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探析

2011-03-15 00:23蒲艳萍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2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

蒲艳萍,李 霞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0 引言

重庆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且具有劳务经济基础,但重庆的资源优势与劳务优势并没有带来重庆的经济优势,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在扩大,问题的症结在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脱节。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半农半耕的外出劳务,另一方面是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或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一方面是劳务经济带来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增值,另一方面是资源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无法筹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或严重滞后,“富饶的贫困”现象时有发生。解决之道在于整合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建立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模式。

关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国内外前期研究或侧重强调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作用[1~3],或侧重强调特色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4]。对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多,仅有可查的两篇文章主要从市场、企业、政府与金融层面就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进行理论分析[5~6]。本文通过对重庆劳务经济和资源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在重庆建立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既是对重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久稳定增长的有益探索,也是对资源禀赋较好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增收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以期在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制定重庆农村居民增收的对策提供有益的启示与政策依据。

1 重庆市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全市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重庆市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到2009年末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814.7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4.1%。劳务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变动

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1892.44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3511.94元/人,增加1619.50元/人,年均增加231.36元/人,年均增长率达12.23%。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西部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平均人均纯收入比西部平均水平高346.28元,但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469.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略高于同期西部的平均增长率12.00%,比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率11.96%高0.27个百分点。

在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为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状况,必须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四个构成部分整体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分别从 2000年的 1155.63、623.32、8.54和104.96元/人增加到 2007年的 1639.82、1559.30、43.76和266.41元/人,分别增长484.19、935.98、35.22和161.45元/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9%、8.58%、11.50%和8.66%;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增长速度较快,但绝对收入水平很低,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

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重庆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61.07%下降到2007年的46.69%,下降了14.3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32.94%上升到2007年的44.40%,上升了11.46个百分点。可见,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中绝大部分是外出务工所得,即转移劳动力的劳务收入,因此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劳务收入的增长。

(2)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其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变动

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364.47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1030.80元/人,增加666.33元/人,年均增加95.19元/人,年均增长率达26.22%。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远远高于同期西部及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平均人均劳务收入分别比西部及全国的平均水平高318.08和205.82元,分别为同期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的2.10和1.51倍;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虽低于同期西部29.62%的增长水平,却高于同期全国24.42%的增长水平。

2000~2007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9.21%上升到2007年的29.35%,所占比重增加10.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7.54%。另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和2008~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08~2009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劳务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7%和43.2%,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分别比2007和2008年增加202和237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4.1%和47.9%。资料显示,重庆农民劳务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对农村居民人均增收的贡献逐渐增强,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重庆市资源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其丰裕度、利用和开发的程度及其效率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农村地区最丰裕的要素资源除劳动力外,就是土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重庆市人均耕地及人均林地面积分别为 0.0788和 0.13公顷/人,远低于西部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分别排在第11和第12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为2.97立方米/人,在西部地区排在第11位;人均牧草地面积居西部地区第12位。虽然重庆的自然资源相对于西部其他地区并不丰裕,但重庆生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名、优、特色品种多,优势较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在国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仅种植植物就达4000多种,养殖动物40多种。2008年,重庆的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农产品产量排在前列的主要是薯类、豆类、麻类、烟叶、蚕茧、茶叶、柑橘和香蕉,其分别居全国第2、第14、第10、第9、第12、第4、第9和第8位。重庆的畜牧产品产量排在前列的主要是肉类和禽蛋,均居全国第16位;重庆的牲畜饲养中主要是肉猪,且畜牧业主要是家庭养殖业。2008年,重庆肉猪出栏数居全国第14位。

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是资源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资源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重庆统计年鉴2009》和2007~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00~2007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及其占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401元和52.5%,分别居西部地区第7和第12位;2007~2009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1640、2017和2173元;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6.7%、48.9%和47.1%;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增加额对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 45.7%、61.1%和31.5%。可见,在农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下,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有所下降。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性收入是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必须双管齐下,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务收入的同时,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资源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单纯的劳务经济发展和资源经济发展都不可能解决农村居民收入的持久和稳定增长问题。表1是近年来重庆市劳务经济发展及资源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收的状况。

表1显示,在重庆农村经济发展中,劳务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无论从劳务收入绝对额,还是劳务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看,重庆市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都很大。但重庆市资源经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无论从家庭经营收入的绝对额还是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看,重庆资源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所作的贡献在西部地区均严重滞后。为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持久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必须将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表1 重庆市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3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

劳务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资本所得,劳务收入要低得多,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工作,因此,单纯的劳务经济解决不了农民收入的持久增长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农业直辖市,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重庆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且具有劳务经济基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农民通过劳务经济发展和资源经济发展,在获取劳务收入的同时,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图1显示,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的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充分与高效利用。一方面,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技能培训,将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现劳务增收;另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则留守农村支撑资源经济的发展。这样,通过劳务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劳务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务收入还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到资源经济发展中,为资源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部分专业技能强、管理经验丰富、收入高的外出劳动力还可以回乡创业,促进地方资源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资源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使农村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可以释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人力资源;资源经济发展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乡镇企业或城郊企业发展,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创造条件。这样,农村居民不仅可以通过劳务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双重增长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增长,而且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促进了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4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

根据重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禀赋状况,重庆可采取 “劳务经济+区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家庭畜牧业”的农民增收模式。重庆劳务经济非常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大,劳务收入及其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同时,重庆的农业和牧业也相对发达。且重庆农村以山地为主,适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家庭畜牧业。

重庆耕地以山地为主,且草地面积少,虽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和草原畜牧业,但重庆可以根据各区域的特色,发展山地农牧业,培育区域特色农牧产品,即重庆市资源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区域特色农业和区域特色家庭畜牧业模式。如涪陵的榨菜、荣昌的生猪养殖、云阳的油桐、石柱县的黄连、江津的花椒、城口的腊肉、奉节的脐橙和垫江的山地牡丹等都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典范。涪陵榨菜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是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重庆荣昌的生猪养殖规模较大,2009年,全县人均畜牧业收入3633元;重庆市云阳县是“中国油桐之乡”;重庆石柱县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全县黄连产量已占全国黄连产量的68%和世界的40%;重庆江津是中国著名的花椒之乡,仅2005年,全市60多万椒农人均增收700余元;2007年,城口老腊肉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地理商标,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一起“金榜题名”[7]。

从前面的资料分析可见,重庆劳务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务收入非常明显,目前政府应引导劳务收入向资源经济的投入,实现劳务收入的资本化,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通过劳务收入和资本收入得到双重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性失衡严重,对资源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重庆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外出务工增收的同时,一方面要鼓励一部分有经验、有收入、有技能的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发展资源经济;另一方面要对农村留守劳动力进行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劳务经济和资源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促进作用。

总之,重庆应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通过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重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久增长。

5 结论

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劳务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将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收入的持久稳定增长。通过将劳务收入转化为资本,投入到资源产业中获得增值,使农民务工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农民收入持久增长。因此,片面强调发展劳务经济或资源经济模式已不能解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进行农民增收模式的创新。重庆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且具有劳务经济基础,但重庆的资源优势与劳务优势并没有带来重庆的经济优势,问题的症结在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脱节。因此,只有将劳务经济发展与资源经济发展结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1]Rozelle,Scott,J.Edward Taylor, Alan deBrauw.Migration,Remittances,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12.

[2]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3]李实.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 1999,(2).

[4]魏靖晖,周智生等.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5]程宏伟,张永海.基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研究—以河南省新县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6]蒲艳萍,石海彦.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开发研究,2008,(3).

[7]李雨蔓.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战略强力推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N].重庆日报,2009-11-29.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影响与法律对策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