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洪刚
(江苏省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226000)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 halus,EH]是发生在儿童时期交通性脑积水(室外型)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正常或轻度增宽,神经系统方面往往正常[1]EH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自愈性疾病,以至临床认识不足,但该病变易与硬膜下积液、脑萎缩及脑发育延迟等疾病相混淆,在CT诊断时应当加以仔细鉴别和随访观察。现收集我院近年来26例EH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26份EH病例,男性2l例,女性5例。年龄在19天~26个月。其中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复查8例,低血糖脑病4例,头围增大8例,抽搐待查1例,发热待查2例,头部外伤2例,呕吐待查1例。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横断层面,患儿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听眦线,层厚5mm,窗宽80,窗位35。部分哭闹不配合者根据月龄在检查前给予10%水合氯醛2~5ml灌肠镇静。
l.3 CT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双侧额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如下图),最宽处为5~10ml,两侧多数对称,内缘不光整,相应部位脑沟加深,并且都合并不同程度的前纵裂池增宽;合并鞍上池增宽6例;合并脑室系统轻度扩张3例。
2.1 EH诊断标准 CT对EH诊断具有一定的特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5 mill,边缘呈“花瓣样",其内缘不平整且与脑表面脑沟相连。额顶区大脑皮层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正常参考值为0~4mm,大于5mm为增宽;侧裂前部宽度正常值为0~5mm,大于6mm为增宽。
2.2 EH病因及发病机理
迄今为止,对EH的病理生理改变学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颅缝未闭合、囟门未闭是发生EH的必备条件;而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发生障碍是产生EH的主要因素。但也有报道表示,EH在囟门闭合儿童亦可出现[2]EH.为交性(室外型)脑积水的一种特殊类型。原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EH;而另一类称为继发性EH,有报道多与颅内感染有关[3]某些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炎、脑膜炎、脑外伤、早产儿等,使蛛网膜发生机械或炎性变化,从而影响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形成EH。近来全身营养状况与EH的关系也为大家所重视,有报道表示EH与维生素A、D缺乏有密切关系[4]
2.3 EH的临床特点
EH好发于2~24个月婴幼儿,即前囟门闭合之前,多数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以头围增大及前囟隆起为主要就诊病因。2岁以后,前囟闭合,外部性脑积水自然消退。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头围近期增大、前囟膨隆、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故对病情较重的外部性脑积水积极的治疗是必要的。
2.4 EH的鉴别诊断
EH影像学上需要鉴别的病变主要有硬膜下积液、脑萎缩及脑发育延迟等。
2.4.1 膜下积液常为单侧发生,若为双侧常两侧不对称,CT扫描征象上颅骨内板低密度区呈“新月形”,内侧缘较平整。邻近脑沟变平浅,一般不伴有基底池的扩大或前纵裂的增宽,亦无脑室的扩大。在鉴别诊断困难时进行增强扫描检查,硬膜下积液时蛛网膜的血管影与颅骨内板分开,而EH时血管影与颅骨内板相邻。
2.4.2 萎缩者头围较小,常有智力低下及运动障碍。半球间隙不增宽或前后均增宽,脑沟深宽呈“城垛状”而不是“花瓣状”,脑皮质较薄。另外脑室扩大较明显,脑室与颅脑横径之比大于正常,而EH时则正常。
2.4.3 脑发育迟缓时,常表现为脑灰白质比例失常,而且常同时合并多种其他神经系统畸形。
CT诊断外部性脑积水有其典型的影像表现。但外部性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脑萎缩及脑发育延迟在治疗上有明显区别,临床结果也大不相同,所以鉴别诊断及随访观察意义重大。但鉴于X线辐射对婴幼儿的影响。不要过于频繁复查CT,对无明显症状者,主张每隔6~12个月复查l~2次。
[1]朱杰明.主编《儿童CT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2]任庆云、李增宁、董明广.等.婴儿外部性脑积水120例CT 与临床分析.《临床荟萃》,2003 18[8].
[3]张培功、秦东京等.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腔增宽——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
[4]罗云、李志方等.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病因及预后探讨(附60例报告).临床医专学报,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