3)要素联动机制。由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是有一定比例、结构、功能相互嵌套、共同起作用的,因此,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改变其它要素的结构比例关系,从而改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利用加值和利用方向。为测度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不同要素的响应,这里引入灵敏度指数,它是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的相对变化量与输入要素的相对变化量之比,该比值越大,所对应的输入要素灵敏度越高。高灵敏度要素的微小偏差会造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结果的显著差异,而低灵敏度要素对结果的影响较小。灵敏度指数的数学表达为:

式中,X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中的输入要素,即区域金融生态变量;Y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X和△Y分别为输入要素和模型输出结果的变化量。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联动机制使我们明确: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每一构成要素均可产生联动作用,但联动作用强度不一。利用(5)式可以找到联动作用强度大的灵敏要素,以此作为主要矛盾,可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诊断提供依据。

表1 不同周期下各省域外资银行增长率变化

2 实证分析

2.1 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首先,按照(2)、(3)和(4)式测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参见韩大海、徐效坡(2006)前期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年鉴、各省市区2005年统计公报及各部委网站等官方统计资料,2004年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得分见表3。

其次,考察1996~2005年期间外资银行在各省域的数量增长情况。依照公式(1),t=2005年,那么,a(t-1)为2004年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这里假设外资银行是否选择一个地区主要依据于该地区上一年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得分。x(t)为2005年各省域每百万人所拥有的外资银行数量。r(t)为截至2005年外资银行数量的增长率,我们分别对1996年以来各年份至2005年的期间进行考察。这里外资银行分行取1,而代表处折半取0.5,分行数值与代表处数值相加构成一个地区的外资银行数量。由此得到部分省域不同时间尺度下外资银行物种增长规律图 (表1)。从长周期看,1996年以来,除了山东、重庆、四川、云南外,多数省域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增长率呈上升态势,北京、上海的表现最为突出,广东、天津其次;而从短周期看,仅天津表现比较突出,上海、北京等多数省域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增长率呈下降态势。

表2 区域金融生态得分与吸引外资银行数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再次,考察外资银行数量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2004年省域金融生态综合指数与2005年省域外资银行数量的散点图(图2)及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表2),在0.01显著水平下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29。

2.2 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灵敏度分析

既然吸引外资银行的数量与该省域金融生态质量及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就变得非常迫切,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把握区域金融生态的关键性指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运用(5)式,测度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灵敏度指数,以便识别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Y对输入环境要素X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而划定区域金融生态类型。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中所运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韩大海、徐效坡,2006)有三个层次,这里选取中间层次的指标作为输入要素。为便于比较,设定在基准值上变化10%(这里只计算增加),这样将导致部分省域在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上的排序位置发生改变,这时我们称该评价要素为灵敏要素,并以下划线标示之。2004年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要素的灵敏度指数结果见表3。具体分析如下:

(1)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金融资源要素最为灵敏,31省域金融资源要素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6258,这是因为金融资源是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的食物原料,一个地区金融人才、股民、金融中介、居民资金、企业密度等金融资源越丰裕,说明该地区的金融生态就越好,外资银行就乐于进驻该地区。

(2)区域经济要素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2433居其次,GDP、经济增长率、产业档次、财政收入、投资率、外贸依存度、利用外资额、市场活跃度、科技水平等区域经济状况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区域经济状况的提升利于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

(3)企业竞争力要素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2276,列第三位,企业是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发放、结算服务、财产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业务的重点客户,一个省域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数、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数量、上市公司家数、企业科技活动情况、新产品比重、高技术产业含量等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越显著,该省域就越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

(4)自然社会指标要素的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1939,城市化水平、居民收入、高等教育、环境治理等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也比较灵敏。

(5)基础设施要素的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1074,2004年各省域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已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生态改善的灵敏性变得不明显。

(6)金融机构指标要素的平均灵敏度指数为0.0901,云南、甘肃、海南、青海在金融机构方面的灵敏度指数最高,而广西、山东、江苏等省域灵敏度指数呈现负值,显示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寡对区域金融生态改善的区域差异性十分明显。

(7)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金融交易要素方面,广西、贵州、北京等省域在金融交易方面的灵敏度指数最高,而江西、甘肃、海南等省域灵敏度指数呈现负值。

表3 2004年中国大陆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其要素灵敏度指数

(8)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设施仅仅出现在少说省域,因此金融市场的灵敏度指数只出现在上海、广东、辽宁和河南四省域。该类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灵敏度指数普遍较高,显示金融市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明显。

2.3 省域金融生态类型

依据当前省域外资银行发展情况、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其灵敏要素的分布情况,我们将大陆31省域的金融生态划分为以下四类(见表4)。

(1)一级金融生态。包括北京、上海两个省域,它们一个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另一个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位于前列,各项指标得分也最高;优越的金融投资环境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外资银行机构数量最多且质量较好,金融生态的高等级地位难以撼动。除金融交易外,金融生态环境其它要素的灵敏度指数都不高,且无灵敏要素,说明两市正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转型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而其它金融生态环境要素则已处于稳固发展阶段。由于两市外资银行机构密度较大,外资银行之间及其与中资银行之间在客户众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引进外资银行的效应已不明显。主要发展路径有:注重引进外资银行的质量,按照国际高水准建设金融中心,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与兄弟省域共铸一体化区域经济与和谐金融,拓展金融集聚与辐射的腹地。

(2)二级金融生态。全部为沿海发达省域,外向型经济发达,经济发展环境优越,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时间早;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第二列次,处于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期。有灵敏要素出现且集中于金融发展领域,说明这些省域已经由区域环境上的竞争转变为在金融发展方面的竞争,只要改善金融发展的指标就能超过前一位或前几位的地区。这些省域在继续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有条件的省域可考虑建设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引进外资银行机构应注意数量与质量并进,引导外资银行与本地金融机构合资、合作,以提升本省域金融生态的整体竞争优势。

表4 不同周期下各省域外资银行增长率变化

(3)三级金融生态。除海南外全部为内陆省域,金融生态环境大致处于快速改善期。目前仅湖北、重庆、四川等少数省域得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但从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灵敏要素相对最多情况看,只要加大金融发展和区域环境方面投入力度,就能明显改变其金融生态环境排序,改善效果明显。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区域环境和金融发展两方面继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力促一批外资银行机构进驻本省域。

(4)四级金融生态。地处内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得分最低,处于生态环境改善初期,无灵敏要素。招商外资银行的难度较大,但不是没有可能,可通过本省域特色产业项目吸引外资银行。其主要发展路径有: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改善社会人文环境,重视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工作。

当然,上述省域金融生态等级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省域金融生态的快速提升、国家政策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等原因,诸如重庆、湖北等部分省域很有可能出现金融生态等级升迁的情况。

3 结论

(1)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与其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外资银行一般倾向于选择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少样本实证也显示,省域金融生态综合指数与其外资银行数量之间的相关度较高。从区域金融生态角度探讨引进外资银行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2)区域金融生态平衡就是要使外资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协同进化,协调共生,共铸区域金融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共生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共生的业务领域是广阔的,共生的效应也将会是明显的。区域金融生态内部金融主体之间差异越大,类别越多,区域金融从共生中受益也就越多。引进外资银行种群对不少省域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3)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金融资源、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交易、区域经济、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自然社会等区域环境要素的复杂系统,也是外资银行生存条件。其定量评价应从区间等级水平、内部协调度、综合指数测算三方面展开;其作用机制有新陈代谢机制、要素替代机制和要素联动机制。运用灵敏度指数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金融资源要素对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4)金融生态周期是外资银行生命力的持续过程,也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更新演变的过程。依据当前省域外资银行发展情况、省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及其灵敏要素的分布情况,暂将大陆31省域划分为四级金融生态。不同等级的区域金融生态之间有竞争关系,但更强调协调与合作关系。对不同等级的省域金融生态应从外资银行引进策略、省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

[1]黄国平.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6).

[2]张志元.雷良海.杨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3]韩大海.徐效坡.我国省级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评价[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4).

[4]曾康霖.刍议金融生态[J].中国金融,2007,(18).

[5]哈根H.协同学引论[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6]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7]汤文仙.韩福荣.三缺口模型:对双缺口模型的修正[J].当代经济科学,2000,(5).

[8]石一帆.东道国吸引政策的博弈理论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5).

[9]赵森,林峰.区域优息政策与基础投资环境:对引进FDI影响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3,(17).

[10]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仁[R].经济学50人论坛上的讲话,2004.

[11]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Gray J.M.,Gray H.P.The Multinational Bank:a Financial MNC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1,(5).

[14].Coughlin,C.,J Terza,V.Arromdee.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DI with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4).

[15]Dunning,J.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 New York:Addison-Wesley Press,1992.

[16]Chenery,H,A.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9).

猜你喜欢
外资银行省域灵敏度
基于机电回路相关比灵敏度的机电振荡模式抑制方法
基于灵敏度分析提升某重型牵引车车架刚度的研究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少数股权还是独立发展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