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服务三农的方式与途径

2011-03-15 08:17何伟威张季中高秀杰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1期
关键词:牡丹江农技三农

何伟威 张季中 高秀杰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服务三农的方式与途径

何伟威 张季中 高秀杰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服务“三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全省农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职能,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发展战略和中国优质、稳定、可靠的“大粮仓”要求,服务“三农”是农业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旨在为农业高职院校提供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几年来学院服务三农采取以下方式与途径。

一、《农经大讲堂》惠及丹江百万农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座落在牡丹江市,2007年7月,学院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签约,共同策划由学院出师资、以新闻传媒集团的公共频道为平台,推出了〈县域传真〉特别节目《农经大讲堂》,每周一期,已经播出120期,现已经成为牡丹江市180万农民朋友自己的“百家讲坛”。该栏目由学院农技专家教授授课,通过“依农时、传农技、解难题、保丰产、促丰收”等系列讲座和现场指导、现场示范、单独传授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朋友传授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等前沿知识与实操技能。通过节目互动及时、有前瞻性的预防、防治、解决突发病、虫害等问题,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管理以及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科技知识,有效的减少牡丹江市农业生产的损失,扶助农民增收。

二、知名专家打造惠农科技成果

学院多年来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专家。并在“三农”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品牌。他们的研究成果已转化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李钟学教授是学院的水稻专家。培育出水稻优质米新品种-农粳一号。2010年该品种推广面积已超过20万亩,并在2003年延迟型冷害与障碍型冷害严重发生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抗低温特性,每公顷产量仍保持在7750公斤。

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技术是李钟学教授的重要研究课题。这项成果得到了省、市农业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推广水稻大棚两段式育秧高产栽培技术中身先示范。使水稻育秧早一个月,晌产可提高5000斤。

(二)郑锡敬教授是学院的食用菌专家。郑老师精通15种食用菌种植技术。特别是猴头菇、灵芝、真姬菇、杏鲍菇等珍贵食用菌的种植技术。牡丹江地区是大规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从2003年开始,郑老师的服务辐射牡丹江周边市县的40几个乡镇,100多个村屯。几年间接受过郑教授指导培训的菇农达到近万人,为牡丹江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韩行舟,全国蜜蜂育种知名学者,老教授虽然已78岁高龄但身体健康,他时刻牵挂着养蜂户,每当蜜蜂入巢越冬之日,正是学院养蜂学专家韩行舟教授为蜂农们奔走之时。他在牡丹江地区的七个市县轮回进行传授养蜂技术。为蜂农们提供养蜂科技支撑。老教授几年来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共培训蜂农4000多人次,为蜂农们送上一道道丰盛的科技大餐。

三、科技服务队彰显农经本色

学院通过成立科技专家服务队,涌现了一批流动的服务大军,将科技服务覆盖牡丹江市的乡村角落。

(一)积极参加科技大集全方位服务三农。牡丹江农民科技大集已经成功组织了十五届。历经十五年,每年都更换举办地点,每次都有万名农民朋友参加。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服务三农工作,专门成立科技专家服务队。每年都非常踊跃地参加科技大集。在科技大集上学院科技服务队免费发放自编的科普读物达5000余册。科普光盘3000余张。提供科技信息1000多条。全方位为农民服务。

(二)加强服务“三农”力度,全面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步伐。在2010年学院积极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加速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步伐。学院制定了科技服务实施方案。充实壮大了科技专家服务队成员,同时也确定了“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包扶人员名单。依据科技下乡的具体情况确立包扶对子。做到下乡有任务、服务有目标、回来有总结、定期有交流。促进海林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落实新农村帮建,全面推进“三农”服务。三年来学院全面落实黑龙江省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扶农活动,精心组织、安排学校专业教师和地方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合作与当地示范户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体系。

①2009年5月,学院与海林市海南乡红旗村进行了新农村帮建对接,近二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生产技术、村屯规划等各方面为海南乡提供全力支持。按照预期目标全面实施帮建具体任务。助推红旗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②学院农学院在2009年实施的“农学专业教师包村包户”共有13名专业教师参与7个乡村的包户对接,幅射面为牡丹江市辖区的二个村、宁安市三个村、海林市二个村。通过农学专业教师包村包户,更加有力地推进了学院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

③学院与林口县奎山乡奎山村结对共建,2009年7月,学院与奎山乡奎山村完成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对接活动。在技术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培训、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对奎山村进行帮扶共建,充分发挥学院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使奎山村实现由贫到富、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的根本转变。

四、扎实推进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创业率显著提高

2008年8月学院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任务。在培训过程中,学院采取公司加盟的方式。探索出“学院+公司+农户”的创业模式。2007年牡丹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落户宁安。当时急于发展养殖户。但农民苦于没有技术,担心养殖风险和养殖销路。经过学院与正大的联手合作。这种学院发展、公司发展、农民发家的做法。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有效的致富渠道。经过培训的28户养殖户已经全部创业。年纯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在2009年和2010年学院先后承担了200人和250人的培训任务。在培训过程通过创新培训方法。采取专家带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质量,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档次,并且还从社会上请来知名的创业培训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家授课,企业再次加盟培训。同时学院培训部门邀请了农民创业的成功典型,通过农民成功创业典型讲述创业经历,对农民触动很大。通过创新培训方法,使参训农民的创业意识明显提高。

五、村村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彰显示范和带动作用

村村大学生成为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的“播种机”,成为联系农村与高校、农民与专家的“桥梁纽带”,目前学院培养近501名村村大学生,这些村村大学生已成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

学院06届村大毕业生刘彩华立志扎根农村建设家乡,带领农民科学致富,2006年荣获中华农业科学教育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历时三年,已经形成了拥有3000亩玉米的生产合作社,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院2006级畜牧兽医专业的村大毕业生郑殿凤,从2008年毕业后,运用所学成立了宁安市明锋畜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搞起了商品猪饲养。在2009年又牵头成立了宁安市明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可出栏商品猪10万头左右。他的做法真正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引领群众致富上。他们根植沃土,成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战线上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六、村支书培训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2008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新型农民的需求,学院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农村干部基础科专业函授班。

该班于2008年1月正式开班,函授学习二年,共计100余人。通过学习,学员们掌握了从事农村工作所必需的种、养、加、管等实用技术,学员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依法处理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加快了村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为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助推了牡丹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七、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员和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

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院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集中办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学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方面知识的更新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民技术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素质,会沟通,懂技术、能推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民技术员,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责任心强、技术精湛、扎根黑土的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真正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外,学院还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农业企业职工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农民3万余人,培训农村基层管理干部2000余人。

总之,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只有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主动性和带动性功能。这样才能提高创新服务“三农”方式与途径的全面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牡丹江农技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