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霞
(大理学院政法 与 经管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漾濞县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7%,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7.3%。漾濞县也是云南省73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之一,大理州9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之一。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逐年攀升,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居民消费倾向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和社会经济状况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并探寻出对策。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APC),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1)边际消费倾向随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表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县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近年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
(2)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差距较大,高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远远低于低收入户。凯恩斯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在漾濞县农村居民的消费中得到了验证。
(3)生存性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增。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吃、穿、用、住等生存性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反映在食品、衣着、设备及杂项、居住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用于满足享受需要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递增,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用于满足发展需要的文教娱乐边际消费倾向高居不下这一方面说明了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反映了中低收入户教育负担过重。
(1)平均消费倾向随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从表1分析漾濞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递减趋势。
图1 漾濞县农村居民消费倾向
(2)消费需求支出顺序分析。按照2008年平均消费倾向数值大小排列,各类消费需求的支出顺序为:食品、居住、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运输、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
食品平均消费倾向最高,2008年漾濞县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7.17%。但消费比例不断下降,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比2000年的35.67%下降8.5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食品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消费资料。特别是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不高时,农村居民首先考虑的是购买食品,增加食品的消费数量,满足吃的需要。二是食品消费水平及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消费所占比重基本趋于稳定,食油、猪牛羊肉、家禽、蛋及制品、水产品、蔬菜等所占比重趋于提高,居民开始注重饮食结构。
居住消费支出较大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2008年漾濞县农村居住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5.31%,在各类消费支出中居第二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特别注重“住”。二是农村新一轮的建房业正在逐渐兴起,许多农房已陆续进入翻修期,使农村市场上对砖、瓦、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瓷砖等装修材料需求逐年增加。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也逐年快速上升。2008年漾濞县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3.24%,在各类消费支出中居第三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居民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文娱耐用消费品消费支出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趋于增加。二是随着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趋于增加。
表1 漾濞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概况
漾濞县交通和运输消费支出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交通和运输方面的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4.87%。原因有:一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加速了交通和运输消费支出。二是城乡经济日益繁荣,商品流通更加活跃,增加了交通和运输消费支出。
2008年漾濞县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5.18%,主要用于耐用消费品、日用杂品和家务服务等方面的消费。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
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刺激效率、激励创新为主的分配方式,由于居民所拥有的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2008年漾濞县农村居民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000元,同时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远远低于低收入者,使得消费倾向不断走低。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集中的趋势和高收入者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共同作用,导致了整个社会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农村居民养老、子女教育、购房、医疗等预期支出增加,同时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居民防范性储蓄心态加重。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当储蓄增加时,消费必然减少。因此,由于对未来预期的悲观导致防范性储蓄增加,使得整个社会消费水平下降,最后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八大类边际消费倾向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少得最多,从2000年的0.23减少到2008年的0.12,几乎减少了一半。如果市场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使食品等消费减少部分实现有效转移,保证消费水平的稳定和增长,则边际消费倾向不应下降。但是,不良的消费环境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如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不合理的价格和收费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假货横行损害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当前,要坚持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当地优质高效核桃种植业。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合理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就业。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大对中等及以下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税收、社会帮扶、就业培训、低收入户子女上学费用减免等多种手段,提高其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在加大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时与这些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不完善,这是导致农村居民预期心理落差和即期消费支出减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而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即期消费的安全感。同时,要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让他们能看病、能上学,无消费后顾之忧,农民才会适度释放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供给与需求具有同一性。可见工商企业应该根据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的变化进行全面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农民需要调整农村市场商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发现和培育农村新的消费需求点。同时,也要对农村居民中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货源,开发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也制约着消费。因此改善其消费的软硬环境也是提高农村消费倾向措施之一。首先加强硬环境建设,通过改善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售后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家用设备及服务方面的消费奠定环境基础。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要保证农村市场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顺畅,加快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大对生产生活两用型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对农民用于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两用型消费给予利率优惠、优先安排等方面的支持,将有助于引导农民合理消费,为农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0371。)
[1]秦顺乔、周永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5(11).
[2]魏希鹃:提高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3]李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5).